曾凡翠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29-01
區角游戲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但一個成功區角游戲的開展往往是我們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幼兒在游戲時的常規,這就值得我們去探索與研究。如何使孩子們在進行區角的選擇時安靜有序,在游戲時勇于探索和表達,針對這些問題我對區角游戲進行了組織和研究,總結了一定的經驗和策略。
1.環境的滲透
(1)在環境中滲透與區角相關的知識。
環境與區角的關系很密切,比如在美工區可以展示各種形式的繪畫作品,豐富幼兒對美術形式的認識,幼兒參照自己感興趣的形式進行創作;在科學區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表征有關電的發明,電的運用、用電安全等知識,為探究電的秘密做好鋪墊。
(2)幼兒參與環境創設。
如制定區角規則,先選標志、安靜有序、不能爭搶、人數滿了就不能進、不可中途換區等;與老師一起表征玩具的玩法,比如科學區空氣的秘密玩法;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征遇到困難怎樣做,提示同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2.材料的投放
投放合適的幼兒感興趣的材料。
(1)投放有一定難度的玩具。
有些玩具放進活動區后乏人問津,或者幼兒玩幾下就不玩了,引不起繼續探索的興趣,比如氣流的沖力玩具,幼兒拍兩下就不玩了。所以在投放玩具材料時要選擇有可玩性,難度適宜有一定的挑戰性的玩具,比如電子積木,電子積木開始大家都不會玩,偶有一個小朋友使燈泡亮了,大家興奮異常,更引起了探索的欲望,而漸漸的又可以讓風輪轉起來,甚至可以同時有聲有光,全班幼兒都想來試一試,這種玩具就是有興趣有可玩性的玩具。
(2)投放可有多種玩法的玩具。
比如在投放摩擦起電玩具時,開始幼兒玩幾下就膩了,因為很容易就吸起紙屑,但加入吸管轉動后有了難度,不是每次都能使吸管轉動,有了失敗就有了挑戰性,幼兒就愛去嘗試尋找成功。
比如美工區的制作青花瓷盤玩具,我們投放了畫筆,又投放了線和扣子,幼兒可以用比繪畫線條裝飾盤子,也可以粘貼線和扣子裝飾青花瓷盤子,還可以先畫再根據畫的紋路用線進行裝飾。
(3)投放的玩具要讓幼兒體驗到成功感。
幼兒是很容易被挫敗的,他們需要鼓勵,一直都不成功就失去了耐性,比如我在投放“烏鴉喝水”時,投放了一雙筷子,想法很好想與生活目標相結合練習幼兒使用筷子的能力,但筷子夾起光滑的磁珠是非常有難度的,一個小朋友半天夾不起來,最后竟用手抓,這既失去了玩具的意義,又是幼兒不耐煩,沒有成功感的獲得,下次他怎么也不愿選這個玩具了,于是我把筷子改成夾子,同樣可以發展幼兒的小肌肉群,又能讓他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了解烏鴉喝水的原理,這次是玩具本來的目的。
3.教師的指導
(1)提前與幼兒一起做計劃,使幼兒有目的性的選擇區角。
1)利用加餐和區角之間的過度時間請幼兒自主選擇區角并插好標志。
2)教師與幼兒提前交流,提前了解幼兒選擇玩具的意向;如有多個幼兒選擇同一區的同一玩具,教師及時調控,以便發生爭搶和矛盾。
3)制定規則,用“輕輕地……慢慢的……”提示幼兒,幼兒在進入區角時怕選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容易發生慌亂和爭搶,因為提前做好計劃,我們可以提示幼兒:大家都有自己的區角和玩具,沒有人會因為跑得快而得到更多的玩具,也不會因為誰走得慢就得不到你選的玩具,所以即使慢慢的也同樣可以如愿以償,孩子們心里“吃了定心丸”,自然就會“慢慢地……輕輕地……”
(2)教師分工合作。
1)一位教師負責主要組織,另一位老師配合,對于不同的區角可分工有重點的指導。
2)主講老師統籌觀察指導,另一位老師在巡回觀察中拍下每一個區角幼兒的成果以便于幼兒欣賞和講評。
(3)教師導入與講評時要前后呼應。
大班幼兒在導入時可從合作、堅持性、遇到困難勇于嘗試尋找解決的方法等意志品質方面入手,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和探究能力。如可用這樣的引導語“你今天要去哪個區游戲?有什么計劃?希望和誰合作?”同時要引導幼兒有計劃性和延續性“你上次的計劃完成了嗎?為什么沒完成?遇到什么困難了?這次你將怎樣完成計劃?”
在講評時,也要呼應導入,如“今天的計劃完成了嗎?是怎樣完成的?給我們展示一下你們的成果吧。”
(4)用幻燈片循環播放的方式引導幼兒全面了解同伴的游戲狀態。
在收玩具時,我們引導社會區幼兒先收玩具,騰出一定的空間引導先收完的幼兒搬椅子做成一排,把每個區的照片做成幻燈片循環播放,讓幼兒了解其他區小朋友的活動情況的同時也可以使幼兒快速安靜下來。
通過一學期的組織與探究,幼兒在進行活動區游戲時,每次都能做計劃,并按計劃選擇區角;在游戲過程中,能相互合作,堅持完成目標,遇到困難知道詢問老師或同伴。在講評過程中,幼兒能大膽地展示并演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常規有了最明顯的好轉,幼兒形成了活動前插標志,介紹自己的計劃,安靜有序的游戲、聽音樂收玩具,到指定位置欣賞他人成果,大膽踴躍的展示評價的良好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