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朝暉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31-01
關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一件大事。每當諾貝爾獎評選結束,我們的教育就會受到社會大眾的抨擊。國家教育部一直在致力于教育的改革。新課改先后在多個省區推行。我所調研的學校從2012年開始,在新一屆高一學生中推行新課程改革,到目前實施了近四年。
推行新課改對于任課多年的教師是很難接受的。因為傳統教學的模式應用的挺好的,不用大量的備課,所有的教學內容和類型題閉著眼睛也能倒背如流,教學成績也很好。
一、角色轉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以前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配角。是教師主動在教,學生是被動在學。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上課的時候是一言堂。平時教師也很注重學生的互動,時刻關注著學生對教師傳授知識的反饋。但是,學生因為角色的被動性而導致大段有條理性的語言表達機會很少。地理課程容量大,課時少,且涉及到的初中知識點多,所以為了加快進度,常常讓學生詳細闡述一個完整問題的語言表達的機會很少。
教師將每節課的知識點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讓一組同學代表主講。講完后由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糾錯和評價。剛開始的時候,主講的學生覺得無從入手,講課時緊張,語言不通順不連貫,聲音小,面對黑板講課,根本不看同學接受和配合情況。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開始對主講的學生進行培訓和輔導。讓學生試講,然后一點點的糾正知識點、邏輯推理、語言表 述等各方面的不足。培訓過關后,第二天再上講臺。對于定式思維頑固的學生,讓他們參與到同學評價中來,通過評價其他同學講課的優缺點,再聽自己講課的錄音,對比自己與同學間講課的差距,多次培訓后,效果逐漸的顯現出來。
二、深層理解學習的知識點,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創新思維又稱創造性思維。是指善于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研究面臨的事物或問題,從而找到創造性地解釋這些事物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這是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而這種心理品質就是創新思維的核心。
創新思維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預習案中把每個知識點都設立創設性的問題。因為理解創新思維的培養應該是從疑問開始的。而設問就好像美術中的“留白”。讓學生有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去釋疑。
在以往的教學中,釋疑是由教師來進行的。但現在,學校高一、高二年級的每個班級都分成六個小組,下午有一節自習課時學生探究的時間。由小組內的各科小組長負責完成本組各個學科疑難問題的探究討論。學生不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維,而是集思廣益,解疑解惑。對于討論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在第二天上課時由教師負責解決。
三、直面學生,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講授完一節課后進行反饋訓練的時候,常會出現一種情況:明明上課已經自認為講的很透徹的知識點,為什么在做題時有些學生就是不能理解和掌握,做題的正確率總是上不來呢?上課時教師發現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常常跑偏,即我們常說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偏低。以前學生不主動找老師談這個問題,老師一般不容易發現。現在,學生上講臺講課,這個現象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
在新課改的課堂上,通過同學的糾錯和評價,找出同學間存在的問題,再多提問,多展示,讓他經常地把問題暴露出來。時常同學間會為一個問題爭執的面紅耳赤。但是就是在這樣的鍛煉中,學生們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通過四年的新課改,得到幾點體會:
1.新課改不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一定會提高學生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提高,正是我們目前教育所短缺的。也是和發達國家教育差距最大的。
調研學校在課改后成績很好。 高一年級在入學以來的三次八所學校的聯考中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每科的平均分都高出聯校10分左右。 但是可能不實行課改成績也會這樣。可是不課改學生的能力水平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
2.新課改教師的工作量變得更大了。新課改以來,教師每天都是在上課和備課和輔導中度過的,這比起傳統教學的工作量更大。每天要寫學案,要輔導學生。而且新課改絕不是上課的時候放任不管,而是時刻聽著學生講的每句話。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所以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了。
新課改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分析、判斷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集中小組的集體智慧,體現了互相協作互助的精神。在課堂案例教學中,學生經過小組分析討論后,分別說出每個小組的結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書本走向了生活,也使學生由知識走向了能力。
總之,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真正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育的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活用教材,巧用方法,來適應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