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欣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70-01
本學期我校進行課改,這于初中歷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實現“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教學目標,這需要大膽改革,拋棄“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創造一個民主的輕松的歷史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方式。
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在起初把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到歷史課堂上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惑。
一、歷史學科的特點帶來的制約。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它具有不可轉移性,是不能隨著人們的意志所轉移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和因果關系是歷史存在的基礎和歷史學科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它需要知識的儲備和儲備知識,學好歷史,學生的思維敏捷當然重要,但在沒有知識儲備的前提下,任何學生都很難把問題的前因后果講清楚。都說政史不分家,這是從知識的聯系來說的,但從教學上來說,還是不同的,學生的認知方式完全不同。
二、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尤其是比較難懂和重要的課目,各個環節都不能深入下去。學生能做的是照本宣科,就是論事,講不到點上去,合作交流和展示大都淺顯和流于形式;在此基礎上,老師再補充,這就導致時間緊張,不能當堂落實,總是留下尾巴,效果不佳。
三、歷史課堂失去了自己的味道。按著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練展示和當堂測試的環節下來,整堂課下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就不到位,對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記住了它們的名稱和課本上寫出的定性結論。但歷史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是從解讀史料出發的,由于學生對背景性的知識了解有限,就會出現背過知識不會運用的現象,答題時歷史知識張冠李戴的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以上問題和困惑,本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條,開始改變消極被動的心態,積極廣泛學習“他山之石”,及時寫出學習筆記和課堂總結反思,加強備課組和教研組的反思,遇到困惑后,積極地尋找對策,通過反復修改,訂正和彌補,應該說,已經初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創設歷史情境。為了彌補歷史教材知識不系統和結論性知識比較多,過程性材料比較少的弱點,通過情景設置,補充歷史課堂的血肉,這樣就可以是課堂豐滿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何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點是最重要的。例如,在講古代歷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這一課時,課堂教學目標是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如若按照課本的知識它非常的乏味枯燥,學生根本不可能真正感受那么遙遠的生活狀態是怎么樣的。我就以一個老員外有四個女婿現要解決養老問題,而這四個女婿代表了當時的士農工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充當四個女婿,并介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和鄉村的好處以打動老員外。通過這種情景設置,一是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并且教師自身也非常輕松的就能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再比如講古代歷史《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就設計學生參加鄭和的遠航或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鄭和遠洋。以上環節,都是學生在參與合作交流展示,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在情感上觸動學生。
二、課堂有質有效。為了克服時間緊,效率低的問題,就需要放開手腳,對教材進行大膽的舍棄和整合。需要更充分的備課,搜集更多的史料,圍繞重難點進行篩選,所有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重難點進行,依次進行前伸后延,防止面面俱到。為了防止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或出現小組中的“一言堂”,實行一對一交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擴大交流范圍,這必須要留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如果時間不充分,也就制約了小組合作的最大效能。為了防止不認真傾聽的現象,就要充分發揮小組評價的優勢,在給出量化的過程中,特別突出給質疑、糾錯和補充的學生多加分,多鼓勵。可以說,小組評價為合作學習插上了翅膀。在課尾點評時,不僅評價小組,而且要點評幾個表現突出的臨界生。為了更多地調動臨界生參與課堂,除了多鼓勵外,設計的問題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給他們更多的展示機會。為了防止出現“打電話”現象,5、6號展示的方式多是板演和到講臺講解,減少原地回答問題的機會。為了防止3、4號同學降低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堂展示環節的形式要多樣化,不要讓學生有規律可循,避免出現我已完成某一環節的任務,接下來就沒我事的松懈心理,盡量做到讓每一號同學在整節課上處于緊張而有興趣的良好狀態。為了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適當地設計角色體驗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環節,體現學科特色教學。
做一件事情容易,真正做好一件事情比較難,這需要用心去做,要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和信心。只要不懈追求,歷史課堂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一定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