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07-01
多年來,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在新課程理念不斷推進的今天,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關注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中學英語新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除進行知識與技能學習和掌握、重過程與方法外,更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現結合本人的英語教學,談談體會,與學生感受真情教育,共享人文關懷。
一、確立人文性的教學理念
思想決定行為。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所以,我們首先必須確立人文性的教學理念。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個性差異,另一方面我們要包容不同的觀點。“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對建構主義思想的形象寫照,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多元化、事物的復雜性、學生的差異性。作為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都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他們各有各的秉賦和天性。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性、不同觀點或看法,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回歸人本 尊重學生
我們的語言,浸透著世界各民族的個性,負載著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英語教學如果不能回歸“人本”,就無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使語言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英語老師如果舍棄了“人文關懷”,就是舍棄了英語語言的靈魂。每個學生都具有先天性的友愛、求知和創造等潛能。人的自我實現,也就是人的潛能不斷的得到發揮的一種動態的形成過程。教師面對的是具有鮮明個性、豐富思想的學生,要教好他們,首先必須了解他們,把他們當成有個性、有思想的“人”對待,然后進行“目中有人”的教學。
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使教學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生命的至愛。
因此,我們要打破舊的教學觀念,充分意識到情感智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高中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習狀態極易受情緒的影響。在課堂中我們應盡力創造條件,喚醒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出真善美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四、創設人文教學環境,激活主體
首先,我們要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要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誠的師生關系,走進學生的心靈,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使廣大的英語教師由英語教學的管理者變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者”變為“平等中的首席”。少一點指令,多一些商量;少一些約束,多一些自主;少一點強制,多一點彈性。
其次,教學任務的設計應注重人文性,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語言水平,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讓學生置身于貼近自己生活的語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要突出任務的真實性,真實的任務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有關,他們能感到該任務離自己很近,從而能做、愿做、樂做;同時還要充分考慮任務的層次性,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
此外,課堂中應多設計開放性,啟發性問題,放飛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于規范,有序的創造性思維訓練。英語課堂要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圍,成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最佳平臺。
五、選擇人文性的教學內容
新的教育理念正蕩滌著新一輪的課程實施者,而新課程理念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更加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內容涉及諸多領域,如時裝、節日、運動、音樂、購物等,很對學生的胃口。這就為課程實施者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因為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有助于他們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里,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要面向學生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現實生活。
總之,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氣、滋養自己的精神家園。英語教師如果舍棄了“人文關懷”,也就舍棄了語言教學的精髓和本質。
今天,英語新課程全新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實現理想教育的機遇、激發智慧的舞臺,為我們實現自身的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希望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在廣闊的空間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