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敘洪 曾蘭芳(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004)
民族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意義探討與研究
□張敘洪曾蘭芳(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545004)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生產和對自然抗爭中發明了各種各樣特色鮮明的民族體育項目,民族體育源遠流長。但長期以來我國對民族體育不夠重視,沒有制定很好民族體育發展規劃,缺乏統一教材和裁判規則,因此我國青少年對我國民族體育的認同度不高。本文通過對民族體育發展現狀以及把民族體育引進高校體育課程的意義進行了探討與研究。并對民族體育引入高校遇到的問題和發展提出建議。
民族體育高校意義問題途徑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生產和與自然抗爭中發明了各種各樣特色鮮明的民族體育,民族體育發展源遠流長,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優秀的民族體育項目集藝術性、觀賞性和競技性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豐富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民族體育項目除了具有獨特的健身和娛樂作用外,還具有培養人民不怕困難,勇敢拼搏,團結協作等作用。因此,把優秀的民族體育項目引入高校課堂,對完善和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以及繼承發揚優秀民族體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我國民族體育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是指除了漢族以外少數民族。“民族體育”常常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我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明創造了眾多具有娛樂性和競技性民族體育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民族體育項目多達970多項,按項目類別可分為:綜合類、技巧類、競技類、民族健身操類、娛樂類等;競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秋千、押加、射弩、龍舟、打陀螺、民族式摔跤、板鞋競速、武術、馬術等項目;表演項目有:風箏、拔河、武術、滑冰、藤球、跳繩等等,這些民族體育項目都是我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生產勞動實踐總結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大多數都是居住在老少邊窮地區,經濟不發達,信息閉塞,大部分民族體育都是通過口口相傳,世代傳承下來的,其發展和影響力有限,受眾面也很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的騰飛和時代進步,許多少數民族年青人走出大山,到繁華都市打工、生活,脫離了原來的民族部落,至使許多少數民族習俗后繼無人,發展乏力,民族體育的發展面臨著走向衰弱和消亡的危險。各民族發展傳統民族體育項目,培養接班人成了當前最緊迫任務。
1.2、我國民族體育引入高校意義
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方式的改變,倒逼我們體育教學教育方式不斷改革以適應人們的需要。過去以應試教育為主重智力輕德、體、美、勞以及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嚴重束縛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以及培養人終身體育意識成為學校體育教育新模式。然而,我國高校體育課程長期設置的體育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的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從小學到大學都是教授同一類內容,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長期傳授西方體育內容使得我國現在年青人了解西方體育多于了解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我國青年人絕大多數都是崇拜西方體育明星,而對我國民族體育明星,很少人能記得住的。這就造成青少年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缺乏對祖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自信和認同感。這對我國社會發展和穩定造成一定的隱患。西方國家面對中國的崛起,不能通過軍事、政治和殖民方式阻止中國發展的情況下,充滿了焦慮,怕中國崛起阻礙他們在世界上的霸權和大國的地位。他們知道中國現在只要自己內部不亂,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顛覆中國。因此,他們不遺余力想從思想和文化上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以達到擾亂我國發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陰謀。因此,樹立我國民族榜樣,糾正我國青年人的英雄觀,為我國青少年樹立更多的正能量,讓他們通過學習榜樣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建設強大祖國的潮流中,這是我國教育必須承擔的國家責任。我國傳統民族體育項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大力推廣和普及優秀傳統民族體育,使學習民族體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時尚。這就要求我們廣大高校積極引進優秀傳統民族體育,為民族體育培養更多的人才。另將民族體育內容引入高校體育教學可以彌補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優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可以豐富高校體育教學手段;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進優秀民族體育項目對學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娛樂身心、強健體魄、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1、民族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遇到的問題
(1)高校民族體育項目師資力量的欠缺。
高校體育課程引入民族體育項目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民族體育師資力量的嚴重缺乏。我國體育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引進西方的體育項目作為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師的培養也都是圍繞這些體育項目進行的,我國沒有專門的、系統地和大范圍為我國民族體育項目師資設置長期的培養計劃。現有的民族體育師資力量都是各地方少數民族高校開設的培養計劃招收培養教師的以及各地少數高校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文環境發展對有民族體育興趣愛好生給予一定指導成長起來的,但也不是系統的培養。因此,國家在發展民族體育的規劃上首先要解決師資問題。
(2)高校開展民族體育場地、器材的局限性。
我國大多數民族體育項目對場地的要求都不是很高,所以很方便開展,但有一些項目對場地還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搶花炮、珍珠球等對場地要求還是很高的。我國高校過去都是按西方體育項目來建設體育場館的,民族體育項目想在原有的體育場館使用,一些場館必須經過改造和建設后才能為民族體育項目所用;高校開展民族體育項目,還要在購置民族體育器材上給予保證,因此,各高校在現有的體育經費預算的情況下,要確保民族體育項目開展,確實有些捉襟見肘,制約了民族體育的發展。
(3)民族體育發展根本途徑和對策。
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高校的經濟狀況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隨著各高校的擴招,學校建設花費就水漲船高,各方面都需要資金建設,經費難免周轉不過來,因此學校領導就不可避免把經費用在學校主要建設上來,其它能不做盡量不做,這就造成民族體育項目場館由于經費的原因不建或停建,開展民族體育項目的體育器材也由于體育經費缺乏而沒有購置,這就必然阻礙了民族體育在學校的發展。面對這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民族體育發展的根本途徑以及解決的對策在哪里呢?
3.1、民族體育發展的根本途徑
(1)爭取學校領導支持。
學校領導的支持是學校一切工作開展的保證。學校體育工作者,特別是體育組長或主任以及主管體育部門的上級部門或領導要利用國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這個契機經常向主要領導匯報國家的文件精神(學校領導也看了這樣的文件,但領導主管工作太多、太忙,即使看到相關的文件,也不會太放在心上的。)要引起領導的注意,利用文件的權威爭取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支持。特別是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教育部轉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積極推進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項目及冰雪等特色項目,廣泛開展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優勢項目。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意見》中其中一句“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為民族體育在學校開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2)體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好民族體育項目推廣工作。
體育工作者是學校的體育工作主要推動者,特別是體育教師負有推廣和發展體育工作權利和義務,民族體育項目在學校的推廣依賴于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傳授以及體育部門系統計劃的實施。民族體育作為學校體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課程引入民族體育項目能為民族體育發展緩緩不斷輸送人才,使民族體育在學校得到不斷改進、完善和發展。
(3)民族體育發展要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建設。
民族體育發展要融入當地社會文化建設、經濟發展中,為當地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民族體育的發展才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扶持和民眾熱愛。少數民族民俗節與地方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廣西把壯族“三月三”作為區法定節假日,放假2天。在假期當中廣西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活動,一些民族體育比賽就作為當地必不可少表演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游客去觀看,為當地創造了不菲經濟收入。廣西“三月三”對當地經濟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已成為繁榮當地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對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更是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每年的“三月三”,廣西舉行三月三活動的縣市酒店入住率,飲食,旅游收入大幅彪升。不僅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環境,也為當地民族體育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一些景點還把一些民族體育作為固定表演項目,以吸引游客增加景點收入。因此民族體育融入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當中,必將得到欣欣向榮的發展。
鑒于我國民族體育的發展還相對落后和不規范,國家在民族體育方面必須有一個長遠發展規劃。挑選、改造和提煉部分優秀民族體育項目補充到學校體育課程里來,使之成為學校體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優秀民族體育項目專家、教師編寫統一教材、大綱;完善民族體育項目裁判規則;大力培養民族體育人才;完善民族體育比賽機制。通過制度的完善為民族體育的發展和繼承指明方向。另民族體育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中,發展民族體育能夠匯聚人心,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發揚民族體育精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參與文獻:
[1]張國林.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價值及策略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
[2]王東樂.我國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的淺析[J].體育教育,2011.
[3]王海,李茂.高校開設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4]陽源.民族體育項目引入民族地區高校教學的現狀及實踐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2.
[5]曹君浥,魏克非,楊文華.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引入普通高校體育課的可行性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G807
A
1006-8902-(2016)-08-CY
張敘洪(1972-),男,副教授,廣西浦北縣,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研室。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