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濤,孟 霆,張 濤,王 冉,佟成國
(哈爾濱工程大學 理學院,哈爾濱 150001)
光學工程學科的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探究
耿 濤,孟 霆,張 濤,王 冉,佟成國
(哈爾濱工程大學 理學院,哈爾濱 150001)
“本-碩-博”連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幾年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重要實踐。哈爾濱工程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構建“3+1+X本-碩-博”連讀教育模式,旨在最大程度上縮短教育周期,保持教育連續性的前提下,探討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案,為社會輸送更多高水平、創新型、研究型人才。
光學工程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
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人們意識到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增強國家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是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封鎖,實施全面自主創新勢在必行[1]。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一直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我國教育發展規劃中強調,要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和人文環境,這才能加快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近年來,先后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本-碩”連讀,或者是部分專業的“本-碩-博”或“直博”的模式,這都是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本碩博連讀是一種經歷階段多,培養目標高的教育模式,通常是在同一所高校連續地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碩士、博士)階段的課程并完成學位論文,最終獲得博士學位。在西方發達國家,碩-博連讀幾乎成為了通用模式,得到國際普遍認可和借鑒[3-5],歐美很多大學生攻讀碩士學位就是為了攻讀博士學位。
“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具有培養目的性強,周期短、各階段統籌安排,連續性好等特點,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上打好學生的理論基礎,釋放學生學習創造熱情,是目前多樣化高校培養模式中的一大熱點。
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以“三海一核”為辦學特色的高校,在理工科有其獨特的優勢。光學工程學科同樣是我校的優勢學科,已經積淀了相當的學術底蘊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在培養學生方面,在對本科生進行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適當引入專業知識,積極推動因材施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隨著該專業博士生畢業標準的提高及教育部完全取消了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本單位和外單位的限制之后,光學光程學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遇到較大困難。因此,探索一種全新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能夠最大程度吸引優質生源,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具有學校及學院特色的品牌工程,為我校及我院學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經過論證和研究,我們提出了構建“3+1+X”模式下的本研貫通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在光學工程學科擇優選拔實行優秀本科生的本、碩、博連讀制,采取3年本科+1年碩博課程學習+X年碩士、博士論文工作(即3+1+X學制,最短可在7年內獲取博士學位)的創新培養模式。
本碩博連讀概括來說是將整個大學學習生涯統籌為三個階段,本科階段加強通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水平及基礎物理理論,進行實踐創新方面的培養,開展專業領域的初步訓練。碩士階段為學生制定適合其個人發展的培養方案,并強化理論知識和研發能力。博士階段強化深入研究能力和發現創新能力。本碩博統籌優化,能將大學學習生涯有機地銜接起來,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同時,培育的學生基礎扎實,能因人而異地充分發揮其創造的積極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在光學工程的專業領域以扎實的、基礎和飽滿的熱情促進學科蓬勃發展。
1.1 “本-碩-博”連讀計劃的培養目標
通過本碩博連續培養,讓學生盡早定下長遠的學習目標,集中學校的優秀教學資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更加優質的生源,鼓勵大膽創新,培養創新意識強、面對困難敢于挑戰、理論基礎扎實、有良好交流合作能力、較強的獨立科研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高層次精英人才。
在本碩博貫通模式下,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術能力,教學不僅要注重數學功底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強化,還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習和創新的熱情,為學生在今后的科研路上打下堅實基礎。力求通過構建科學的培養體系,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兼顧理論基礎、實踐創新、道德素質全方面的培養,探索出一個系統科學的教育體系。
1.2 “本-碩-博”連讀計劃的培養方案
本碩博連讀的培養計劃始終要圍繞精英化教育模式,控制本科的學習時間,科學規劃課程安排,爭取讓學生優先打好專業基礎,同時又能兼顧人文與實踐,實現素質教育和專業的有機結合,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本碩博培養方案采取3年本科+1年碩博課程學習+X年碩士、博士論文工作(即3+1+X學制,最短可在7年內獲取博士學位)的基本培養模式。大一下學期(第2學期)開始選拔學生,采取自愿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進入到本體制中的學生3年內完成本科階段前六學期的所有課程,達到相應的學分要求,并且完成畢業設計。培養過程中的專業實習環節由指導教師指定,進入導師實驗室進行深度實習實踐。大四的上學期(第7學期)開始進入博士、碩士課程學習,第4學年第1學期開設碩博公共課、碩士學位課,第4學年第2學期開設碩博專業課,第5學年開始進入完成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工作。修完本、碩、博全部課程,只需4年,從學分方面,只比正常本科階段多修10~20學分,教學環節學分合計為180~190學分。
為實行本研貫通培養的個性化方案,實行導師制。將目前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方案,經過整合后,形成本研貫通的培養方案。學生本人自愿提出申請,經過答辯過程即可獲得碩士學位,完成博士課題研究,達到畢業條件,經過答辯即可獲得博士學位。學院依托學校和學科的國際化合作渠道,在整個體系逐漸成熟以后,選拔優秀學生到國外合作院校聯合培養修讀課程并進行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支持鼓勵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赴境外參加國際會議,拓寬國際視野。
2.1 本科培養,科研奠基,引領學生走進科學殿堂
第一,從公平性、可操作性上考慮,第1~6學期的培養方案,在原有培養方案上加以改進,其他優秀學生可隨時加入,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可隨時退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化其創造的活力。第二,適度減少通識教育選修課學分要求(例如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要求至少10學分)、適度減少專業實踐環節學分要求(例如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要求至少19.5學分),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余地,這樣學生能集中學習目標,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既有利于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礎,也能保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第三,鼓勵學生多與導師溝通,盡早讓導師知道你的學習目標與興趣方向,對于一些創造性的見解及時和導師交流討論。學生在前6個學期,在導師指導下修習完成所需要課程的前續專業基礎知識,兼顧基礎和創新思維。
2.2 碩士教育,承上啟下,加快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
碩博課程基礎課程是該學科的通用課程,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的課程,包括學位課及專業課。學以致用,增加專業技能的培訓,如Matlab、comsol等仿真軟件的使用,注重將基礎理論融入到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自我認同感,提高創新的意識。
2.3 博士教育,破繭成蝶,見證能夠獨擋一面的頂尖人才成型
針對學科的各個研究方向,開設前沿專業課程,供學生選擇。鼓勵課程以討論班、課程研修報告的形式完成。鼓勵學生自我突破,能夠自己立意選題,自己探索實踐,培養獨立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學生新一代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的雛形。
導師是學生在“本-碩-博”連讀方案中各階段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由于本碩博連續培養方案最終的目標是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博士,所以在導師配備上,從本科開始就給學生配備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教師擔任導師,根據實際情況,也可配備以博士生導師為主的導師小組。
本碩博連讀方案中,導師將會統籌規劃學生的學科方向及學習課程,還包括對學生實踐環節的培訓、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本碩博連讀教育模式雖不像常規教育模式那樣有明顯的階段分界線,但是導師還應注意在連讀模式下對學生各階段進行總結性、綜合性的訓練。即:在本科階段的末期,結合學生的興趣和以后的研究方向安排研究型畢業論文,既能總結學生在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又能接觸下一階段的科研內容,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強創新能力。在碩士階段的后期,導師指導學生對所參與的科研工作進行總結,撰寫學術論文,使學生在學術上得到鍛煉和提高。
本碩博連讀模式跨階多,時間長,光學工程這門學科又具有種類多、實踐性強、理論基礎要求高等特點,不能把考核全部集中到最后的博士答辯,分段考核及其適當的分流必不可少。
考核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程考核、實踐考核、科研考核,在本科四年級允許學生選修研究生課程,將本科四年級和研究生的一年級的教學過程合并,完成碩士研究生的基礎技能培訓的同時,完成畢業設計,獲得本科畢業證;對于不適應研究生課程或者不具備科研潛力的學生,可以申請正常畢業,獲得本科畢業證;在原碩士1年級末,對直博生進行分流和篩選,對于不適合學術研究的直博生,經本人申請,再增加1年半的學制,與原來同年級的碩士生一同畢業;對于能夠勝任學術研究的直博生,直接進入博士階段,完成博士期間的學業。這樣一來,教育資源得到了最好的配置,學生可以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
人才培養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最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培育最頂尖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是需要高校不斷探索的。本文結合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實際情況和光學工程學科特色,探討了“本-碩-博”連讀的教育模式,提出在學到足夠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縮短學習周期,加強課程的連續性,提高教學效率,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科創環境,為培養新型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提供支撐與保障。
[1] 李蔚,張文雪.本碩統籌,培養高層次工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4):21-24.
[2] 顏進,張兵,張蕾.研究型大學貫通式本碩連讀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6,(04):68-70.
[3] 柳進,劉明珠.貫通式本碩連讀培養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09):35-38.
[4] 王永生,龐之洋.“本-碩-博”連續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6):21-24.
[5] 朱宏清,陳鳴曦.美國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J].江蘇高教,2009,(03):143-146.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opt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GENG Tao, MENG Ting, ZHANG Tao, WANG Ran, TONG Cheng-guo
(School of Scienc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continuous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recent years.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3+1+X”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hich aims at shortening education cycle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gram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eliver more high-level, innovative, research-oriented talent for community.
Opt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uccessive 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programs of study; Training mode
2016-09-23
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學位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G2014YYB17)
耿濤(1972-),男,博士,副教授。
G643
A
1674-8646(2016)24-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