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俊
(黑龍江省科學院,哈爾濱 150001)
科研機構轉企與市場失靈謅議
曾祥俊
(黑龍江省科學院,哈爾濱 150001)
2001年,黑龍江省政府由省科技廳牽頭8廳局聯合發文,對省屬24個科研單位進行改革,轉制為企業,并在五年內減撥事業費至零,相應完成企業法人登記。經過十余年的科技體制改革,科研機構轉企效果如何呢?改革的目的是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激情與活力,打通由成果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消除體制機制所帶來束縛。通過分析十年來科技體制改革下的24家科研院所的實踐效果,探討改革得失,提出“一院兩制”、“一所兩制”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格局,一方面,財政拔付經費可以保障科研行為的連續性,留住科研骨干。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與市場和企業的結合,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促進科研院所的良性發展。分類管理、“一所兩制”是科研院所實現自主創新的有益嘗試,將有利于科研機構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對我省經濟建設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作用。
科研機構;轉企;市場;實踐
2001年,黑龍江省政府由省科技廳牽頭8廳局聯合發文,對省屬24個科研單位進行改革,轉制為企業,并在五年內減撥事業費至零,相應完成企業法人登記。
十年的科技體制改革下的24家科研院所的實踐,效果如何?
2.1 得
第一,政府形式上的改革成功:砍掉24個正處級事業單位建制,減少2 000余財政供養人員,每年節省公共支出2億元。第二,主管部門完成減編,原所屬科研單位推向市場。第三,倒逼科研人員走出去,在社會需求中尋求立項,表面上看有利于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術成果轉化率。第四,科技機制放活,一批科技人才轉型。極個別科技頭人完成由科技富翁到經濟富翁的華麗轉身。第五,促進科研院所后勤管理社會化。托兒所、學校、衛生所、水電暖等后勤保障市場化。第六,提高了管理效能,二線人員縮減;開源節流意識增強,同等條件下增加了單位收益。
2.2 失
第一,政府改革之初承諾的配套政策沒有兌現,至今24家單位身份未定,既非事業單位,又非企業法人,管理歸口難,社會角色定位不準。第二,放棄了擅長基礎性研究和技術集成再創新,與相關企業的關系有技術成果的輸出者變成競爭者。第三,浮躁情緒蔓延,科技人員面臨吃飯問題,自己掙工資,科研沒有方向感,極度追求短平快、現得利;人心渙散,原有的組織文化被破壞,新的企業精神不能建立起來,缺乏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認同。第四,科技骨干人才流失嚴重,科技骨干、學科帶頭人為形勢所迫,紛紛南下或轉投省內大學公益單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某自動化研究所轉制三年內出走中級職稱以上科技骨干22名,該所從此一蹶不振。第五,大成果難現。關鍵集成技術難成,經濟壓力、人才流失、生存環境惡劣。十年來,這24家改制院所沒有一家單位求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或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上獎勵,與改革前成果豐碩大相徑庭;與此相對應,對全省的科技貢獻水平降低,對產業與經濟的科技支撐作用弱化。第六,離退休人員退休金低,無保障。有的敏感時節,技術人員申請到政府門前靜坐,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更難以體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與社會和諧。
綜上得出,預設轉企的科研體制改革,直接導致了學科建設滑坡,人才培養斷層,科技投入匱乏,社會價值感缺失,組織文化建設失序。改革前每年對我省經濟發展幾十億元的社會效益大大縮水,社會功能主體價值部分喪失。
因此,總體評價,科研機構轉企,失大于得!
提出市場失靈的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一個方面,市場經濟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場經濟活動只是人類社會的一個主要方面,市場不可能解決經濟社會中的一切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干擾,市場機制不能正常地發揮調節作用,造成資源配置失誤或浪費性使用。這種由于某些局限性和干擾,影響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和導致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情況,被稱之為市場失靈。筆者認為,這就是為什么科研機構不是一轉就靈的深層次原因。
至此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第一,科技創新有獨自規律和周期,與市場價值規律不完全契合,制定將科研單位轉起的公共政策,誤把看不見的手看作萬能的上帝手,實踐證明科研機構轉企是錯誤的決策。第二,科技體制改革不是粗暴地轉企,裁編減人“斷奶”,相反應該建立讓科技人員沒有后顧之憂的保障機制,給科技人才寬松的創新環境,容許探索,包容失敗,而不是急功近利。第三,明確科研單位公益定位是國家科技創新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架構下,鼓勵科技人員,科學地闖與大膽地試,把十年磨一劍的執著于跟蹤世界科技前沿結合起來。
正如科學探索無止境一樣,科研機構的改革與定位也永遠在路上。非此即彼的慣性思維和畢功于一役的官本位都要擯棄。改革的目的是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激情與活力,打通由成果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消除體制機制所帶來束縛。
結合黑龍江省科研機構的實際,我積極探索以公益一類為主,“一院兩制”、“一所兩制”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格局。即在同一研究院所內,一部分人員為公益一類編制人員,專心從事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發,提高創新能力。其余為其他編制形式人員,穩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及經濟建設。其優勢是:一方面,財政拔付經費保障了科研行為的連續性,留住科研骨干。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與市場和企業的結合,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促進科研院所的良性發展。分類管理、“一所兩制”是科研院所實現自主創新的有益嘗試。體現和保留了科研院所的部分公益功能,使院所擁有一定自主權,將有利于科研機構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對我省經濟建設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作用。
省屬科研機構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在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發揮著骨干和引領作用,這是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職責是歷史形成的,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和公共安全對國家研究機構的要求,承載著國家對于建設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的意志和重要責任。
因此,當務之急,是借助新一輪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事求是地將24家科研單位重新定位,實行“一院兩制”、“一所兩制”,步入科技創新與科學管理的正途,為科技強省、產業振興發力。
[1] 儲霞玲,黃修杰,張輝玲,等.廣東省農業科研機構轉制的效果評價——以廣東省農科院部分研究所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1,(24):161-162.
[2] 王向東.中科院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探析[D].蘭州:蘭州大學,2010.
[3] 諸玲.我國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4] 陳德.國立科研機構管理創新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7.
[5] 歐陽春.國防科研經費財務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8.
[6] 張佳文.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回顧與進展[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2,(02):133-134.
On the turnov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arket failure
ZENG Xiang-jun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01, China)
In 2001,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jointly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8 bureaus issued a document to mak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24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into enterprises and to allocate their business to zero within five years, and accordingly complete the registration of enterprise legal person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 how is the effect of the turnov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is to stimulate entrepreneurship passion and vitality of sci-tech talents, open up the “last mile” from results to market and eliminate the constraints brought by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24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institutional pattern of “one institution with two systems” and “one institute with two systems”. On the one hand, financial fund can guarantee the continu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havior and retain the backbon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market,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and promot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one institution with two systems” are the useful attemp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o achiev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hich will give full play of the sci-tech support and personnel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Turnover to enterprise; Market; Practice
2016-07-12
曾祥俊(1964-),男,碩士,教授級高級政工師。
G311
A
1674-8646(2016)23-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