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齊
?
從端午節看杜詩在韓國、越南和日本的傳播*
張思齊
[提 要]在杜詩中有直接言及端午節的詩篇,它們反映了杜甫居官必忠心盡職的儒家正統思想。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盡管如此,人們大都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民眾悼念投江自沉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因而此節所反映的主要為楚地的民俗。韓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原因在于韓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孝道。孝和忠是兩種密不可分的人倫品質,移孝可作忠,忠者必盡孝。越南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的風土與楚地類似。在杜詩中有許多言及楚地的詩篇,它們反映了杜甫對楚地的深刻認識和對屈原的人格體認。大和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屈原賦傳入日本甚早,而且杜甫與屈原具有人格上的一致性,俱為文學成就杰出的忠臣。
[關鍵詞]杜甫詩 端午節 韓越日 傳播考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杜詩比較批評史和杜工部集英譯”(項目號11BZW02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1961年12月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的主席團會議上,決定將杜甫列為1962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中國人中僅有幾位人士享有如此殊榮。
每年農歷5月5日,各地人們過端午節。端午節起源于自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節。在端午節,人們除了吃好喝好玩好,還要舉行各種儀式。在古代,端午節的儀式,多為祈求農業豐收。由于農業離不開雨水,而龍是興云布雨的靈物,因而端午節與龍有關。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端午節形成之后逐漸演變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并傳播到周邊國家,成為帶有一定的世界意義的重要節日。
早在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屈原便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屈原。由于屈原愛國懇切,志不得伸,不得已投江而死,自斯后與龍相伴,據信已變質為神,因而在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中逐漸融入了紀念屈原的內容。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榔溲?。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雹賽蹏髁x是歷史地形成的熱愛和忠于自己祖國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也是對待祖國的一種政治原則和道德準則。愛國主義還是一種最重要的個人品質。世界各國文學無不歌頌愛國主義。時至今日,在我國端午節已演變為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了。
由于中國文化的強大輻射力,杜甫屬于中國,杜甫也屬于是世界。由于中國文學的優勢品位,杜詩屬于中國,杜詩也屬于世界。法國文學批評家謝弗勒(Yves Chevrel)指出:“比較學家勢必要和其他文化發生關系;由于他親自從內心深處去體驗和經歷這些文化,這樣也許能夠保證他會擁有理解人類行為的多樣性和相對性的稟賦。”②當今世界已非西方一方獨大,而是一個人類行為多樣化普遍得到承認的世界。二戰以來,東方已經與西方同領世界文化的風騷。以東方文化為基盤來審視杜甫和杜詩,可以將杜甫和杜詩看得更為真切。以世界文化為基盤來審視杜甫和杜詩,可以全面把握杜甫人格和杜詩藝術的精髓。
在杜甫的詩歌中,有直接言及端午節的詩篇。清代仇兆鰲詳注《杜詩詳注》卷六《端午日賜衣》寫道: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③
杜甫于乾元元年(758)5月作此詩。在我國古代有個習俗,在端午節那一天皇帝賜臣子宮衣。皇帝僅一人,臣子卻眾多。臣子獲得皇帝的賞賜,其機會非常少。一般說來,只有近臣才能獲得皇帝的賞賜。況且宮衣是較大的物件,因而獲此者感到莫大的恩寵和榮耀?;实圪p賜臣子宮衣,為何定在端午節這一天呢?筆者認為此習俗隱含著對屈原的追憶和緬懷:皇帝是國家的象征,屈原是偉大的忠臣。近臣獲賜宮衣,自然要表示感謝。杜甫《端午日賜衣》詩,宛如近臣寫給皇帝的一封感謝信。杜甫寫作此詩的時候,尚在左拾遺任上。左拾遺屬于近臣,故而杜甫也獲賜宮衣一襲。然而,不久之后杜甫就遭到貶斥了。杜甫明知自己即將遭到貶斥,卻寫下了這首詩。這說明杜甫具有一片忠心。
在杜甫的詩歌中,還有一首詩也直接地言及端午節。清代仇兆鰲詳注《杜詩詳注》卷二一《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寫道: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咸京。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④
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在江陵作此詩。這年初夏,江陵節度使衛伯玉派遣向萼入京進奉端午御衣。大臣向皇帝奉獻珍貴物品,這是古代表示忠心的方式之一。這件事情使得客居江陵的杜甫,想起乾元元年自己獲賜宮衣一事。他不禁感慨萬端,寫下了這首詩。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三評論這首詩說:“垂老作客,情所必至,而神味正復翩翩?!雹葸@一年杜甫已經57歲,正處于人生苦旅的最后一程。杜甫做出峽之游,茫茫然漂泊于荊湘之間。兩年后,杜甫就去世了。詩中的“尚書”指衛伯玉。廣德二年(764)七月,衛伯玉因平息吐蕃寇亂有功,加檢校工部尚書,開府儀同三司?!跋蚯洹敝赶蜉?。至德年間向萼扈從肅宗在靈武,有功勛?!跋蚬敝赶蜉嗟母绺?,他也是忠臣。卿家兄弟,指向萼和他的哥哥,他們功名震天下。他們的可貴之處在于“寸心赤”。人生匆匆,此時杜甫已是漂泊在碧波上的一介過客了,但他仍然忠心一片。杜甫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為基本格調,民生的一切大都在他的詩歌中有所反映。杜詩以創作題材廣泛而著稱,在杜詩中有直接言及端午節的詩篇,這是毫不足怪的。
端午節不僅是流傳在居住于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的重大節日,而且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韓國,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過端午節的習俗。
大韓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韓民族,尤重孝道。在朝鮮和韓國,人們至今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在朝鮮半島,端午節為5月初5日,也稱為端陽,或元中節。在這一天人們先是祭祀祖先,接著舉行家宴。在宴席上人們喝菖蒲水,飲益母草汁,吃端午餅,據說此三者均可延年益壽。在祠堂里人們舉行祈求豐收的儀式,還戴著面具跳舞。根據當地的風物不同,朝鮮半島的端午節也有不同于中國之處。比如,蝴蝶花可派大用場。女性用蝴蝶花煮水洗頭發,用蝴蝶花的根做成裝飾用的梳子插在頭發上。在這一天婦女們比賽蕩秋千,男人們比賽摔跤。不過,培養忠心仍然是朝鮮半島端午節的重要內容。盧守慎《端午祭孝陵》詩:
廟表全心德,陵加百行源。衣裳圖不見,社稷欲無言。天靳逾年壽,人含萬古冤。春坊舊僚屬,只有右司存。⑥
盧守慎,光山人,字寡悔,號蘇齋,謚文懿。盧守慎在李氏朝鮮中宗朝登魁科,選湖堂。盧守慎一生坎坷,曾遭貶謫居珍島19年,后于宣祖朝放還,典文衡,官至領相。這首詩悼念朝鮮仁宗。仁宗壽僅31歲,在位僅8個月。仁宗在東宮時,盧守慎曾任右司書。該詩最后兩句一字一淚,表達了舊臣對先皇的追思。這與杜甫的端午詩篇在精神的層面上是完全一致的。
古代的朝鮮人和今日的韓國人,非??粗匦⑦@一人倫的基本品質。這是杜甫的詩歌和端午節習俗在朝鮮半島上大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孝是需要培養的一種人倫品質,因而孝與教育緊密相關。自古以來就重視孝道的韓民族,熱愛屈原,熱愛杜甫,熱愛端午節,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看人、取士、交友和擇鄰的時候,注重人品而不是僅僅看對象的才能,這是杜甫的一貫主張。大凡與韓國朋友有所交往的人,大都有這樣的體會:韓國人交朋友,非常注重人品?!抖旁娫斪ⅰ肪硎摹顿涏嵤速S》寫道:
溫溫士君子,令我懷抱盡。靈芝冠眾芳,安得闕親近。遭亂意不歸,竄身跡非隱。細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謹。高懷見物理,識者安肯哂。卑飛欲何待,捷徑應未忍。示我百篇文,詩家一標準。羈離交屈宋,牢落值顏閔。水陸迷畏途,藥餌駐修軫。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步趾詠唐虞,追隨飯葵堇。數杯資好事,異味煩縣尹。心雖在朝謁,力與愿矛盾。抱病排金門,衰容豈為敏。⑦
這首詩在朝鮮半島很受重視。此詩當作于大歷元年(766)春末。杜甫當時住在云安縣(今重慶市云陽縣)。鄭賁,排行18,與杜甫一樣,也是流落到云安的士人。一個人遭逢亂世而能堅持自己的操守,這是不容易的。對此,杜甫深有所感。杜甫認為鄭賁人品高尚,因此寫下了這首詩贈送給他。鄭賁流落他鄉,窮困而地位低下。于是杜甫就引用《禮記》上的話來鼓勵他,《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⑧君子愛別人,就要成全別人的美德;小人愛別人,才會茍且地討人喜歡。杜甫對鄭賁說,有見識的人絕不會嘲笑他的貧窮和寒酸。當時杜甫自己也處于流寓之中,因此他說,屈身低飛并非不光彩,我們不要走什么捷徑。鄭賁喜歡寫文章,他從自己的文章中選出一百篇送給杜甫看,并請他提意見。于是,杜甫說:詩家一標準。這句話,可以看成是杜甫提出的一個詩學命題。衡量詩人,應該有一個起碼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呢?具體說來,就是:羈離交屈宋,牢落值顏閔。在人生苦旅之中要交屈原和宋玉那樣的朋友。在窮愁潦倒中要學習顏回和閔子騫。顏回和閔損俱為孔子的好學生。
顏回,字子淵,亦稱顏淵,他家境貧寒,簞食瓢漿,居住陋巷,而不改其樂。顏回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尊重老師,德行出眾。顏回的品德后來成為仁德的象征。我國歷代對于顏回,都有所追封。漢高祖時,以顏回配享孔廟。唐貞觀二年(628),詔稱顏回為先師。唐開元8年(720),詔顏回為十哲之一。十哲為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由和子夏,他們都是孔子的門徒。按照孔廟的祀典,這十人列侍于孔子之側。唐開元27年(739)追封顏回為兗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顏回為“兗國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顏回從十哲升為四配之一,配享于孔廟。四配為顏、曾、思、孟,即顏淵、曾孫、子思和孟軻。在孔廟里,孔子居中,顏淵和子思居東,曾孫和孟軻居西。元至順元年(1330),加封顏回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9年(1530),顏回改稱“復圣”。在曲阜城內有“復圣廟”,民間稱之為“顏廟”。
閔損,字子騫,《太平御覽》卷三四引《孝子傳》曰:“閔子騫,幼時為后母所苦,冬月以蘆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子騫跪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杆熘埂!雹徇@個故事在朝鮮半島幾乎家喻戶曉。這就是民間流傳的《蘆花記》故事的雛形,曾有據此而改編的連環畫。小孩子閱讀這個故事,往往泣成一個淚人兒。唐開元27年,追封閔子騫為“費侯”。宋大中祥符二年,追封閔子騫為“瑯琊公”。南宋咸淳三年,又改封閔子騫為“費公”。明嘉靖9年,改稱閔子騫為閔子。閔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以孝著稱。
孝,這是子女對父母的敬愛。悌,這是一個人對兄弟的敬愛。孝和悌都是美德。悌德是孝德的擴展。對比而觀之,孝的本質是虔敬。在英文中,孝作filial piety,直譯為:子女的虔敬。在德文中,孝作Kindespiet?t,直譯仍為:子女的虔敬。虔敬是篤信,不懷疑。圣經新約《希伯來書》11:1寫道:“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⑩一個人在未實現某事時堅信它能實現,一個人在未見到某物時堅信它的存在,這就需要信仰,而虔敬是信仰的前提。惟有心中虔敬,感情才能厚重。圣經新約《彼得后書》1:7寫道:“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兄弟的心;有了愛兄弟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痹谥袊糯灿蓄愃频目捶?,古人認為,移孝可作忠。只有那些具有孝心的人才能夠忠誠于君主。在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征,因而忠君愛國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惟有忠君愛國者,才能夠愛民眾。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愛,那么他怎么能夠忠君愛國關心老百姓呢?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將屈宋顏閔并稱。在這里,杜甫把屈原和宋玉的高尚人格進一步具體化了,杜甫把屈原和宋玉的人格來源追溯到了儒家圣人的地步了。這與意大利大作家但?。―ante Alighieri)的情形十分相似。屈原作《離騷》,但丁作《神曲》(La Divina Comedia)。屈原遭貶斥放逐,但丁遭終身流放。杜甫將屈原歸位于儒家圣人的行列里。但丁去死后,基督宗教將他列為神學家。
越南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原因在于:越南風土,類似楚地。在越南,人民至今有過端午節的習俗。關于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別的說法。有學者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越人的龍圖騰祭俗。現代越人,亦稱京族,占越南人口的84%,操越南語。越南語又稱京語,系由古代雒越語演變而來。現代越人與古越人之間具有人種上的淵源關系。趙龍生《越南詩歌的幾種體式》:“公元前3世紀至18世紀初,越南尚無自己的民族文字,中國古文一直是越南的官方文字。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階段,各種文學作品都用漢文寫成。詩歌也不例外,其形式以仿唐律詩為主?!庇捎诙旁姶砹颂拼稍姷淖罡叱删?,越南人作仿唐律詩的時候總以杜甫為宗。
較之喜歡李白,越南人更喜歡杜甫。就其原因,大約有三。第一,詩歌體制上的原因。李白的詩歌大都為古風,而杜甫的詩歌以律詩為多。第二,詩歌內容上的原因。李白的詩篇多浪漫主義的想象,距離現實較遠;而杜甫的詩歌多現實主義的敘寫,貼近實際生活。第三,詩歌模仿學習上的原因。從李白入手學習寫詩,路子容易走偏,弄成四不像,而從杜甫學習詩歌,容易受到實效,即使做得不好,也不至于將路子走歪。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志明的漢文詩就是極高明的。在胡志明《獄中詩鈔》中有一首《拆字詩》,這樣寫道:“囚人出去或為國,患過頭時始見忠。人有憂愁優點大,籠開竹栓出真龍?!庇捎谙挡鹱衷?,須寫成繁體字,方能看出其妙。在二戰以前的越南鄉間,大凡條件較好有讀書人的村莊,人們習慣于在晚飯后坐在院壩里吟誦詩篇。他們所吟誦的詩篇,有的是村里先生所作的仿唐律詩,有的干脆就是杜甫的現成詩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人以為端午節起源于古越人的龍圖騰祭俗,這也是與屈原有緊密聯系的。雖然古越人的龍圖騰祭俗遠早于屈原生活的那個時代,但是屈原自沉江中這一舉動早已賦予龍圖騰祭俗以新的內涵了。在端午節里,人們舉行很多活動,不過最鬧熱的還是龍舟競渡。屈原早已變質為神,而他的靈魂也早已滲透到龍圖騰祭俗之中了。
《楚辭》是楚地的產物。楚地是一個廣大的范圍,古人將之區分為西楚、東楚和南楚三個部分。《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越、楚則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于積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已諾。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干越雜俗,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菫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畨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這里所說三楚的范圍,不盡準確,歷代學者多有辯證。盡管如此,三楚的范圍畢竟大致勾勒出來了。越和楚,合在一起講,稱為越楚。唐張守節正義:“越滅吳則有江淮以北,楚滅越則有吳越之地,故言‘越楚’也。”西楚,這是三楚的核心部分,楚國的首都郢都就在西楚,屈原的家鄉秭歸也在西楚。東楚,這是楚國勢力拓展以后的一片廣袤的統治區域,它包括今日極其富足的長江三角洲,也包括今日的淮河流域。狹義地看,今日江蘇似乎不屬于楚,而屬于吳。不少人有這樣的錯誤認識。狹義地看,今日江蘇似乎不屬于楚,而屬于吳。不少人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其實不然,實際上今日之江蘇位于東楚的大范圍之中。南楚,包括今日之海南省以及越南的北部。南海的正式名稱叫做南中國海,良有以也。這一地理名稱是歷史地形成的,它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貢獻。南楚雖然不是楚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南楚典型地代表了楚文化的特色。這是因為,相對于先進的中原,位于其南面的楚地曾經被稱為蠻荒之地;楚人曾經被稱為南蠻;楚文化屬于南方文化;楚辭就是南方的歌。在武漢的東湖邊上至今還有一座蠻王墳,為重點保護文物。
所謂風土,指的是地理環境和氣候諸條件。風土是某一特定的人種集團賴以生存的基礎。風土在漫長的時期中緩慢地然而根本地造就民族的心理素質。越南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與楚地有很大的相似性。盡管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是人們大都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悼念投江自沉的愛國詩人屈原,因而它所反映的主要為楚地的民俗。至于其他的端午節起源說,只要我們仔細地搜求和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它們也與悼念屈原一事有聯系。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因而悼念屈原的詩作也往往言及楚地及其風物。杜詩亦然。楚山、楚水、楚地、楚人、楚客、楚材、楚江、楚天、荊楚,這些皆為涉楚關鍵詞,它們頻頻出現在杜詩之中。在杜詩中有許多言及楚地的詩篇,它們反映了杜甫對楚地的深刻認識?!俺m久已滅,幽佩為誰哀。侍臣書王夢,賦有冠古才。冥冥翠龍駕,多自巫山臺?!贝巳摮鲇凇队辍罚◢{云行清曉),見《杜詩詳注》卷十五。這首詩也是杜甫居夔州時所作。在這首詩中,杜甫還談到了宋玉,稱他為“侍臣”。宋玉是楚辭的重要作者。宋玉的賦作,多奇思妙想,以得江山之助之緣故也,其《高唐賦》和《神女賦》,收入《文選》卷十九。江山之助,指環境對文學創作的正面影響。法國文藝理論論家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英國文學史〉序言》一文中指出:Three different sources contributed to produce this elementary moral state—the race,the surroundings,and the epoch.(三個不同的根源有助于產生這種基本的道德狀態,它們是種族、環境和時代。——拙譯)同理,種族、環境和時代也是影響文學創作的三個決定性的因素。他還指出:Having thus outlined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a race,we must consider the surroundings in which it exists.For man is not alone in the world:nature surrounds him,and his fellow men surround him;accidental and secondary tendencies come to place themselves on his primitive tendencies,and physical or social circumstances disturb or confirm the character committed to their charge.(這樣勾勒出一個種族的內部結構之后,我們還必須考慮該族存在于其中的那種環境。這是因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單的。你看,大自然環繞著他,他的同類環繞著他;種種偶然和次要的傾向掩蓋了他那原始的傾向。并且,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在發揮其作用時,它們自身的品質還會干擾或增強?!咀g)具體說來,宋玉在創作這兩篇賦的時候,是巫山神女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巫山是楚地的一處具體的環境,它聳立在大江邊上,這是典型的“江山”。神女是傳說中的巫山的女兒。巫山哪來女兒?人們稱之為神女,因為江山能啟迪人的心智,給人以創作的靈感。
大和民族重視杜詩和端午節,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和民族,尤重忠道。
一部《楚辭》,其主要內容為屈原的賦作。屈原賦傳入日本甚早,而杜甫與屈原具有人格上的一致性。
黃遵憲《日本國志》卷三五:“五月五日謂之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門檐,飲蒲酒,食粽,始服布葛。是日,賀茂廟前走馬,謂之競馬。士庶得男,必豎彩旗,陳武像,及木刀槍,以飲燕。”這里所記述的日本之端午習俗,與中國是類似的。不過,這里特別提到了日本人往往趁此節日對男孩進行尚武的教育。這使我們想到了屈賦中的《國殤》篇。其實,端午還是日本人對女孩進行教育的節日?!拔逶挛迦?,又叫‘容貌時節’,有的地方這一天為女子顯擺之日?!痹谶@一天女孩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并展示才藝。從昭和23年(1948)起,日本的兒童節為公歷的5月5日,這是日本國民法定節日之一。日本從明治六年開始采用陽歷,稱為新歷,將明治5年(1872)12月3日作為明治六年(1873)1月1日。雖然使用公歷,仍然可以看到端午節的影子。
大約與《詩經》傳入日本同時,屈原賦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入了日本?!峨x騷》第9至10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彼^“內美”,指美好的內在本質。人們對此沒有爭議。至于“修能”,有人把它理解為高高大大的樣子,美好的姿容。姿容,主要指人的體貌,其側重在于肉體。古人已經覺得這樣的理解有問題。比如,明代汪瑗《楚辭集解·離騷》:“內美句承上以德言,修能句啟下以才言?!惫P者贊同汪瑗的理解。屈原固然是美男子,但是人們崇敬屈原并非因為他貌美。相比之下,精神的美遠比肉體的美來得重要。英語中有一條諺語:Everybody is beautiful,in one way or another.意思是說:人人皆可為美,僅在方式不同。具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尤其堅信這一點。在西方人看來,大凡公義的人們(just men)都是美的,盡管他們的容貌各不相同。公義的人,這一說法帶有基督宗教的色彩,其實它所指的就是正直的人、具有正義感的人。即使容貌丑陋的人,如果具有公義的人格,也能透露出強烈的美感。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中的那個駝背卡西莫多(Quasimodo)就是如此。他的舉手投足,他的目光,他的表情,都透露出強烈的美感。副主教弗洛羅(Frollo)則與之形成對照,他身材勻稱,五官端正,確實具有肉體美,但是他內心狠毒,靈魂骯臟,于是處處給人丑惡的感覺。顯然,用美好的姿容來概括屈原的外貌是不準確的。清代林云銘《楚辭燈》卷之一:“‘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紛,眾盛貌。言既秉有許多美質?!种刂孕弈堋?,又加以修治之力。下文許多‘修’字,俱本于此。舊注作長才,大謬?!标P于“修能”的含義,林云銘講得更為明確。他還批駁了那種把“修能”理解為“身材高大魁梧”的說法。林云銘指出,那樣的理解大大地錯了。值得注意的是,林云銘《楚辭燈》早就傳播到了日本?!霸诔o的譯介方面,早在1651年,日本就印行過訓讀本《注解楚辭全集》,1798年林云銘《楚辭燈》等印行之時,均附有訓讀?!庇胁簧偃毡境o學家都接受林云銘對于“修能”的解釋。從根本上說,林云銘對“修能”的解釋符合屈原的人格之實際。
唐宋之際杜甫的端午詩篇傳入日本。大江維時(仁和四年——應和三年,即公元888—963年)是日本的杜詩學家,其生年相當于唐僖宗文德元年,卒年相當于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大江維時出身于書香世家,他是大江千古的兒子、大江音人的孫子。作為學者,大江維時非常成功,他精通經史。作為官員,大江維時也非常成功,他步步亨通。大江維時歷任式部大輔、大學頭和參議,品為從三位,官至中納言。作為文學家,大江維時能做漢詩,他堪稱秀穎。他的文學生涯,起于文章生,至于文章博士。大江維時生活在平安時代(794—1192)中期,那正是日本努力向中國唐朝學習的時候。中國的文化以盛唐和隆宋并稱,它們俱為同時期世界上最發達的文化。在大江維時出生之前大約一百二十年,杜詩集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這就是樊晃輯《杜工部小集》六卷,該書大約成書于大歷五年(770)至七年(772)之間。在唐五代時期,中國學者編撰了大量的杜甫詩文集。其中,唐·闕名編《杜員外集》二卷,為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新求圣教目錄》所著錄。圓仁為日本天臺宗第三代座主。他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隨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求法,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攜帶五百八十四部漢文典籍回到日本。由此可知,早在唐代杜甫詩文集就已經流傳到日本了。宋代是杜詩學勃興的時代,當有更多的杜甫詩文集流傳到日本。大江維時與從兄大江朝綱,以及菅原文時同為當時的日本文壇領袖。在大江維時編著的《千載佳句》一書中,記錄了唐詩中的七言秀句,其中有六聯出于杜詩。
一、秦城樓閣鶯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二二《清明二首》之二:“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春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柄L花,一作煙花。
二、林花著雨臙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六《曲江對雨》:“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漫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傍?!敝?,一作著雨。臙脂落,一作燕支濕。曲江對雨,一作曲江值雨。
三、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六《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醉把茱茰仔細看。”
四、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五《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五、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三《城西陂泛舟》:“青蛾皓齒在樓船,橫笛短簫悲遠天。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錦纜牽。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六、數莖白發那拋得?百罰深杯辭不辭?此聯出于《杜詩詳注》卷二《樂游園歌》:“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長生木瓢示真率,更調鞍馬狂歡賞。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閶闔晴開昳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拂水低垂舞袖翻,緣云清切歌聲上。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數莖白發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圣朝亦知賤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鞭o不辭,一作亦不辭,又作也不辭。在大江維時《千載佳句》中,這首詩的標題寫作“陪陽傅賀蘭長史會樂游原”。
以上情形足以證明杜詩在唐代就已經流傳到日本。我們有理由相信,杜甫的端午詩篇也流傳到了日本。這是因為天皇制的日本社會對臣子的忠心要求極高。大隈重信《開國五十年史序論》:“日本人常自信云,日本為神國,由神而享受其殊恩?!庇擞袣w屬感,必使其有優越感。欲人盡忠誠,必予之殊恩。一個團隊如此,一個國家更是如此。日本人深諳這一點,于是在日本忠道壓過了孝道,忠道在日本居于各種倫理品德之先。新渡戶稻造《武士道》:“把生命看作是臣事主君的手段,而其理想則放在名譽上面。因此,武士的全部教育和訓練就是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的。”正如英國以紳士之國(gentlemen’s kingdom)為理想來建設國家一樣,日本也以武士之國為理想來建設國家。誠然,并非每個英國人都是紳士,而且小人亦在所不少,然其建國理想畢竟高懸在那里,英國人覺得他們應該那樣去追求。誠然,并非每個日本人都是武士,而且猥瑣者亦在在多有,然其建國理想畢竟高懸在那里,日本人勢必那樣去追求。日本人自以為神的子孫,故向天皇盡忠為其最高的使命。在這種民族共同心理的支配下,日本人對杜詩極為看重。杜甫的端午詩篇所反映的,不是別的,而正是杜甫那居官必忠的儒家正統思想。以此之故,杜甫的端午詩篇必然受到日本人的高度重視。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8頁。
②[法]伊夫·謝弗勒著:《比較文學》,王炳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79頁。
⑤[清]浦起龍著:《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322頁。
⑥[朝鮮]南龍翼編:《箕雅》,趙季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492頁。
⑧《周禮/儀禮/禮記》,陳戍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第299頁。
⑨[宋]李昉編纂:《太平御覽》第七卷,夏劍欽等校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619頁。
[責任編輯 韓 冷]
作者簡介:張思齊,武漢大學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 430072
[中圖分類號]I2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6)02-0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