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社會政策支出的配置機制和流向結構*

2016-04-16 07:05:03孟天廣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2期

顧 昕 孟天廣

?

中國社會政策支出的配置機制和流向結構*

顧 昕 孟天廣

[提 要]隨著總體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機制和配置結構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從配置機制上看,中國社會支出出現了兩階段結構性轉變:第一階段,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保險發展起來,但社會救助體系停滯不前,使社會安全網出現了漏洞;第二階段,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社會救助體系重新受到重視。從配置結果來看,社會保護支出增長迅猛是中國社會支出結構性轉變的最顯著之處;社會保護的發展并非與市場機制的成熟相對立,而是一種同釋放市場力量相輔相成的國家行動。中國的經驗同樣表明,以忽視社會保護為主要特征的東亞生產主義福利模式,在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轉型。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之處,在于醫療衛生領域中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這對于正在快速走向老齡化的中國來說,尤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性缺陷。

[關鍵詞]社會支出 配置機制 普惠主義 選擇主義 社會保護 福利體制

*本文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框架設計研究”(項目號15ZDA05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公共財政長期被詬病的一大結構性問題,是社會政策諸領域中的政府支出,即國際文獻通稱的“社會支出”(social spending),占公共支出總額的比重偏低①。然而,這種現象自2005年以來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到2013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中用于社會支出的份額達到13.2%,比2004年的8.3%高出59.0%,比1990年的5.3%高出149.1%。從社會支出的總體規模上看,盡管依然不能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但中國已經接近韓國的水平,在金磚五國中也處于較高的水平,在東亞-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中也名列前茅②。

除了總體規模,社會支出的結構值得進一步加以考察,這涉及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配置機制(the mechanisms of allocation),即以何種方式將社會支出遞送給受益者;二是配置結構(the structureofallocation),即社會支出花在了哪些社會項目(socialprograms)或社會部門(socialsectors)。配置機制與配置結構的不同,一方面呈現出社會發展的不同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也發映了政府對于社會發展的不同施政理念。毫無疑問,對社會支出的配置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不僅關涉到社會政策研究中的許多學術性問題,而且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在社會發展領域中的改革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支出的結構性分析:配置機制和配置結構

社會支出結構性分析的第一個方面是考察配置機制。對配置機制的分析有很多種,這取決于如何對社會支出的方式進行分類。依照一種國際文獻中通行的分類方式,社會支出的配置方式以及相應的社會項目可分為三種:(1)普惠型(universal programs);(2)家計調查型(means-tested programs);(3)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 programs)。在這三種配置機制中,社會支出的受益人分別通過三種不同的路徑獲得給付:(1)公民權路徑,即公民均有平等的權利獲取相應的國家福利,有時這種路徑也向外籍合法居民開放;(2)家計調查型路徑,即符合特定資格審查標準(一般是家庭收入和資產)的公民才有權獲取相應的公共救助;(3)保險參保路徑,即只有參保者才能獲取相應的保險給付③。

“普惠型社會項目”,例如國民養老金、公共教育、全民公費醫療、兒童撫養金或撫養金等,旨在為所有國民提供一種平等的福利,無關乎受益者的收入水平。有學者將這類項目形象地稱為“地板型福利”④。這類社會項目的實施自然需要普惠型社會支出來支撐。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是從施政目標的角度來確定具體的社會項目是否具有普惠性,并不意味著這類項目的實施結果必然達致普惠性。普惠型社會項目是否達成了普惠性,或如何確保普惠型社會支出能促進普惠主義社會公平,這都是另一個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的重要社會政策課題。

“家計調查型社會支出”為“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提供資金支持⑤。“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在美國又通稱為“公共救助”,而在其他各國常被稱為“社會救助”⑥。這類項目旨在為那些有特定需要的人提供財務援助,其運行特征是必須對受益者的資格進行審查。所有的社會救助項目以及面向低收入者、貧困者、“脆弱群體”(vulnerable groups)或“弱勢群體”(disadvan-tage groups)的社會服務,例如最低生活保障金、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交通救助、住房保障、孤兒福利項目、殘障人士福利項目、設立最高收入線作為進入資格的公辦養老院等,都屬于這一類別。在世界銀行的很多文獻中,“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常被稱為“安全網項目”⑦。

社會保險旨在為參保者提供風險分擔,其給付金額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參保者的繳費水平和時間。當然,如果給付水平和結構劃一,那么社會保險也就體現出普惠主義。例如,在日本的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中,參保者繳費水平不一,但給付水平(即報銷率)自2003年以來實施“一刀切”政策,均設定為醫療費用的70%⑧;在德國,社會醫療保險的參保繳費水平不一樣,但聯邦政府面向所有參保者設定了全國統一的給付包⑨。與這兩國高水平的普惠主義相比,在中國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給付水平要明顯高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談不上普惠主義。

社會支出的不同配置機制體現了社會政策的不同導向及其背后的價值觀。關于普惠型與家計調查型配置機制及其價值觀基礎,在社會政策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爭論話題,即普惠性(universality)與選擇性(selectivity)原則孰優孰劣⑩。普惠性原則是指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基本權利,所有具有公民資格的人均應享有。普惠主義者的價值觀,在于強調社會權利、社會平等、社會團結。選擇性原則是指政府根據公民的真實需要來確定受益資格。選擇主義者的價值觀在于強調社會有效性和公民的社會責任。在他們看來,維系并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福祉水平是公民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個社會要想真正推進公平,就應該將有限的公共福利資源有效地投給真正有所需要的人,而不是人人共享。一般認為,貧困者、脆弱人群和意外蒙受者理應是社會福利的真正需要者,他們或許由于種種不幸而無力自行承擔公民的社會責任。由于上述幾類人群的共同特征是收入微薄,因此選擇性原則的落實往往通過家計調查來實現。

從社會福利的發展史來看,最先得到采納的是選擇性原則,即國家對社會福利的提供首先從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開始。1597年,伊麗莎白王朝統治下的英國議會通過了《濟貧法》(The Poor Law),從而正式建立了公共財政支持下的貧困救助體系,并且確立了一整套行政框架,后被稱為“濟貧法傳統”。基本上,“濟貧法傳統”把公共救助的對象限定在“老弱病殘”,即完全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生存的社會成員,因此又被社會政策學者以略顯貶義的口吻稱為“剩余型模式”(residual model,又譯“補缺型模式”)。“剩余型模式”是指福利的提供主要由民眾的工作單位、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來承擔,而國家在福利提供方面僅僅扮演拾遺補缺的角色。在社會政策研究領域的先驅者看來,福利國家的興起終結了濟貧法傳統,即用“制度型模式”(in-stitutional model)取代了“剩余型模式”。“制度型模式”意指國家根據既定的游戲規則(制度),明確賦予公民獲得福利的權利(rights or entitlements),而不考慮民眾是否有能力或者有可能從其他渠道獲得這些福利或者社會保護。

1990年,丹麥學者古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sta Esping- Anderson)出版了后來享譽士林的《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一書。在此書中,他依據各種福利的“非商品化指數”,即從非市場化途經獲取相關福利的程度,把發達國家的福利體制分為三大類,即(1)自由主義模式(liberal model);(2)法團主義模式(corporatistic model);(3)社會民主主義模式(social demo-cratic model)。

盡管引發不少爭議以及促發了若干拓展,這一福利體制的三分法還是得到了國際社會政策學界的廣泛認可。由于艾斯平-安德森構造非商品化指數的方式相當復雜且具有一定的人為性,因此他使用的簡化分類法得到廣泛援引,即以三類社會項目(或配置機制)的不同比重來體現三種福利體制的差異:在自由主義模式中,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較多,社會保險項目具一定規模,而普惠型項目的規模相對較小;在法團主義模式中,繳費型社會保險居主導地位,家計調查型和普惠型項目扮演補充性角色;在社會民主主義模式中,普惠型項目發揮主導作用,社會保險和家計調查型項目具有補充性。自由主義模式相當重視選擇性原則,社會權利的制度化以需要為基礎;法團主義模式固然也重視普惠性原則,但強調社會權利的保障必須以工作為基礎;社會民主主義模式最大程度地弘揚了普惠性原則,把社會權利的落實建立在普遍的公民權的基礎之上。

一般公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福利體制屬于自由主義類型;西歐多數國家屬于法團主義類別;北歐國家則屬于社會民主主義類別。當然,將這一分類法為國家貼上標簽是靜態的做法,而且并不能就單個國家的福利體制給出一清二楚的歸類。例如,英國整體上屬于自由主義類別,但其全民公費醫療(即國民健康服務,NHS)則屬于社會民主主義類別。再如,相當一部分南歐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也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從社會醫療保險轉變為國民健康服務,即從法團主義轉型為社會民主主義類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普惠型項目和社會保險項目對福利國家的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即使在自由主義型福利國家,剩余主義家計調查型項目在社會支出中占據的份額并非最大,有時甚至都不到三分之一,只是與其他兩種類型的福利國家相比其份額相對較高而已。例如,在美國的公共價值觀中,對普惠性原則的重視相對較弱,而對選擇性原則的重視相對較強,無論是保守主義者還是進步主義者都重視公共救助體系,這是美國不同意識形態立場持有者罕見的共識,但普惠型社會支出在美國社會支出中的份額依然是最高的,只是與瑞典和德國相比相對較低而已(參見下文表2)。

社會支出結構性分析的第二個方面是對其配置結構進行分析。由于社會政策涉及的領域很多,要分析社會支出的配置結構,最直接的方法是針對社會支出的主要流向,例如養老、醫療、教育、社會救助、失業保護和就業促進等,一一進行分解。這種“分解性分析法”所展示的社會支出配置結構詳盡而具體,但不利于有關社會支出或福利體制的比較分析,尤其是國際比較分析。為了便于比較分析,國際學術界常見的做法是把社會部門分為三大部類,即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護(或社會保障)。更進一步,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部類的社會支出還被歸為“人力資本支出”,以區別于由各類社會保護項目組成的“福利性支出”。

“社會保護”(social protection)一詞泛指所有旨在幫助人們減少貧困、克服脆弱性以及防范社會風險的政策與項目。由于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提出社會保護構成市場化的反向運動這一著名命題,且近三十年來隨著波蘭尼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批判在新自由主義的不以為然者當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社會保護”一詞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更多地出現在國際社會政策文獻之中,有日漸取代了人們過去常用的“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詞之勢。隨著一向被視為新自由主義橋頭堡的世界銀行在2000年正式制定了“社會保護部門戰略”,并推出了“社會風險管理”的全新公共政策思路,“社會保護”就不再是全球反新自由主義者獨享的話語和論題。

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從外延來看,“社會保護”所涵蓋的內容要比“社會保障”更多更廣。依照亞洲開發銀行的一個界定,社會保護至少包含五大組成部分:(1)勞動力市場政策與項目:旨在促進就業與推動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運行;(2)社會保險項目:旨在為人們減緩因失業、疾病、殘疾、工傷和老年所帶來的風險;(3)社會救助與其他福利項目:旨在為缺乏足夠生活支持的最弱勢群體提供援助;(4)微型與區域性項目:旨在通過社區幫助人們應對風險及減少脆弱性(因此,這類項目亦可稱“社區型項目”),例如微型貸款(小額貸款)、社區保險等;(5)兒童保護項目:諸多確保兒童健康成長的福利項目,旨在確保未來的勞動力處在一個具有生產力的狀態。在這里,第一項和第四項,也就是“勞動力市場政策”和“社區型發展項目”,均不屬于傳統意義上“社會保障”的范疇。

二、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機制

本節考察中國社會支出在普惠型、家計調查型和社會保險型項目的配置情況,并依據有限的國際比較,對中國福利體制的類型進行初步的思考。

在中國的社會支出中,我們把社會保險基金的支出歸總為社會保險型支出,把民政事業費、住房保障費和財政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歸為家計調查型支出,把財政性教育支出和財政性醫療衛生支出歸為普惠型支出。從表1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支出中普惠型配置機制占據主宰性地位,社會保險的地位很弱小,而家計調查型微不足道。但在此之后,這種格局發生了兩大變化。其一,社會保險很快發展起來,自1993年開始,社會保險在整個社會支出中的占比就一直穩定地維持在31-37%區間;其二,家計調查型支出從2008年開始,在社會支出中呈微幅上升之勢。到2013年,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基本上形成了普惠型為主導、社會保險型為中堅、家計調查型為補充的格局。

表1:中國社會支出的三種配置機制,1990 -2013年 單位:億元、百分比

在這里,我們參照國際社會政策學界的共識,將美國、德國和瑞典確認為自由主義、法團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福利體制的典型代表,并以這三個國家2000年的數據作為參照標桿,通過分析中國社會支出三種配置方式的跨期變化,初步考察一下中國福利體制類型在近二十年來的變遷(參見表2)。當然,有關比較福利體制的研究,還有許多專門的問題有待細致分析,這需要另文展開。本文限于篇幅,簡單比較的目的只是凸顯配置機制分析的意涵。

表2 社會支出三種配置機制構成的國際比較(代表性國家與選擇性年份) 單位:百分比

從表2可以看出,在1990年,當時中國的社會支出水平極低,但其配置機制的構成非常接近瑞典模式,即普惠型支出具主導性,社會保險相對較弱,而家計調查型支出微不足道。實際上,這種格局呈現了社會主義福利體制的特征。當時,中國的市場轉型剛剛啟動不久,而這一轉型所承繼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社會體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保護體系或福利國家。盡管在發展水平以及在許多制度安排上無法與瑞典等北歐國家相提并論,但僅就配置機制而言,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福利體制卻有相似之處:義務教育(甚至包括高等教育)與醫療衛生成為普惠型福利,國家為勞動者提供了廣泛的社會保險(即“勞動保險”),而國家也為弱勢群體(如殘障人士、鰥寡孤獨人士、失依人士等)和生活極端困難者提供補充性的福利。

中國進入市場轉型時期之后,在初期階段,原來以單位為基礎的勞動保險很快轉型為社會保險,從而使社會保險支出在社會支出中的占比很快就從1990年的15.4%提升到1994年的33.2%,并在此后長期穩定地保持在33%上下的水平。可是,家計調查型支出在社會支出中的占比卻不升反降,從1990年的5.3%降到了1999-2000年3.3-3.4%的最低水平。這同其他轉型國家的情形非常相似。無一例外,社會主義國家進入市場轉型之后,盡管社會保險的重要性都有所提升,但都在一段時期內由于家計調查型社會項目受到損害或未受重視而出現了社會保護體系漏洞百出的狀況。可以說,在市場轉型初期,中國福利體制從配置機制上看,有走向德國模式之勢。

可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社會救助體系的壯大使中國福利體制的轉型方向發生改變,即從走向德國模式轉為走向美國模式。隨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醫療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等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家計調查型支出在中國社會支出中的占比大幅度提升,從2000年的3.4%躍升到2011-13年12%水平上下。盡管家計調查型支出在中國社會支出中的重要性依然達不到美國的水平,但考慮到參見表1和表2對中國家計調查型支出的計算有低估的問題(即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等由于數據可得性問題均未納入計算),我們依然可以辨識出中國福利體制從準德國模式向準美國模式的轉變軌跡。

三、中國社會支出的流向:投資于人力資本還是社會保護

接下來,我們開展中國社會支出結構性分析的第二項重要內容,即考察社會支出在不同社會領域的配置結果,從中透視中國社會政策在不同時期的優先重點安排。根據國際比較的便利性,本文將社會領域分為三大類:教育、衛生和社會保護。在過去的二十余年間,究竟在哪些社會領域,社會支出的增長幅度較快呢?為探究這一問題,我們把中國社會支出中的“財政性教育支出”確定為“教育支出”;把“財政醫療衛生支出”與“基本醫療保險支出”、“工傷保險支出”和“生育保險支出”歸總為“衛生支出”;將其他社會支出都歸總為“社會保護支出”。表3給出了歷年“教育”、“衛生”和“社會保護”支出的金額及其在社會支出中的份額。

表3 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結果,1990 -2013年 單位:億元、百分比

從表3可以看出,在1990年,中國社會支出的六成用于教育,而衛生與社會保護大體上平分剩余的四成。但到了2013年,教育支出的份額從1990年的六成下降到了三成弱,衛生與1990年相比沒有多大變化,而社會保護的份額則從二成強上升到了五成強。由此可見,隨著市場轉型的深入,社會保護體系的建設逐漸成為中國社會政策施政的新中心。這為波蘭尼著名的雙向運動理論,即市場力量的釋放必然引發社會保護發育的反向運動,提供了鮮活的中國例證。這說明,在社會政策的優先安排上,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初葉開始在社會保護和人力資本投資上齊頭并進。

為了在市場轉型的背景下清晰地透視各社會部門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我們需要進一步考察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護這三個社會領域中社會支出的增長幅度。我們采用指數增長為分析指標,即分別以1990年的支出水平為1,計算出各領域社會支出水平的增長指數。圖1顯示,在社會保護領域中的社會支出水平增長最快,其2013年的支出水平是1990年的183.6倍;醫療衛生領域次之,為79.4倍;教育領域最慢,為37.3倍。具體考察三大領域社會支出的歷時態變化,可以看出,社會保護支出的增長幅度與衛生和教育拉開距離,始于1996-1997年,而當時恰逢國有企業職工的下崗浪潮,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建設以及勞動力市場政策(失業保險和就業促進)的出臺,保證了中國市場轉型的順利進行。

圖1 中國社會支出在不同社會領域的增長幅度,1990-2013年

我們選擇一些代表性國家在若干年份的相關指標作為參照標桿,簡要進行一下國際比較,以更清晰地展示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在歐美發達國家和中東歐轉型國家,社會保護支出在整個社會支出中所占份額最多,一般在50-62%這個區間,唯有美國是一個例外,在43%上下;多數國家在多數時間的衛生支出比重高于教育支出。在亞洲,日本社會支出的結構與歐美發達國家和中東歐轉型國家類似。實際上,在這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社會福利水平較高,且老齡化程度較高,因此其福利國家的開支重點自然會放在社會保護和醫療衛生領域。相對來說,這些國家的教育部門已經發育成熟,且經濟增長和老齡化對教育開支的拉動作用遠低于社會保護和醫療衛生,因此教育支出在社會支出中的份額下降,也是順理成章的。

在亞洲國家當中,毫不奇怪,只有日本總體上類似于發達國家,且日本在衛生和社會保護的相對支出水平較高,這顯然與日本的老齡化程度有關。蒙古2011年社會支出水平和結構接近于歐洲國家,尤其是社會保護支出水平很高,但衛生支出的絕對和相對水平偏低。中國與韓國在社會支出的水平和結構上比較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社會保護上的絕對和相對支出水平在2005和2011年都超過了韓國,這與中國老齡化程度高于韓國有關。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社會支出總水平都非常低,這主要緣于社會保護尚未發育。泰國和馬來西亞在教育領域的支出水平高于中國,醫療衛生領域與中國相當;而菲律賓和印度在三個社會領域的絕對支出水平都遠低于中國(參見表4)。總體來看,東亞-東南亞地區社會發展的共同特征是公共教育體系獲得了一定的政府重視,但社會保護體系的發展遠遠滯后;即便是日本和韓國,其福利體系發展的歷史軌跡也是如此。這被稱為福利體制的“生產主義模式”,又稱“東亞模式”。當然,東亞福利體制正處在轉型之中,生產主義究竟向何處去,倒是值得深究的一個研究課題。

表4 若干國家教育、衛生與社會保護的公共支出(代表性國家和選擇性年份) 單位:百分比

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來看,中國社會支出的現有結構似乎呈現著與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階段不相適應的一些特征。其一,中國長期以來在教育領域社會支出的絕對水平較低,但卻保持了較高的相對支出水平,而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一般呈現高絕對水平-低相對水平的格局。其二,盡管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公共政策近年來有所增長,但其絕對支出和相對支出水平在三大社會支出類別中都最低,這同大多數亞洲國家(日本和馬來西亞除外)的情形十分相似,而同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如果中國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領域公共支出的水平,那么在社會支出中投入醫療衛生領域的份額必定能提高,這樣中國社會支出結構的平衡性就有可能向發達國家靠攏。

四、結語

隨著總體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社會支出的配置機制和配置結構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從配置機制上看,中國社會支出的結構性轉變有兩個階段:首先,社會保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起來,但社會救助體系停滯不前,使社會安全網出現了漏洞;之后,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受到重視,這使得家計調查型支出在社會支出中的份額有所上升。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來看,中國福利體制在第一階段發生了從社會主義模式向法團主義模式的轉型,而在第二階段又有從法團主義向自由主義模式的轉變之勢。

從配置結果來看,中國社會支出結構性轉變的最顯著之處,是社會保護支出增長迅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波蘭尼關于市場化激發社會保護發展的論斷。只不過中國的經驗更多地證明社會保護并非與市場機制相對立,而是一種同釋放市場力量相輔相成的國家行動而已,這與波蘭尼把市場機制的成熟與社會保護的發展完全對立起來的觀點相左。中國的經驗同樣表明,以忽視社會保護為主要特征的東亞生產主義福利模式,同樣處在轉型之中。社會保護在全球性市場化的進程中有所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中國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之處,在于醫療衛生領域中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這對于正在快速走向老齡化的中國來說尤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性缺陷。

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公共支出面臨的挑戰:通往更有效和公平之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3~43頁。

②顧昕、孟天廣:《中國社會政策支出的增長與公共財政的結構性轉型》,《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③Robert Walker,Social Security and Welfare:Concepts and Comparisons.Maidenhead,UK.: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pp.88-91.

④Irwin Garfinkel,Lee Rainwater,and Timothy Smeed-ing,Wealth and Welfare States:Is America a Laggard or Lead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51-53.

⑤Robert A.Moffitt(ed.),Means- tested Transfer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⑥Tony Eardley,Jonathan Bradshaw,John Ditch,Ian Gough and Peter Whiteford,Social Assistance in OECD Countries:Synthesis Report.London:HMSO,1996.

⑦World Bank,Safety Net Programs and Poverty Reduc-tion:Lessons from Cross- Country Experience.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7.

⑧Kozo Tatara and Etsuji Okamoto,“Japan:Health Sys-tem Review.”Health Systems in Transition,Vol.11,No.5(2009),p.64.

⑨Reinhard Busse and Annette Riesberg,Health Care Sys- tems in Transition:Germany.Copenhagen: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2004,p.207.

⑩Elizabeth Segal,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A Values Perspective.Independence,KY:Cengage Learning,2009.

(eds.),Comparing Welfare Stat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pp.10-12.

[責任編輯 左曉斯]

作者簡介:顧 昕,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北京 100871;孟天廣,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后研究人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 100084。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6)02-017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a欧美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欧美色99|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天堂.com|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久久不卡精品| 91网在线| 久久国产拍爱| 538精品在线观看|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99re视频在线|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亚洲国产清纯| 日本不卡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天堂.com| 精品三级网站|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青青草视频|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午夜久久影院|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亚洲丝袜第一页|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777|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成人在线亚洲|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