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元代“史記詩”的學科意義和歷史地位*

2016-03-15 13:21:12任競澤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2期

任競澤 樊 婧

?

元代“史記詩”的學科意義和歷史地位*

任競澤 樊 婧

[提 要]元代“史記詩”是元代史學史和“史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元代文學史、批評史及其《史記》接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史記詩”作為獨特的文學、史學文體形式,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研究元代“史記詩”要有鮮明的辨體意識。元代“史記詩”文獻豐富,通過分類統(tǒng)計和總結(jié)分析,可以從多維度視域來觀照元人如何以“史記詩”來接受和闡釋《史記》的,進而透視出元人的文學觀和史學觀,這既可以彌補元代“史記學”研究的不足,也可以拓展元代史學研究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元代史記詩具有“以史為鑒,經(jīng)世致用”、“名為詠史,實為詠懷”、“立意必奇,貴在翻案”和“王道德治,治亂興衰”等多重內(nèi)涵特征。

[關(guān)鍵詞]元代史記詩 內(nèi)涵特征 學科意義 歷史地位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3&ZD111)、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之《中華文藝思想通史》”的階段性成果。

元朝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由于社會現(xiàn)實的劇變、理學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以及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激蕩,使得元代史學思想呈現(xiàn)出不同于以往的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史記》評論研究是東漢以來歷代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術(shù)領(lǐng)域即“史記學”。在“史記學”史上,雖然元代與唐宋明清各個朝代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繁榮態(tài)勢相比,顯得有些冷落和薄弱,但“詠史詩”中“史記詩”的相對興盛和獨具特色,或許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和不足。

一、概念界定與文體辨析

“史記詩”是指自東漢班固《詠史》詩以來,歷代詩人以《史記》為題材,描寫史記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遺跡以及讀《史記》而產(chǎn)生的深沉歷史感慨,為詠史詩中的一種。關(guān)于其發(fā)展演變和主要內(nèi)涵,也即趙望秦所云:“自東漢班固取材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作《詠史》一詩,詩人對《史記》的接受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數(shù)千年,詩人或詠其人其事,有專詠一人一事,有合詠數(shù)人,表達與司馬遷之共鳴;或深化補充司馬遷論贊者,也有與司馬遷觀點相悖而另辟蹊徑者。”①關(guān)于“史記詩”與“詠史詩”之間的關(guān)系,趙望秦云:“詠史詩是融文學與史學特質(zhì)于一體的重要詩歌體式,其創(chuàng)作立足于歷史,取材于史料,《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通史巨著,又是史學與文學完美結(jié)合的傳世作品,自然成為詠史詩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源泉。”②

首先,明確地讀《史記》而產(chǎn)生感慨進而以之為題寫成的詠史詩。如宋張耒《讀周本紀》,洪適《讀秦本紀》,金李俊民《讀項羽傳》,明沈周《讀漢高紀》,清蔣楛《孝景本紀》等。這是狹義的、明確的史記詩。在元代共有如下20篇:侯克中《伯夷傳》,劉因《讀漢高帝紀》,郝經(jīng)《讀張良傳》,王惲《讀李斯傳》,馬臻《讀秦紀》、《漢景帝紀》,黃庚《讀秦紀》,葉颙《讀秦始皇紀》,宋無《魯世家》、《龜策》,佚名《讀項羽傳》,胡祗遹《讀高祖?zhèn)饔懈小贰ⅰ蹲x范蘇二子傳》、《讀汲黯衛(wèi)青傳有感而作》,王旭《讀漢文帝紀》、《讀荊軻傳》,張弘范《讀韓信傳》、《讀李廣傳》,李繼本《讀賈誼王粲傳》等。

其次,所詠歷史人物、事件、遺跡等詠史懷古詩篇,通過對詩歌內(nèi)容、典故及所詠人物事件等進行辨析,認定是《史記》中所獨有的,這介于狹義和廣義之間,即通過題目和篇名并不能完全肯定這是“史記詩”,只有通過辨體分析,才能肯定并指明其與泛泛的詠史詩之間的區(qū)別。如第一首“史記詩”即班固的《詠史》就屬于這一類。此詩直接取材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緹縈救父”史實,也就是說雖然題目《詠史》是泛泛的、模糊的并不能望題而明為史記詩,但詩中的內(nèi)容“緹縈救父”卻是最早且唯一出現(xiàn)在《史記》中,為司馬遷所記載,故而便可認定為史記詩。這首詩“在詠史詩史、詩歌史乃至文學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在《史記》接受史上的地位則更為突出。此詩可說是現(xiàn)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史記》為取材淵藪的詠史詩。”③再如關(guān)于詠張良的,唐胡曾、元陳孚、馬臻等的同題《圯橋》詩;關(guān)于韓信的,唐羅隱《漂母冢》,宋俞德鄰《漂母墓二首》,元吳存《淮陰漂母墓》等等,其中的張良圮橋進履和韓信的漂母飯信、報金漂母等故事都是最早且唯一為《史記》所記載的,這顯然可以認為是“史記詩”。

第三,廣義上的“史記詩”,是指歷代詠史詩中所吟詠描寫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遺跡等都是《史記》中所記載和提到過的,那么也就可以稱為“史記詩”。但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將其稱為史記詩又是不嚴格的和寬泛的。那是因為有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并不單單在《史記》中有記載,如先秦史傳《尚書》《國語》《左傳》《戰(zhàn)國策》等,以及諸子著作《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均為《史記》中各個部分如本紀、世家、列傳所本和史料來源。我們以《史記與詠史詩》所輯錄的史記詩文獻為例,書中大量的史記詩諸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紂王、伊尹、比干、周宣王、周幽王、秦穆公、百里奚、季札、闔廬、夫差、齊桓公、燕昭王、晉文公、楚懷王、勾踐、范蠡、子產(chǎn)等等,同樣是詠史詩,既在《史記》中有所記載,也同時在先秦史書中有所記載,所以就不能說是嚴格的“史記詩”。其它如描寫管子、晏子、老子、韓非子的詠史詩,其題目為《讀道德經(jīng)》《讀莊子》《讀韓非子》等亦不能就簡單稱之為“史記詩”。先秦的如此,而漢代諸如吟詠劉邦、項羽、張良、韓信、李陵等漢武帝前后歷史人物的,這在班固《漢書》中也多有記載,盡管很多是取材于《史記》的,但顯然我們也不能武斷地稱之為“史記詩”。經(jīng)統(tǒng)計,《史記與詠史詩》中所載的“詠史詩”多達3500余首,其中大部分屬于第三種情況。所以,可以這樣說,所謂“史記詩”這個概念或名稱在某種意上更多是指廣泛意義上的詠史詩。也因此,我們對“史記詩”進行如此辨析,就是讓研究者能夠更為準確地、公允地認識和評價“史記詩”在史記學、史學史、文學史以及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同樣,我們研究元代“史記詩”也要有這種鮮明的辨體意識。

二、學科意義和歷史地位

“史記詩”作為中國古代一種詩歌文體形式,一向被認為是《史記》對詩歌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是中國詩史及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詩學批評史、接受史及史學史地位和意義則往往被忽視。

首先,韓兆琦稱“歷代吟詠《史記》人物的詩歌實際就是以詩歌形式評論《史記》人物。”④宋嗣廉把史記詩稱作“評論《史記》人物的詩歌”,或“用詩歌形式評論《史記》人物”,或“《史記》人物詩評”,反復強調(diào)了史記詩的文學批評史意義。針對這一重文學史而輕批評史的現(xiàn)象,宋嗣廉認為:“評論《史記》人物的詩歌,與其它形式的評論幾乎是同時問世的”,“以《史記》人物為題材的詩歌,實際是以詩歌的形式評論《史記》的詩論。”⑤

其次,關(guān)于史記詩在歷代讀者、學者接受傳播《史記》過程中的美學特征和理論內(nèi)涵,宋嗣廉和趙望秦這兩位當代在“史記詩”文獻整理及學術(shù)研究上最有成就的史記學專家都有深入地闡釋和論述。如宋嗣廉便有兩篇論文都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研究史記人物,分別是《從接受美學角度看:李白與〈史記〉人物的情結(jié)》⑥和《元曲“接受”史記人物方式舉隅》⑦。史記學家韓兆琦先生在評論宋嗣廉《歷代吟詠史記人物詩歌選讀》一書時也稱:“宋嗣廉先生這部著作,正如同行學者所評價的,是以歷代吟詠《史記》人物詩歌為研究對象,以接受美學為理論基礎(chǔ),立意于詩論的高度,為《史記》研究又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平臺,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⑧趙望秦先生在《古代詩人接受〈史記〉述略》一文中,首先簡要介紹接受美學在西方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引入和研究態(tài)勢,接著稱“本文試圖借鑒西方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的研究方法,以特殊的讀者群——古代詩人為接受主體,以詠史創(chuàng)作為探討中心,依據(jù)《史記》與各個時期詠史詩的具體情況進行研究,梳理古代詩人對《史記》的接受過程,以期在此基礎(chǔ)上厘清詠史詩與《史記》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在文學史、史學史上的價值和作用。”⑨

第三,“史記詩”的“史記學”及史學史意義。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自其誕生之日起,便成為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的經(jīng)典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史記學”,歷代學者可以說從社會、政治、歷史、文化、思想、藝術(shù)、文學等各個角度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地研究,也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其中,史記詩顯然是史記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基重要性正如韓兆琦所言:“詩論《史記》人物,是《史記》研究成果的一種獨特表現(xiàn)形式,也是《史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宋嗣廉有專文《吟詠史記人物的詩歌也是史記研究的成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文中稱:“以《史記》人物為題材的詩歌,實際是以詩歌的形式評論《史記》的詩論,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詩歌本身就是《史記》研究的一種成果形式,是《史記》研究的一部分。這些詩歌的出現(xiàn)也對《史記》傳播普及和《史記》研究深入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⑩

趙望秦先生亦從史記詩的產(chǎn)生和史記詩與詠史詩之關(guān)系等方面來看史記詩對詠史詩及史記研究的重要價值。如他稱:“《史記》所成功塑造的大批歷史人物形象,也自然成為了他們或直接或間接的吟詠對象,由此而產(chǎn)生的詠史詩即為其接受《史記》的創(chuàng)作成果。這些詩歌既是反映《史記》對后世詩歌文學影響的有力證明,同時也是詠史詩中特殊的一類,于《史記》和詠史詩都有著不容小覷的研究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史記學及其史記詩各自在中國史記學史上和歷代史記詩發(fā)展史上都處于最薄弱的時期,但這也更能看出我們研究元代史記詩的獨特價值。關(guān)于史記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史記》研究專家張新科先生在《“史記學”史述略》一文中將其分為如下六個時期:漢魏六朝萌芽期、唐宋形成期、元明發(fā)展期、清代高潮期、近現(xiàn)代轉(zhuǎn)折期、當代大盛期等。文中,雖將元明共同作為史記學的發(fā)展期,但主要論述焦點在明代,認為明代是史記評論的興盛期,而對元代所述則廖廖數(shù)語,從中可見元代在史記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是歷代評論研究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

同樣,作為史記學研究組成部分之一的史記詩,元代史記詩在中國古代史記詩發(fā)展史上也是最為冷清的一個時代。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元代史記詩的詩人和詩作數(shù)量上的相對稀少,當然也與元詩本身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薄弱及歷來不受關(guān)注有關(guān)。此外,從宋嗣廉和趙望秦兩位學者對史記詩的發(fā)展分期描述中也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如宋嗣廉在《詩評史記人物的歷史軌跡》一文中,對自東漢班固以來的史記詩從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各個時期都有全面地論述,唯獨對元代只字未提。趙望秦在《古代詩人接受史記述略》一文中將史記詩發(fā)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兩漢萌芽期、魏晉南北朝初步發(fā)展期、隋朝過渡期、唐五代成熟穩(wěn)定期、兩宋變革翻新期、元明持續(xù)發(fā)展期以及清代集大成期等。其中對明代認為“有明一代,《史記》研究重新繁榮”,而元代“史記詩創(chuàng)作相對薄弱”,并指出其原因,即“造成有元一代史記詩創(chuàng)作相對薄弱的原因,主要在于時代以及文學整體模式的改變,小說、戲曲等俗文學逐漸發(fā)展并占據(jù)主導地位,詩歌等傳統(tǒng)文學體式成就不大。”同時指出,“元代《史記》研究較為薄弱,但并非毫無建樹。”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元代史記學或者說《史記》研究較為薄弱,但元代“史記詩”詩人、詩作眾多,相對于元代《史記》研究的其它方面仍是最為重要的和最為繁榮的,這對于元代史記學可謂意義重大。

三、分類概觀及總結(jié)分析

元代“史記詩”作者達110人,詩作451首。我們以如下幾個角度對這些詩人和詩作進行分類統(tǒng)計,從多維度視域來觀照元人以史記詩這一文體形式對《史記》進行接受和闡釋,進而透視出元人的史學思想和文學觀念。這不但可以彌補元代史記學研究的不足局面,還能夠深化拓展元代史學思想研究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從中看到史記詩在元代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首先,我們把元代史記詩作家按照詩作數(shù)量多寡進行排列,以見概貌。徐鈞最多,達72首。包括始皇、坑儒460余人、嫪毐、趙高、項羽、虞美人、范增、項伯、漢高祖、紀信、呂后、周昌、武帝、燕昭王、三晉、趙武靈王、魏文侯、魏惠王、段干木、田子方、韓昭侯、齊威王、齊宣王、鉤弋夫人、蕭何、張良、四皓、陳平、周勃、周亞夫、韓非、申不害、孫臏、吳起、卜子夏、趙括、衛(wèi)鞅、蘇秦、鬼谷子、張儀、白起、孟軻、荀卿、孟嘗君、平原君、毛遂、信陵君、春申君、范睢、樂毅、廉頗、趙奢、趙括、李牧、田單、魯仲連、屈原、呂不韋、豫讓、聶政、荊軻、燕丹、李斯、樊噲、酈食其、陸賈、叔孫通、季布、李陵、司馬相如、文君、董仲舒、朱買臣等。

其次宋無,共36首。包括項羽、楚歌、公莫舞、未央宮、劉媼、呂氏、漢文帝、朝鮮、漢宮、姑蘇臺、王蠋、魯世家、范蠡、鄭莊公、嬰臼、聞招、發(fā)蹤、陳平、周勃、夷齊、晏子、甘羅、穰侯、須賈、藺相如、過秦、豫讓、關(guān)中、婁敬、扁鵲、郭吉、董仲舒、李延平、韓嫣、龜策、司馬遷等。

楊維楨位列第三,凡28首。包括烽燧曲、臘嘉平、鴻門會、虞美人行、杯羹辭、詠古四十二首(其八)、金臺篇、女史詠李夫人、女史詠鉤弋夫人、赤松祠、紫芝曲、城門曲、蘆中人、大良造、三鄒子、夷門子、春申君、天下士、文信侯、聶政篇、易水歌、樊將軍、廁中鼠、田橫客、高陽酒徒、陸大中、冰山火突詞、覽古四十二首(其十一)等。

其后是王惲,計24首,包括陪總管陳公肇祀商少師比干廟、虞姬墓、題范亞父增墓、過宋義墓、望歌風臺、拜奠魯文憲王廟二十八韻、望黃金臺有感、望黃金臺歌、拜奠宣圣林墓、四皓圖七首、漢丞相條侯廟、單父琴臺、信陵公子行、讀李斯傳、魏豹故城、田橫墓歌辭、董大夫廟二首等。侯克中20首,包括堯、舜、夏、商、周、秦、項羽、漢、漢高祖、武帝、吊屈原、荀子、讀孟子、莊子、漫賦、張子房、伯夷傳、老子、呂不韋、董仲舒等。張養(yǎng)浩16首。包括茅焦、登徐州項王戲馬臺、過沛縣高祖廟、呂后、武帝、左師觸龍、李斯趙高、詠史彭越、題李廣犯夜圖、詠史公孫賀、方父偃等。陳孚15首,包括里歌、秦長城、徐州、范增墓、沛縣歌風臺、圯橋、留侯廟、博浪沙、聊城縣、上蔡縣驛(其一)、淮陰廟、漂母塚、李陵臺約應奉馮昂宵同賦、邯鄲懷古、廣川大夫廟等。劉因12首,包括虞帝廟、讀漢高帝紀、黃金臺、四皓圖、四皓二首、夷皓、顏曾二首、和詠荊軻、登荊軻山、井陘淮陰侯廟二首、井陘淮陰侯廟等。李昱12首,包括詠史始皇、詠史項羽、詠史項伯、詠史陳涉、詠史蕭何、詠史張良、詠史陳平、詠史韓信、詠史酈食其、詠史陸賈、詠史叔孫通、詠史季布等。胡祗遹12首,包括讀高祖?zhèn)饔懈小⒏栾L臺、題四皓圖、題四皓閑適圖、題舍館壁四皓圖、題四皓圖、讀莊子、題閔子祠碑陰、登鳴琴堂故基、讀范蘇二子傳二首、讀汲黯衛(wèi)青傳有感而作等。郝經(jīng)11首,包括比干墓、書里祠、題項王墓、寓興(十三)、曲阜懷古周廟、曲阜懷古孔林、曲阜懷古杏壇、曲阜懷古顏巷、賢臺行、詠陶詠荊軻、讀張良傳等。

10首以下的有:王旭10首。馮臻、葉懋9首。蔣民瞻、吳師道、金涓6首。許衡、馬祖常、趙孟頫、李孝光5首。周權(quán)、張憲、尹廷高、傅若金、袁桷4首。王逢、陳泰、釋善注、張弘范、宋褧3首。黃庚、吾丘衍、柳貫、何中、納延、郭鈺、黃溍、胡長孺、黃庚、李繼本2首。徐天佑、張瀚、歐陽玄、李庭、葉颙、陸圭、夏溥、韓中材、王士熙、張九思、佚名、施鈞、陳樵、宋禧、朱本初、吳澄、陳宜甫、韓性、張昱、劉原俊、鎦廉、揭徯斯、李源道、楊少愚、虞集、白珽、謝應芳、周馳、王冕、鄭元祐、劉致、盧大雅、周巽、方回、杜仁杰、吳澄、黃玠、劉敏中、張翥、盧亙、程煜、張浚、盧琦、鄧文原、王翥、蕭襫、許有壬、趙良慶、方行、劉一飛、陳秀民、方瀾、胡天游、白英、張崇、王沂、陳基、楊文選、錢士龍、王思衍、吳存、劉中孚、王盤、黃鎮(zhèn)成、藤安上、吳萊、泰不華、朱與誠各1首。

其次,元代史記詩所詠史記人物次數(shù)依次排列如下:四皓(24個作家)32首,劉邦31首,項羽25首,秦始皇16首,張良21首,荊軻、韓信各12首,燕昭王11首,夫差10首,范增9首,李陵8首,武帝、孔子、夷齊各7首,虞美人、伍子胥、賈誼、董仲舒各6首,季札、李斯、酈食其5首,陳平、周勃、莊子、春申君、魯仲連、屈原、陸賈各4首,其多寡亦頗有意味,從中可以看出元人的歷史觀,茲不贅述。

第三,元代史記詩之題畫詩作家及所畫所題史記人物一覽。包括釋善住、胡祗遹、王惲、劉因、趙孟頫、黃溍、馬祖常、李孝光、王逢、王旭、楊維楨、吳澄、黃玠、劉敏中、張翥、盧亙、程煜、張浚、盧琦等人的《題四皓圖》,計19人30首詩,大多為由宋入元或由元入明的易代文人,從中可見其時文人的正統(tǒng)歷史觀和夷夏之別。此外還有諸如王旭《周孔傳道圖》、張憲《圯橋進履圖》、張弘范《老子送西游圖》、胡祗遹《題老子出關(guān)像》、許有壬《莊子觀泉圖》、黃庚《題漂母飯信圖》、張憲《酈生長揖圖二首》、張養(yǎng)浩《題李廣犯夜圖》、陳泰《李陵懸軍遇敵圖為秦孝先題》等。

通過以上分類列舉元代史記詩的詩人和作品,結(jié)合元代詩歌史和批評史實際,我們可以更直觀、更具體地總結(jié)和看出元代史記詩的一些特點。具體如下:

其二,增強對不知名作家的關(guān)注,以及從不同視角觀照知名作家,進而在重寫文學史和批評史時考慮補足和加強。如徐鈞、侯克中、宋無等都是在元代詩史和文學史上不被重視的角色,但是僅僅通過史記詩的角度我們便可透視出他們的文學、史學之學術(shù)價值和文學史意義。而王惲、楊維楨、張養(yǎng)浩及劉因、郝經(jīng)等經(jīng)典優(yōu)秀作家、批評家的眾多史記詩創(chuàng)作,也可以讓我們增加不同的學術(shù)視角來對他們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

其三,元代史學思想具有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獨特面貌,但史記學研究的薄弱對元代史學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然而,在文學史、批評史、史學史上享有勝譽的眾多史記詩優(yōu)秀詩人的優(yōu)秀作品,無疑是元代史記學研究可以充分利用的豐富文獻資源,具有多學科交叉整合研究的巨大學術(shù)潛力,其學術(shù)價值顯然是不可低估的。

四、內(nèi)涵特征與功能價值

元朝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多民族大一統(tǒng)帝國,元蒙統(tǒng)治者在開拓疆域的過程中,與其它民族逐漸融合,不斷接受和主動吸收以漢民族為主的各族先進文化,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特征,其史學思想也因而具有了兼容并包與海納百川的內(nèi)涵和氣概。眾多的史記詩對此都有不同程度反映,從中折射出元代史學思想的各個方面。

首先,以史為鑒,發(fā)揮史學的經(jīng)世作用。鑒于宋亡的歷史教訓,元初統(tǒng)治者和學者都具有總結(jié)歷史的強烈意識,重視史學的鑒戒功能。同時在思想方面,大多深刻反省宋末理學空談性命,而于經(jīng)世救國無濟于事的教訓,注意學術(shù)經(jīng)世致用的求實精神,有力沖擊了空疏風氣,對宋末元初學風的轉(zhuǎn)變具有積極意義。元代史記詩對此有全面的反映。如元代著名史學家歐陽玄《比干墓》云:“獨夫臺上醉紅裙,七竅丹心豈忍聞。白日已隨流水沒,青山猶護太師墳。忠肝一片埋秋草,直氣千年起墓云。我亦停驂薦萍藻,太行落木正紛紛。”歐陽玄畢生致力于元朝官方的歷史編纂工作,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主持編修宋、遼、金三史。他的史學思想充分反映了元代史學思潮的一些基本特色,揭示宋、遼、金三朝興盛衰亡的歷史軌跡,總結(jié)治亂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郝經(jīng)同題作《比干墓》亦云:“已醢九侯紂猶怒,箕子佯狂微子去。三仁一仁獨殺身,剖心庶使王心悟。王終不悟國遂亡,朝歌無人至今荒。行人只拜比干墓,有殷賢臣獨不亡。”

對秦始皇暴政及秦王朝短祚亡國的歷史盛衰充滿慨嘆,并尋找總結(jié)國所以亡的原因。如徐鈞《始皇》:“三山有藥身旋死,萬世無期祚竟亡。速死趨亡皆自取,鮑魯才歇火咸陽。”馬臻《讀秦紀》:“六國爭雄事已空,南游勒石紀成功。早知三月咸陽火,不買魚燈照夜宮。”李庭《咸陽懷古》:“連雞勢盡霸圖新,兀兀宮墻壓渭濱。指鹿只能欺二世,沐猴那解定三秦。倚天樓觀余焦土,落日河山幾戰(zhàn)塵。今古悠悠同一轍,不須作賦吊前人。”對楚懷王亡國教訓的總結(jié),金涓《和吳正傳五臺懷古韻章華臺》云:“楚臺云棟連天宇,伯氣憑陵橫九土。方會諸侯求鼎時,天下無周而有楚。一朝吳蔡兵合謀,孤舟江路誰從游?宮花曉露細腰泣,空山落日餓鬼愁。春風過眼秋蕭瑟,鋗人一飯那能得。道傍塊土棲草煙,夜寒夢落空臺前。”對吳王夫差亡國及姑蘇臺的描述,王旭《姑蘇臺》云:“自古奢淫是禍胎,姑蘇何用起高臺。屬鏤才賜忠臣去,麋鹿便隨春草來。風雨尚余遺跡在,山川空使后人哀。一杯略挽樵翁住,共話興亡坐石苔。”李孝光《姑蘇臺》:“閶門楊柳自春風,水殿幽花泣露紅。飛絮年年滿城郭,行人不見館娃宮。”

總結(jié)歷史興衰治亂,以史為鑒,這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一大特色。元代統(tǒng)治者重視史學鑒戒作用的史學思潮可以說貫穿整個元朝歷史。如忽必烈便非常重視古代治亂興衰的歷史,酷愛閱讀史書,招募儒生為其陳說古史治亂之由。元朝歷代帝王都重視撰修國史實錄和前朝歷史。元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矛盾重重,在這種山雨欲來的危迫形勢下,元順帝認識到要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以史為鑒,遂“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其它參與者有歐陽玄、呂思誠、揭徯斯等。元代史學家諸如馬端臨和胡三省等都重視以史為鑒的史學思想,這體現(xiàn)在他們對《資治通鑒》的評價上。

其次,名為詠史,實為詠懷。詠史詩人由于自身的遭遇與古人產(chǎn)生共鳴,故而往往借古人史事抒發(fā)內(nèi)心的不平之氣和表達自己的現(xiàn)實政治觀點,使詠史詩在重視興衰之亂和經(jīng)世致用之外,更加關(guān)注內(nèi)心情感,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可以說在詠史中文學性最強。這以西晉左思《詠史》八首為代表。

左思的詠史“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證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又往往錯綜史實,連類引喻,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元代史記詩中這樣的作品亦不在少數(shù)。如薩都剌《過李陵墓》:“降入天驕愧將才,山頭空筑望鄉(xiāng)臺。蘇郎有節(jié)毛皆落,漢主無恩使不來。青草戰(zhàn)場雕影沒,黃沙鼓角雁聲哀。那堪攜手河梁別,淚灑西風骨已灰。”馬祖常《李陵臺二首》:“故國關(guān)河遠,高臺日月荒。頗聞蘇屬國,海上牧羝羊。”再如納延《黃金臺大悲閣東南隗臺坊內(nèi)》:“落日燕城下,高臺草樹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滄海誰青眼?空山盡白頭!還憐易河水,今古只東流。”

關(guān)于詠紀信的尤為代表,如趙孟頫《詠史》:“酒酣斫劍氣如云,屠狗吹簫盡策勛。漢室功臣誰第一,黃金合鑄紀將軍。”周權(quán)《紀信嘆》:“沛中龍奮芒碭云,咸陽楚炬三月焚。兩雄角起鹿在野,三戶有楚無強秦。貔貅百萬紛如雪,戈矛盡染英雄血。旗旄曉蔽天河云,兵塵夜暗中原月。滎陽數(shù)載戰(zhàn)不休,重圍食盡漢亦憂。將軍詐帝出降楚,脫帝虎口真良籌。無何諸將已平楚,事定論功裂茅土。獨無旌美到將軍,不得褒名紀盟府。男兒死節(jié)志已酬,瞑目地下夫何求。吁嗟功怨俱悠悠,漢廷雍齒還封侯。”滎陽之戰(zhàn)劉邦被圍,紀信扮作劉邦讓其逃脫,舍身救主,最終成就漢室基業(yè),可稱得上是漢家第一功臣。但建國論功之日,屠狗吹簫之流都被封侯加爵,唯紀信卻被遺忘,對此,上述元代史記詩人多為其鳴不平。這繼承了宋代王禹偁的觀點。其在《滎陽懷古》云:“紀信生降為沛公,草荒孤壘想英風。漢家青史緣何事,卻道蕭何第一功。”

歷代詠史詩人多“借古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借歌頌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內(nèi)心感慨。如歷代文人論賈誼。唐代詩人多感嘆其有志難伸、才高不騁的命運,如劉長卿《過長沙賈誼宅》云:“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李商隱《賈誼》:“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王安石的《賈生》則認為賈誼并非不遇于時,當時輕鄙賈誼的名公大臣及其言論都已湮沒無聞,而賈誼卻仍然為歷代文人所景仰,即“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這首詩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在變法的艱難處境中,不恤人言、自信剛毅的政治態(tài)度,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而詠史正須用如此手段”。詠李陵者,如黃鎮(zhèn)成《李將軍歌》:“李將軍,少年意氣浮云。青絲絡(luò)馬黃金勒,寶劍錯鏤交龍文。十二高樓連廣道,千金結(jié)客大梁門。昨日彎弓連白羽,射殺南山白額虎。歸來鄉(xiāng)士酒千鐘,自向青樓按歌舞。前年起兵從義旗,斬將陷陣身如飛。上功幕府久未報,有酒不樂當何為。”

第三,反彈琵琶,詠史詩貴在翻案。杜牧是中國古代詠史詩史上最具獨特風格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詩人,其詠史詩的最大特點就是別出心裁,反古人之意而為之,即清人趙翼所評價的“立議必奇僻,好作翻案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亦云:“牧之題詠,好異于人,如《赤壁》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題商山四皓廟》云:‘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皆反說其事。至《題烏江亭》則好異而畔于理。”受宋人直接影響,元代史記詩中也多翻案詩。

關(guān)于商山四皓之歷史事實,《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劉邦欲廢太子劉盈,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儲。呂后以為不妥,因此向張良求教。張良建議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后來果然斷絕了劉邦易儲的念頭。對此,歷來文人都對四皓之行大為贊賞,如李白《商山四皓》稱“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局,舒卷在胸臆。”杜牧則反彈琵琶,認為由于四皓輔政,致使劉盈即位,而劉盈軟弱,最終讓外戚呂氏禍亂朝政,使?jié)h室引發(fā)內(nèi)部紛爭。而劉邦當時欲廢劉盈,正是看到劉盈“為人仁弱,不類我”,難定國鼎。元人題畫詩詠四皓最多,雖因宋元易代,對四皓不仕漢朝多所贊頌,如張翥《題四皓商山圖》所謂“千載高風無復見,空余芝草滿空山”的傳統(tǒng)看法云云,但持反對意見的翻案之說亦不乏其例。如馬祖常《題四皓圖》云:“不聽高皇召,還來太子宮。阿妳人彘禍,吾恨紫芝翁。”趙孟頫《題四畫·四皓》云:“白發(fā)商嚴四老翁,紫芝歌罷聽松風。半生不與人間事,亦墮留侯計術(shù)中。”對四皓初不食漢粟,終從張良之請而出仕漢朝輔佐太子加以嘲諷,并認為這也是呂后亂政的根源。

自司馬遷開始,歷代文人都對項羽一生功業(yè)和自刎烏江的遭遇表示同情或贊美,如婦孺皆知的李清照歌頌項羽的名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云云。杜牧則獨辟蹊徑,最能體現(xiàn)趙翼所評之“翻案”觀點。如《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若能聽從烏江亭長建議,東渡烏江,則楚漢之爭鹿死誰手尚未為可知。元代史記詩中,如張養(yǎng)浩所謂“洪門老叟無奇策,烏岸漁人有遠圖”(《登徐州項王戲馬臺》)之見與杜牧觀點相近。

張小麗亦稱:“翻案是宋人詠史詩創(chuàng)作中最喜使用的藝術(shù)手法。翻案即推翻前人陳說,故意與前人見解相左,另立新說。宋代詠史詩中翻案手法的運用可以歸結(jié)為四個途徑,即肯定翻案、假設(shè)翻案、反向翻案和否定翻案。翻案法的精妙運用使詠史詩中的議論更刻抉入里、深析透辟,同時使詩歌充滿張力與密度,并獲得抑揚頓挫之致、生動奇妙之美。”趙望秦認為,“詩人站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俯視古人古事,見解深刻,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其作為政治家應有的胸懷。王安石的看法獨到,關(guān)于翻案還表現(xiàn)在《漢文帝》等。”元代詠賈誼的史記詩也不乏翻案之語。如徐鈞和李繼本是同情其懷才不遇的傳統(tǒng)論調(diào),即徐鈞《賈誼》:“年少毋庸毀洛陽,才高慮遠策深長。如何宣室成虛問,才傳長沙又傳梁。”李繼本《讀賈誼王粲傳》:“白發(fā)悲王粲,青春羨賈生。萬言詞慷慨,一賦氣崢嶸。吊屈心猶壯,依劉恨未平。懷賢坐長夜,斜月半窗明。”而宋褧則一反常論,認為賈誼在漢初一統(tǒng)太平的國家形勢下,所上諸策純屬多余之論。《賈傅祠堂二首》:“天上銀河洗甲兵,八方風雨會咸京。洛陽年少偏多事,強說當時未太平。”

清袁枚《隨園詩話》中提出“詩貴翻案”,針對詠史詩的題材性質(zhì),闕維杭亦明確主張“詠史詩貴作翻案語”。元人詠李廣和李陵的史記詩中于此體現(xiàn)的最為充分。如張弘范《讀李廣傳》:“弧矢威盈塞北屯,漢家飛將氣如神。伹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仍是傳統(tǒng)對李廣的贊美和同情。而張養(yǎng)浩則不然,其《題李廣犯夜圖》云:“犯法寧論故與新,無私方可見為臣。竟將尉死將軍手,誰道當年國有人。”歷來文人都是充滿對灞陵醉尉無視故李將軍的憤怒,對李廣手刃醉尉的快慰,以及對飛將軍點背數(shù)奇、虎落平川的落寞同情,張養(yǎng)浩則以為自古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李廣的行為有悖于此理,雖意在翻案,但合乎常規(guī),而非故為出奇翻新之論。再如詠李陵。徐鈞《李陵》:“名將生降負己知,喪師辱國死猶遲。河梁羞與子卿別,攜手空馀五字詩。”陳孚《李陵臺約應奉馮昂霄同賦》:“落日悲笳鳴,陰風起千嶂。何處見長安,夜夜倚天望。臣家羽林中,三世漢飛將。尚想甘泉宮,虎賁擁仙仗。臣豈負朝廷,忠義夙所尚。漢天青茫茫,萬里隔亭障。可望不可到,血淚墮汪漾。空有臺上石,至今尚西向。”陳孚所論是司馬遷以來對李陵的看法,即“臣豈負朝廷,忠義夙所尚”,而徐鈞則果斷認為其負國當死,即“名將生降負已知,喪師辱國死猶遲”。此等翻案文章的意義,正如陳嗣廉云:“后代詩人對《史記》人物作出新的判斷,可以說是對司馬遷對某個歷史人物認識的深化和補充。”

最后,王道德治,為考察歷史興衰標準。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的時代特征》認為,理學是元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理學影響下,元代史學具有了不同于前代的一些特征。如在歷史觀上,元代史學家以是否實行王道德治,作為考察歷史治亂興衰的標準。這一點在元代史記詩中也有集中體現(xiàn)。

最典型的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的詠史五首,題目分別為《唐虞》《夏》《商》《周》《秦》,五首詩通過對比,說明其贊賞堯舜以來以德治天下,勤政愛民,故夏朝“得年通幾何,三百三十二”,商朝“六百二十有九年,天下歸周契不祀”,周朝“姬周三十有七王,歷年八百六十七”,而秦朝暴政虐民,故“胡亥子嬰俱不昌,三世都經(jīng)四十霜”。許衡作為元初北方理學的主要傳播者,他注意總結(jié)宋末理學空談虛辭,脫離實際的弊病,積極倡導經(jīng)世致用的主張,強調(diào)躬行踐履,不僅給元代理學注入了鮮明的務實內(nèi)容,而且對于扭轉(zhuǎn)宋末以來流于空疏的學風,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再如柳貫《過長城》:“道德藩墉億萬年,長城漫與朔云聯(lián)。秦人骨肉皆為土,漢地封疆已罷邊。飲馬窟深泉動脈,牧羝沙暖草生煙。神京近在玄溟北,九域開荒際幅員。”深刻地揭示出了若以徭役暴政役使人民,殘害百姓,即便修得“長城漫與朔云聯(lián)”,最終也只能落得國家敗亡,即“秦人骨肉皆為土”,所以只有實行王道德治,唯“道德藩墉”才能保障國祚永保億萬年。柳貫與虞集、揭徯斯、黃溍并稱“儒林四杰”,官至翰林待制,國史院編修。《過長城》是其儒家思想和史學思想的集中反映。

⑥宋嗣廉:《從接受美學角度看:李白與〈史記〉人物的情結(jié)》,吉林:《北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⑦宋嗣廉:《元曲“接受”史記人物方式舉隅》,渭南:《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責任編輯 韓 冷]

作者簡介:任競澤,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樊 婧,陜西師范大學副研究員,博士。西安 710119

[中圖分類號]I2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6)02-0149-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99在线小视频|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中文字幕2区|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 亚洲av无码人妻|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日韩在线第三页|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91啪在线|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免费视频6| 欧美在线导航| 日韩123欧美字幕|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97色在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一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伊人色天堂| www欧美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日本午夜影院| 一级全黄毛片|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玖玖精品在线| 伊人久综合| 亚洲人人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臀| AV网站中文|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靠逼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毛片|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亚洲一级色|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