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
張宇
[內容提要]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公有制、按勞分配、有計劃發展等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理論;肯定和吸收了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正確方面,同時又對其中一些不科學、不正確的方面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征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宣傳和普及。作為馬克思主義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被列寧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的政治經濟學,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視。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強調:“凡不注重研究生產的人,不算好的領導者。”[1]911凡是在當時能找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毛澤東都認真加以閱讀,如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和《資本論》等;還有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所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理論》和《經濟學大綱》,他也讀了許多遍。毛澤東親自組織收集和整理了有關經濟和財政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的材料,撰寫了關于抗日戰爭時期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的重要的經濟報告。他提出的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理論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綱領,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指南。不過,總的來說,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讀書和研究的重點在哲學和軍事等方面,對經濟學的關注相對較少。但是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了很大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工作逐步成為全黨的工作重點,政治經濟學也隨之成為毛澤東讀書和研究的重點。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創造性地提出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難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過渡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及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并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許多寶貴思想,包括: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政治和經濟統一,政治和技術統一;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統籌兼顧、適當安排,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注意綜合平衡;要實行中央與地方并舉,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促進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使各方各得其所;建設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等等。這些觀點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對其作了創新和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任務擺在了人們面前,迫切需要經濟理論的指導。但是,當時在中國流行的政治經濟學教材是由斯大林主持和指導、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著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理論上的不足自然會在實踐中反映出來,這引起了毛澤東的憂慮。他說:“解放后,三年恢復時期,對搞建設,我們是懵懵懂懂的。接著搞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建設還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蘇聯的辦法,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2]117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推動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為此,他寫下了《論十大關系》《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等指導經濟建設的重要文獻,努力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這一時期,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極大關注。1958—1960年,鑒于1958年“大躍進”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和干部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混亂認識,毛澤東多次向全黨干部建議,讀斯大林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社會主義部分”。他強調:“目前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經濟建設是科學,要老老實實地學。”[3]2046他自己也身體力行,提出要下決心搞通經濟學這門學問。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毛澤東讀了許多遍,經他批注的同一本原書就有四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的三個月的時間里,毛澤東與鄧力群等同志一起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即“社會主義部分”進行了逐章逐節的認真研讀,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中,毛澤東既肯定了蘇聯教科書的正確方面,同時也指出這本教科書“有嚴重缺點,有原則錯誤”。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有什么貢獻呢?他提出了哪些新的見解和理論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政治掛帥,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毛澤東指出:“黨組織不掛帥,要充分動員一切積極力量,發揮廣泛主動性,是不可能的。”“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這就是又紅又專。”“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4]351他批評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說:“他這本書,只談經濟關系,不談政治掛帥,不講群眾運動。”“在他的經濟學里,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陰陰森森。”“他過去說,技術決定一切,這是見物不見人;后來又說干部決定一切,這是只見干部之人,不見群眾之人。”[3]2407
2.在社會主義社會,矛盾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在社會主義社會,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階級對立被消滅了,這時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呢?對此,人們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楚。毛澤東堅持用辯證法的觀點看待社會主義社會,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有了這樣的觀點,就能夠正確認識我們的社會,沒有這樣的觀點,認識就會停滯僵化。[2]131他批評蘇聯教科書說:這本教科書一般不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而只講二者的相互作用。在個別地方,雖然也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的存在,也講要克服這個矛盾,但是它不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更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5]165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還有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還有保守的階層,還有類似“既得利益集團”,還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城市和鄉村的差別,工人和農民的差別。要解決這些矛盾,消除這些差別,不經過斗爭是不行的。[5]165
3.走群眾路線,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
毛澤東認為,在所有制問題基本解決以后,最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問題,即全民所有的企業如何進行管理的問題,集體所有的企業如何進行管理的問題,這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毛澤東提出: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存在著的資產階級法權,必須破除。例如,等級森嚴,居高臨下,脫離群眾,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飯而是靠資格、靠權力,干群之間、上下級之間的貓鼠關系和父子關系。[6]毛澤東堅信,社會主義是生氣勃勃的、富有創造性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的創造,我們的群眾路線,就是這樣的。他主張:“領導人員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改進規章制度,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領導人員、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2]135
4.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
毛澤東尖銳地批判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指出:“這本書很多地方一有機會就講個人物質利益,好像總想用這個東西來引人入勝。錢能通神。”[7]280毛澤東強調,物質利益是一個重要原則,但不是唯一的原則。社會主義建設還必須把物質作用與精神作用統一起來,兩者不可偏廢。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要有‘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精神鼓勵’拿老子的話來說,就是要‘尚賢’。”[8]這兩方面都不能過頭,過頭了,“會變成個人主義”。同時,物質利益也不能單講個人利益、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還應當講集體利益、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應當講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各方面利益要統籌兼顧,各得其所。[2]133
5.“向科學進軍”,“實行技術革命”
毛澤東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號召“向科學進軍”“實行技術革命”,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他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2]341他還指出:“要采用先進技術,必須發揮我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大搞科學試驗。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采用新技術必須同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相結合。必須實行科學研究,教學同生產相結合。”[9]
6.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在1955年所寫的《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同年10月,他又再次強調:“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10]不久,他又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講共同富裕。他說:“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階級。”[1]495
7.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有用工具
20世紀50年代后期,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得出結論:“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4]435針對那種將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的錯誤觀點,他指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4]439他認為,斯大林關于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這一提法,沒有說到最終條件,闡述得不完整。他認為,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和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因此,即使是過渡到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可能存在。
8.社會主義經濟是波浪式發展的
斯大林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但是,這種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是如何實現的呢?有計劃是否消滅無政府,自覺性是否消滅自發性呢?對此,毛澤東表示懷疑,因為這不符合辯證法。毛澤東指出:“教科書沒有接觸到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波浪式前進。說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一點波浪也沒有,這是不可能設想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直線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就是波浪式發展。”[2]120毛澤東認為:“平衡是對不平衡來說的,沒有了不平衡,還有什么平衡?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因此有平衡的要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各方面、各部門、各個部門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不斷地產生,不斷地解決。”[2]121
9.農、輕、重協調發展,“兩條腿走路”
毛澤東提出,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蘇聯的缺點是“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4]24。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對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作了新的闡發,即“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實行幾個同時并舉;在每個并舉中間,又有主導的方面”[2]124。這里所說的同時并舉又稱作“兩條腿走路”,包括實行中央和地方企業同時并舉,大、中、小型企業同時并舉,洋法生產和土法生產同時并舉,等等。他提出必須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重工業要為輕工業和農業服務,并把“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10.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毛澤東指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4]380針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提出的蘇聯已經不再受資本主義世界包圍、存在著和平經濟競賽的認識,毛澤東提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沒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沒有進行階級分析。毛澤東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社會主義世界體系這兩個經濟體系不僅進行競賽,而且存在激烈、廣泛的斗爭。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不是完全平等的。
上述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刻認識,在許多方面超越了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思想,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新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起點。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不僅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為我們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
1.老祖宗的理論既要堅持又要發展
毛澤東強調:“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沒有生命力了。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又是不能違背的,違背了就要犯錯誤。”[4]281“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853
2.從實際而不是從概念出發
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他批評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說:“教科書對問題不是從分析出發,總是從規律、原則、定義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從來反對的方法。”[2]139他還指出:“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律是說不清楚的。”[2]106
3.沒有哲學家的頭腦搞不好經濟學
毛澤東批評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作者不使用辯證法,指出:“沒有哲學家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2]140“這本教科書,只講物質前提,很少涉及上層建筑,即:階級的國家,階級的哲學,階級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生產關系,但是,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難得分家。不涉及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不容易說得清楚。”[2]1139
4.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毛澤東指出:“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1]860“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4]41“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這樣道理才能講通,也才不會喪失民族信心。”[4]83
5.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在《十年總結》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不犯錯誤的人從來沒有。鄭重的黨在于重視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分析所以犯錯誤的客觀原因,公開改正。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我們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者,不是形而上學的認識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改造。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是在一個長期認識過程中逐步地完成的,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已經有了十年的經驗了,已經懂得了不少的東西了。但是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革命和建設,還有一個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個很大的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們還不深刻地認識它。我們要以第二個十年時間去調查它,去研究它,從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規律,以便利用這些規律為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服務。對中國如此,對整個世界也應當如此。”[7]420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毛澤東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我們認為會有害于藝術和科學的發展。”[11]他還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馬克思主義仍然必須在斗爭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4]229。
毛澤東提出的這些理論原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科學發展和知識進步的一般規律,閃爍著真理的光芒,歷久而彌新。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總體上還屬于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范疇,難免有歷史局限。特別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如主張限制資產階級法權并主要依靠群眾的政治思想覺悟推動經濟發展等,明顯超越了歷史發展的階段,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以后出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災難性局面埋下了隱患。對于其中的教訓,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和記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出在如何看待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理解20世紀60年代后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中國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思想是一把鑰匙。
毛澤東把社會主義國家分為三類:一類是退回到資本主義;一類是不滿足于現狀,不停頓地向共產主義前進;還有一類是達到一定階段就停頓下來。毛澤東注意到,蘇聯的工業和農業雖然還在發展,但是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多年來基本上是停頓的,而且還出現了值得重點關注的倒退現象。毛澤東設想的社會主義模式是以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為方向的,而且這種過渡在他那里并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當下必須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的事情。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只講一個過渡的客觀必然性,即“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客觀必然性”。毛澤東則認為,應當講“兩個過渡”的客觀必然性:第一個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客觀必然性,第二個是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過渡的客觀必然性。毛澤東以歷史的眼光看待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范疇,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范疇也是歷史范疇,而不是永恒的。他說:社會主義社會里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等等,現在是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但是,發展下去,總有一天要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總有一天要被生產力的發展所突破,總有一天它們要完結自己的命運。能說社會主義社會里的經濟范疇都是永恒存在的嗎?能說按勞分配這些范疇是永久不變的,而不是像其他范疇一樣都是歷史范疇嗎?[12]
毛澤東特別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既有新生的共產主義的因素,又有殘留的資本主義的痕跡,過渡的方向必然是新生的共產主義因素不斷增長進而逐步戰勝殘留的資本主義的痕跡。1958年《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指出:“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13]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編寫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1960年)明確提出,必須從共產主義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①系內部資料,見第4頁。一方面,必須積極地發現和培育共產主義的因素,如生產資料公有制、共產主義的互助合作關系、生產為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國民經濟的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共產主義的勞動和按需分配的萌芽,等等;另一方面,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殘余和痕跡,如生產資料私有制、商品生產、按勞分配以及工農、城鄉、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差別等,在一定時期是必要的,但是它們不是凝固不變的東西,更不能把它們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將它們轉變為共產主義。
所謂的“破除資產階級法權”,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早在“大躍進”期間,毛澤東就注意到了“破除資產階級法權”的問題,并就此發表了一系列意見。總的看法是,資產階級法權既要利用,又必須限制。他指出:“資產階級法權只能破除一部分,例如三風五氣,等級過分懸殊。老爺態度,貓鼠關系,一定要破除,而且破得越徹底越好。另一部分,例如工資等級,上下級關系,國家一定的強制,這些還不能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有一部分在社會主義時代是有用的,必須保護,使之為社會主義服務。”[7]526在1974年的關于理論問題的談話中,毛澤東又專門討論了資產階級法權問題,他指出:“總而言之,中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解放前跟資本主義差不多。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又說:“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這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14]
無論是商品生產還是按勞分配,都是建立在個人的經濟利益關系基礎之上的。那么,在消除資產階級法權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呢?毛澤東的回答是,發揚共產主義精神,走群眾路線。毛澤東指出:“列寧這句話:‘社會主義是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是人民群眾本身的創造。’講得好。我們的群眾路線,就是這樣的。”“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兩者都是精神作用。”“應當強調艱苦奮斗,強調擴大再生產,強調共產主義前途、遠景,要用共產主義遠景教育人民,要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目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2]129
但是,現實中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雖然生產資料私有制被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剝削階級在整體上已經被消滅,但是,剝削階級的思想并沒有消失,甚至還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條件下,就會有一部分干部試圖不斷擴大而不是縮小資產階級法權,并以此為跳板退回到資本主義去。因此,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就不可避免地要有斗爭,而且要有長期的斗爭,這在本質上是階級斗爭。這種斗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培養人們的共產主義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這就是“抓革命、促生產”的經濟邏輯。
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是為過渡到共產主義積極地做好準備。從共產主義的角度來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這是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靈魂,也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一個關鍵視角。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經濟和政治運動的最深刻的思想根源,都在于毛澤東的這種社會主義思想。
顯然,這里出現了雙重的歷史錯位。第一個歷史錯位是,新中國在成立之初是一個落后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還需要相當長的時期來大力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即使進入21世紀,我國還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的任務仍然是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立刻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與此相聯系的第二個歷史錯位是,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對商品生產、按勞分配等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并不是利用得太多、限制得太少,而是利用得不夠、限制得過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從解決后一個問題出發的。這樣的歷史錯誤在當時或許是難免的,但是其留下的教訓無疑是十分深刻的,應當深刻記取。
習近平同志在“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15]習近平的這一思想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毛澤東的經濟思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毛澤東對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公有制、按勞分配、有計劃發展等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理論,肯定和吸收了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正確的方面,同時又對其中一些不科學、不正確的方面進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觀點,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征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一點不僅在哲學、政治和軍事思想等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政治經濟學領域特別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也得到了驗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我國雖然出現過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和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甚至發生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錯誤,但是,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獨立研制出“兩彈一星”,1952—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2%,其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1.4%。1952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產值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就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總量的72%,農業則僅占28%,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之后,鄧小平評價這個決定“寫出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16]。30多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形成了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主要內容包括: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關于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關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他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正邁向新的歷史時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在毛澤東奠基和開創的、改革開放后建立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持。
[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澤東思想原理講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6] 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與當今中國社會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6.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九七六)(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8] 毛澤東經濟思想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180.
[9] 毛澤東經濟思想大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656.
[10]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308.
[1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68.
[12] 毛澤東思想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31.
[13]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792.
[14] 毛澤東傳(第6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682.
[15]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16] 陳云傳(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688.
[17] 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EB/OL]. (2015-11-24)[2016-06-12].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15-11/24/c_11172479 99.htm.
(編輯:蔡萬煥)
張宇,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院長,《政治經濟學評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