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喜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關于經濟建設的戰略構想及其影響*
歐陽軍喜
[內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革命勝利后如何進行經濟建設的戰略構想,其基本內容是:在革命中建設、以工業為重心、限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構想就其基本原則而言,與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設想一致,但其政治指向性已由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新中國成立后新民主主義的歷史命運。
毛澤東;經濟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
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的研究中,“革命”一直是有關1949年以前的歷史敘述的主題,而“建設”很少進入史家的視野。實際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革命”和“建設”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革命”中有“建設”,“建設”中也有“革命”。新中國成立前夕,盡管戰爭還沒有結束,但經濟建設已經展開,其間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戰略構想。這些構想就其基本原則而言,與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設想一致,但又有一些新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經濟建設的政治指向性已由新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新中國成立后新民主主義的歷史命運。
毛澤東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戰略構想是在戰爭尚未結束、革命尚未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形成的,因此他特別關注如何處理好“革命”與“建設”的關系。毛澤東一貫重視在革命中建設。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強調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進行各項必要的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他指出:“為著爭取物質上的條件去保障紅軍的給養和供給;為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由此更加激發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著在經濟戰線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并且教育他們,使戰爭得著新的群眾力量;為著從經濟建設去鞏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去鞏固工農民主專政,去加強無產階級的領導。為著這一切,就需要進行經濟方面的建設工作。”[1]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繼續強調必須做好經濟建設工作,“因為中國革命的長期性,一方面為著革命與戰爭事業的物質供給上的需要,一方面為著人民的需要,都必須從事經濟建設的工作,不應該也不可能等候把全部敵人打平后才去進行建設工作”[2]125。當然,無論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戰爭仍然是黨的中心任務,經濟建設服從于、服務于革命戰爭的需要。
解放戰爭時期,黨對經濟建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而發生了變化。1947年3—5月,華北各解放區在邯鄲召開了一次財政經濟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必須把戰爭和生產結合起來,以戰爭來保障生產,以生產來支持戰爭。[3]9-10在邯鄲會議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解放區形勢又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戰爭從防御轉入反攻,為此,1948年4—5月,在石家莊召開了華北各解放區金融貿易會議。會議認為:“今后我們的經濟建設應當提高一步,不但要發展農業,而且要發展工業,不但要建設鄉村,而且要建設城市。”[3]368由于石家莊解放后華北各解放區大體上已經連成一片,各解放區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已有可能和必要從分散的地方經濟逐漸發展走向統一的國民經濟,因此會議要求經濟建設“必須迅速完成進一步的統一”[3]370。是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開會議,開始具體系統地討論革命勝利后全國性的經濟建設問題。劉少奇在會議上強調,經濟建設問題是個新的問題,要有系統地搞出點東西來,不然可能犯“左”傾或右傾錯誤。[4]1這表明,黨對經濟建設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經濟建設已經成為與革命戰爭同樣重要的工作。
顯然,黨是在革命即將勝利但戰爭尚未結束的情形下把經濟建設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這不同于蘇聯在革命勝利后才提出經濟建設問題。劉少奇認為:“我們與他們不同的地方,是又有戰爭又要提出這個問題,矛盾在于既要一切服從軍需,又要開始經濟恢復與建設工作。”[4]45也就是說,革命與建設兩大任務要同時進行。1948年底,毛澤東號召全黨“將革命進行到底”,“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不動搖地堅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5]1375。同時毛澤東強調:“一九四九年我們在經濟戰線上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成就。我們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將要比過去提高一步。”[5]1379之后,周恩來也提出了革命與建設并重的主張,一方面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包括肅清國民黨反動殘余,實行土地改革,趕走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等;另一方面要“建設新中國”,包括擴大與鞏固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克服困難,走向工業化。[6]
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毛澤東開始考慮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在大會報告中指出,1927年以來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5]1427城市工作的中心環節,就是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意味著黨的工作重心將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盡管毛澤東強調工作重心的轉移,但是在他的構想中,經濟建設仍然沒有脫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在他看來,“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并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5]1433。他在分析中國的社會經濟形態和革命的關系時指出:在整個中國社會經濟中,一方面存在著外國帝國主義的經濟、本國封建主義的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和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等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新式的國家經濟、被解放了的農民和小生產者的經濟和在新民主國家指導下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而且舊的社會經濟形態正在被新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所迅速地代替。[7]57因此,“中國現階段的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舊的社會經濟形態、舊的生產關系以及豎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舊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生產關系以及豎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7]58。顯然,毛澤東把經濟建設當作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斗爭的一種形式①在1948年召開的“九月會議”上,劉少奇作了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的發言。當劉少奇談到經濟建設絕不能低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時,毛澤東插話說:“斗爭有兩種形式,競爭和沒收,競爭現在就要,沒收現在還不要。”參見: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5.,事實上,經濟建設本身就是革命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作為“革命”一部分的經濟建設,其政治指向性已經發生變化。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指出,新民主主義經濟與新民主主義政治是一致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集中表現,新民主主義政治必須建立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基礎之上。[8]679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獨立、自由、民主與統一,如無鞏固的經濟做它的基礎,如無進步的比較現時發達得多的農業,如無大規模的在全國經濟比重上占極大優勢的工業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交通、貿易、金融等事業做它們的基礎,所謂新民主主義的獨立、自由、民主與統一,是不能鞏固的。[9]1081因此,鞏固新民主主義是經濟建設的根本目標。不過,此時毛澤東強調的是,經濟建設的目的不是為“鞏固”新民主主義提供經濟基礎,而是為過渡到社會主義做準備。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在革命勝利以后開展經濟建設,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而“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5]1437。這樣,經濟建設就被賦予了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做準備的政治使命。
在毛澤東的構想中,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將以工業生產為重心。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經濟建設的重心是發展農業生產。在解放戰爭前期,解放區的生產建設仍然具有“戰時的”“農村的”這兩大特點,經濟建設仍然只能以農業為主。[3]76此后,隨著解放區不斷擴大、許多城市解放,黨的經濟建設的重心也開始轉移。1948年7月,毛澤東提出要改變過去經濟建設以農業生產為重心的情況,“在解放區提高生產,必須是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并重”[10]372。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宣布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確定了城市領導鄉村、工業領導農業的方針。這意味著經濟建設的重心由農業轉移到工業。毛澤東指出,城市工作的重點是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第一是國營工業的生產,第二是私營工業的生產,第三是手工業生產”[5]1428。
毛澤東強調經濟建設應以工業生產為重心,這是建立在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基礎之上的。毛澤東認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新式工業。因此,中國要想獲得真正的獨立,就必須實現中國的工業化。[2]146-147新中國成立前,工業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在1948年“九月會議”上,劉少奇認為,國家經濟,包括銀行、鐵路、大企業,等等,其工業生產在全國勝利后,頂多占國民經濟的10%~20%。毛澤東認為,連資本主義工業在內,整個近代機器工業的生產量頂多占10%~20%,光是國家經濟還不會有這樣多。[4]1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作了結論性的分析,他說:“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在抗日戰爭以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占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5]1429-1430毛澤東的這一論斷成為黨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依據。
在毛澤東看來,發展工業既是為了發展經濟,也是為了鞏固工農聯盟。這一點是受到了蘇聯的影響。蘇聯在革命勝利后,工業不發達,而農民又非常需要商品,列寧就采用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來建立工農聯盟。列寧指出:“從社會主義的觀點看,只有完全恢復運輸業和大工業,使無產階級能夠拿出為農民日常生活和改善經濟所必需的產品來交換農民的糧食,小農和無產階級的聯盟才能完全正常和鞏固。”[11]540毛澤東對蘇聯的做法極為認同,他在與蘇聯代表米高揚會談時說:“工業在中國的經濟中只占10%。有工業就說明中國有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如果不考慮這一點,我們就可能犯錯誤。中國經濟中其他90%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壓迫下的個體農民經濟,所以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全中國的3.6億農民或9千萬農戶中,貧農農戶占67%。在解放區,農民得到了土地,領導他們的是工人階級。但是如果我們不發展工業,不能給農民工業產品,那就不能保證工人階級對農民的領導。俄國的經驗啟迪我們,應當給農村的不僅是土地,而且還要有城市的商品。”[12]
如果說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把工業看作“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經濟基礎”[2]184,那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則把工業主要看作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嚴厲批評了那種“農業社會主義”的思想,他說:“社會主義不是依靠小生產可以建設起來的,而是必須依靠社會化的大生產,首先是工業的大生產來從事建設。”[10]386“我們反對農業社會主義,所指的是脫離工業、只要農業來搞什么社會主義,這是破壞生產、阻礙生產發展的,是反動的。”[7]139顯然,工業被認為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經濟基礎,因為工業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工人階級,發展工業同時也意味著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和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鞏固。離開了工業,社會就不能前進,社會主義也就不能實現。由此,發展工業就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條件。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總是把工業化的實現與向社會主義過渡聯系到一起。龔育之先生注意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將革命進行到底》這篇新年獻詞中,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在展望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未來前景時,毛澤東總是把兩個轉變相并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變為社會主義國家。[13]可見,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強調經濟建設以工業生產為重點的根本原因,是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關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毛澤東強調必須學習蘇聯,走蘇聯的路。蘇聯所走的工業化道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正好相反。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通常都是從輕工業開始的,而蘇聯是從發展重工業開始的。列寧、斯大林在許多著作中都強調了發展重工業的重要性。列寧指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只能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11]542“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能成為獨立國家。”[11]724斯大林同樣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他批評了那種認為工業化就是各種工業都發展的觀點,指出:“不是工業之任何發展都算做工業化。工業化底中心,其基礎,是在于重工業(燃料、五金等)底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資料生產之發展,是在于本國的機器制造業之發展。”[14]在中國共產黨看來,蘇聯所走的這條優先發展重工業、變落后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道路同樣適用于中國。時論指出:“一九二六年正是蘇維埃政府根據聯共黨十四次代表大會決議,開始實行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總方針的時候,斯大林在那時的教導仍適用于今日的蘇聯,也適用于現正走向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國家。”[15]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正式規定:“應以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和發展重工業為重點,例如礦業、鋼鐵業、動力工業、機器制造業、電器工業和主要化學工業等,以創立國家工業化的基礎。同時,應恢復和增加紡織業及其他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輕工業的生產,以供應人民日常消費的需要。”[16]這實際上是規定了中國工業化應該走蘇聯的道路。
毛澤東主張學習蘇聯、走蘇聯工業化的道路,與毛澤東對戰后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估計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毛澤東認定“全世界一切人類社會現在正向著蘇聯所走的道路前進,階級社會的歷史快要完結”[7]56。無論是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還是在《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章中,毛澤東都反復強調,整個帝國主義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被大大地削弱了,德、意、日三個帝國主義國家被打敗,英、法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了,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帝國主義大國即美國沒有受損失,而美國的國內危機是很深重的。與之相反,以蘇聯為首的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線的力量是空前地增長了。基于這種認識,毛澤東指出:“蘇聯共產黨是勝利了,在列寧和斯大林領導之下,他們不但會革命,也會建設。他們已經建設起來了一個偉大的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5]1481這種認識促使毛澤東在革命成功后加快了模仿蘇聯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步伐。
毛澤東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另一重要原則,就是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但同時強調,必須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發展,這是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的一貫主張。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毛澤東就強調,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但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8]678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在中國的條件下,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除了國家自己的經濟、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之外,一定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范圍內獲得發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會的向前發展。[9]1060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仍然強調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發展這一原則。1948年毛澤東指出,自由資產階級是一個軟弱的、動搖的階級,但是因為他們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所以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時期內,他們可以參加這種革命,或者保守中立。在革命勝利以后的經濟建設中,他們也可以參加這種建設。“中國人民民主革命所應當和必須消滅的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自由資本主義。”[7]601949年毛澤東又指出:“中國的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占了現代性工業中的第二位,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由于受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或限制,在人民民主革命斗爭中常常采取參加或者保持中立的立場。由于這些,并由于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后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于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在這個時期內,一切不是于國民經濟有害而是于國民經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成分,都應當容許其存在和發展。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經濟上必要的。”[5]1430這一原則后來在《共同綱領》中正式表述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本質上就是允許社會主義經濟成分與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一同發展。
毛澤東還以蘇聯的經驗來說明革命勝利后允許資本主義發展的合理性。在他看來,中、蘇兩國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兩國都是在貧窮落后、資本主義不發達的背景下發生革命的。因此兩國面臨共同的問題,這就是革命勝利后必須迅速實現工業化,而在工業化過程中還不能立即消滅資本主義。列寧指出:“在一個經濟遭到極度破壞的、落后的小農國家里,受無產階級國家監督和調節的資本主義(即這個意義上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當然只是在某種限度內),因為這樣能立刻振興農業。”[11]541此外,革命后的俄國還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作為國家收購糧食、原料和飼料的方法,以保證農民在比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經濟資料的基礎上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政策“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因為新經濟政策容許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力圖復活的資本主義在通過市場來滿足千百萬農民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實行經濟競賽”[17]。列寧的思想和俄國的實踐直接影響到毛澤東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構想。1949年初在與米高揚會談時,毛澤東說:“在對待私營工業企業的態度上,我們不應再重復過去的錯誤,以免嚇跑民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現在不沒收私營工業資本和企業。我們要講明,俄國是社會主義革命,我們的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然而就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后還實行過新經濟政策,過了12年后才動手消滅富農。我們是另一種情況,我們要更加謹慎地對待我們的民族資產階級。”[12]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毛澤東主張在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允許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是適用于一切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毛澤東所說的“不可過早地限制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指那些“還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1948年10月,毛澤東在給劉少奇的信中說:“就我們的整個經濟政策說來,是限制私人資本的,只是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才不在限制之列。而‘有益于國計民生’,這就是一條極大的限制,即引導私人資本納入‘國計民生’的軌道之上。要達到這一點,必須經常和企圖脫出這條軌道的私人資本作斗爭。”[7]177另一方面,毛澤東在強調允許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了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必須要有更多更快的發展。在扶助私營經濟的同時,要盡量發展國營經濟,使國營經濟能取得并鞏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對于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毛澤東主張通過組織合作社的方式,“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5]1432這些主張顯然與《新民主主義論》中的主張有所不同。毛澤東曾明確說過:“寫《新民主主義論》時,民族資本與官僚資本的區別在我們腦子里尚不明晰。大工業、大銀行、大商業,不管是不是官僚資本,全國勝利后一定時期內都是要沒收的,這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原則。而只要一沒收,它們就屬于社會主義部分。我們國家銀行的資本,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民在土地革命后搞合作社,要看在誰的領導之下:在資產階級領導之下,就是資本主義的;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就是社會主義的。”[7]140
顯然,在毛澤東的構想中,新民主主義經濟并不是停滯不動的。恰恰相反,隨著經濟建設的展開,私人經濟和國營經濟的比重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不只是要讓私人資本主義有一個發展,而且還要讓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有更大更快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在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的同時,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前提。可見,毛澤東關于逐步地增加國民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的主張,就其根本目標而言,仍然是要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事實上,對私人資本主義的限制和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已經保證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前途是社會主義。①在1949年召開的政協會議上,曾有一種意見,認為既然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共同綱領》中就應該明確地把社會主義前途規定出來。但在籌備會討論中,大家認為這個前途是肯定的、毫無疑問的,但應該經過解釋、宣傳特別是實踐來證明給全國人民看,只有全國人民在自己的實踐中認識到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會真正承認它,并愿意全心全意為它而奮斗。所以《共同綱領》并未將社會主義前途寫出來,這“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鄭重地看待它。而且這個共同綱領中經濟的部分,已經規定要在實際上保證向這個前途走去”。參見:周恩來報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草經過[M]//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獻.中國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256.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構想具有很強的政治指向性。盡管他強調黨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強調大力發展工業,強調利用資本主義,但同時他又強調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強調中國必須走蘇聯的路,強調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所有的這一切都指向社會主義這一根本目標。由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迅速放棄新民主主義,與其說是一種“轉變”,不如說是一種“必然”。
[1]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
[2]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薛暮橋,楊波.總結財經工作迎接全國勝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5]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643.
[7] 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1]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俄羅斯公布的一九四九年初毛澤東與米高揚的會談記錄(下)[J].黨的文獻,2014(3):10.
[13] 龔育之.黨史札記(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1.
[14] 沙英.斯大林論國家工業化[N].人民日報,1953-04-17(3).
[15]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出版,教導走向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強調工農聯盟中工人階級領導作用[N].人民日報,1948-10-07(3).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65.
[17]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經濟問題決議匯編(第1卷)[M].梅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326.
(編輯:李蕉)
歐陽軍喜,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研究”(項目批準號:15KDA0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