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文
論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的幾個問題*
高繼文
[內容提要] 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需要著重探索一些深層次、帶有規律性的問題:結合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中華文明史,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和自信自覺的研究;結合當今時代特征和我國對外開放實踐,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放性特征的研究;結合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與歷史走向的研究;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的辯證關系,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的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性;開放性特征;新發展;發展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界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表現出越來越高的水平。深化和拓展這個領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從歷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理論和實踐等多個視角,著力探討一些重點、難點與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闡釋,并辨析一些有爭議的觀點。
從這方面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就是結合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中華文明史,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但它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辛探索所作出的正確選擇,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歷史根基和歷史必然性,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自覺。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以前,多數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集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上,重點論證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改革開放中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的認識逐步達到新的科學水平,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時,有部分學者聯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的歷史,研究黨帶領人民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歷程和經驗教訓,論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思想基礎,比較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探索的異同,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傳統模式社會主義的突破??偟膩碚f,這個階段的研究是從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角度出發,認識和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
2011年7月,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講話中,結合黨的整個歷史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出:“經過九十年的奮斗、創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2012年11月,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重申這一歷史結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保?]9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作黨九十年歷史的根本成就,以此將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幾個階段貫通起來,更深刻地指明了黨的歷史的整體性和本質,揭示了黨的歷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這為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發展邏輯和創新貢獻打開了新思路。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多次以更長遠的歷史眼光,從理論和歷史相結合的角度,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自覺自信和光明前景。2013年1月5日,他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保?]1182013 年3月17日,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2]234-235。習近平的這兩段講話思想豐富、深邃,以更長遠的眼界、更深厚的事實根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發展邏輯作出了更有力的概括。這說明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要結合中國近現代歷史乃至中華文明史,發掘其歷史根基和文化淵源,同時也要挖掘其中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第一,這兩段話提供了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新視角。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苦苦求索,付出沉重代價,一點點摸索出來的;是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力奮斗,反復比較,不懈探索出來的。因此,它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習近平提到的幾個時間節點,深刻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是我們面臨的大課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史說明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多年的歷史說明什么?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歷史說明什么?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說明什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歷史說明什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什么關系?將這幾個時間節點聯系起來研究,又說明什么?以鐵的歷史事實和經驗說話,論從史出,深化認識,探索規律,堅定信仰信念,不僅能夠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說服力,也是理論研究的正確態度。
第二,這兩段話啟發我們深入思考中國歷史的邏輯。邏輯,是指事物內在的聯系和發展趨勢,是帶有規律性的道理。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那么,為什么中國人民經過艱辛探索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道路有很多模式,為什么中國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在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總體上處于低潮,為什么中國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從長遠看,古代中國是世界文明發源地,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世界所仰慕,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都失敗了,這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幾個時期的探索,實現了國家獨立、繁榮和富強,這又是為什么?這就要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從目標、任務和道路等各方面,予以有力論證,尋找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和規律。
第三,這兩段話啟發我們要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有本國的歷史根源,還以科學社會主義為理論基礎,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它是社會主義而不是什么別的主義。習近平從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中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也體現著近代以來人類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3]25。因此,我們要將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歷史相結合,深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就是因為它是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結晶,是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今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總的來說,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結合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化,就能從更深層次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自覺自信和發展趨勢。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取得的,也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科學的東西。所以,我們說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3]29他還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結論;我們創造性地走出了這條道路,也一定能夠拓展和走好這條道路。按照這樣的歷史觀點,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從這方面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就是要結合當今時代特征和我國對外開放實踐,深刻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面向時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兩個增長點,進而突出對外開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
近些年來,多數學者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些學者從時代背景、時代精神、時代特征、時代價值、世界眼光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展開研究,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和平與發展時代的社會主義,富有時代氣息和寬廣眼界。在這個研究視域,還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以提出更廣闊、更有針對性的觀點。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保?]9他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保?]811這兩個嶄新命題的要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時代和人類實踐的產物,是不斷發展和開放的理論,不是固定不變的教條。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和實踐經驗卻很豐富,既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性,也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驗。特別是這兩個命題中的關鍵詞“開放”與“發展”“與時俱進”并列使用,這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重點強調的,旨在突出開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意義。這啟發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注重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取得了有益成果。有的學者在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特色特征時扼要分析其開放性特征[5],有的學者專門撰文分析“開放性特征”[6]。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開放性特征的原因,學者多從當今時代特征和世界形勢、全球化發展的要求、中國對外開放的推動、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等方面來分析。[7]關于開放性特征的表現,一些學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鮮明的時代精神、寬廣的世界眼光、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包容等方面來分析。[8]總的來看,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其一,研究的深度和系統性不夠。究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具有開放性?開放性的內涵、實質和意義是什么?今后如何更好地開放?這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其二,研究的整體性和針對性不夠。較多學者把開放性特征與其他特征如人民性、實踐性、民族性、時代性等并列,只將其作為整體研究的一個方面。而將開放性特征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予以系統、透徹的研究,這樣的成果還不多。其三,在開放性的含義方面,多數學者將“開放”與“發展”混淆,認為開放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還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這樣認識開放性,主要還是著眼于馬克思主義自身不同發展階段的繼承和發展關系,而沒有深刻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
深入研究上述問題,關鍵是把“開放”和“開放性特征”作為相對獨立的概念,厘清“開放”與“發展”、“開放”與“改革”的聯系與區別以及開放的意義和經驗。其一,開放與發展有密切關系,但不等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這一重要表述中,“開放”與“發展”是并列關系,各有特定的含義。發展是指事物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進化和進步狀態,是相對于停滯、倒退而言的,意味著前進和上升。開放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形式和趨向,也是事物發展的外在條件、動力和途徑,是相對于封閉、孤立來說的,是指事物主動參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從中獲得物質的、精神的能量交換,加快發展。由封閉到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的重大轉折。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強大動力,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二,開放與改革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或者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種動力、兩個增長點。改革是在國內打破僵化封閉狀態,實行理論和體制創新,激發活力,加快發展。開放是積極參與全球化,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思想和體制,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改革通過理論和體制的創新,為開放創造有利條件,促進開放;同時又需要從開放中汲取經驗、智慧和力量,明確前進方向。開放通常指的是我國對外國和世界的開放。實際上,改革和開放,都貫穿著開放的精神。鄧小平多次指出,我們實行了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9]117。1984年11月,他指出:“一個對外經濟開放,一個對內經濟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也就是對內開放,實際上都叫開放政策。”[9]981987年3月,他又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制定了兩個開放的政策,即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沒有這兩個開放不行”[9]21??梢哉f,由改革引起的發展是內在動力,由開放引起的發展是外在動力,二者有聯系,也有區別。
鑒于以上認識,需要從相對獨立、完整的意義上,全面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放性特征的內涵、原因、內容、形式和意義等一系列問題。一些學者主要從發展、創新、與時俱進的角度予以研究,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難以充分認識開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和內涵。其一,從表現形式上看,對外開放不限于政策和體制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和理論上的開放,說到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思路的轉變。在對外開放中,我們解放了思想,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時代特征和矛盾、國際關系等重要問題的認識更加符合實際,并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其二,從內容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主要是對當代人類文明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放。鄧小平精辟地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保?]373這是重大的思想解放、開放,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成果的關系。在對待當今人類文明成果方面,中國共產黨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倡導各種文明合作交流,吸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的經驗教訓,學習借鑒資本主義的進步成果,吸收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益處等,具有寬廣眼界和時代精神。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任務,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獨立自主、以人為本、團結統一、變革創新、愛好和平等優良傳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扎根于中華大地,接受深厚的文化滋養和思想營養。其三,從實質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集中表現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理論問題的認識打開了眼界,切合了實際,有了重大創新。而其中的關鍵環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以及兩種制度的關系形成了開放的、富有時代特征的觀點。開放的實質,是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利用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結合起來,在和平、發展、合作、開放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走人類文明大道。
如果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從時代背景、現實基礎、理論依據,文化根源等方面對前述若干問題展開系統研究,那么將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放性特征形成整體性的認識,將會形成新的理論建樹。
從這方面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就是以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為依據,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研究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貢獻,并以前瞻視角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趨向。
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者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對中國夢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思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整體性和內在邏輯性還不夠。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系統研究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任務。
第一,深化對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特點、新任務和新要求的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帶領人民探索道路、創新理論、完善制度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任務和要求。以黨的十八大提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新要求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2]11實現新的目標和要求,面臨新的矛盾和困難,需要采取新的對策。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新常態、新特點,主要表現為改革和完善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面臨很多深層矛盾和挑戰,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應當以十八大以來的思想理論為指導,圍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對上述新特點、新任務和新課題的研究。
第二,深化對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思想及其體系的研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10]3這是黨中央對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的高度評價,是一個總體性的認識。目前學界對這方面研究形成的重要觀點多針對一些重要的具體問題,如中國夢、“四個全面”“五位一體”“五大理念”等問題。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思考,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怎樣構成治國理政的大邏輯?為什么說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怎樣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高度把握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等等。這就需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及其內在邏輯予以研究。
第三,深入研究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貢獻。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事業快速發展,達到了新境界。其一,提出了新目標。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新的目標要求,與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標要求相比,不但標準更高,而且有了新的內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布局、動力和條件等有了升華。其二,強調實現新的發展方式。更加自覺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方式,是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建議》突出堅持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10]5。這里用的“新特征”“加大”“加快”等關鍵詞,就蘊含著實現科學發展的新特點、新境界。其三,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這就是全面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以改革促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構建有利于發展的新體制。這是“十三五”規劃的新精神。其四,確立了新的發展理念?!督ㄗh》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個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新發展,在今天有新的內涵和表現,是指導發展的新思想,同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的體制機制的重要條件。上述新境界的實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涵、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更加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優勢,更加符合科學發展的精神。
第四,面向未來,以前瞻性視角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趨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將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如今協同推進“四個全面”,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有利條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將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將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那時將開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面臨新的目標、任務和矛盾,需要有新的發展動力和條件。立足當前,面向長遠,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未來趨向,是應予以重視的理論課題。展開這方面的研究,需要結合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也需要有創新性的思路和方法;需要從道路、理論和制度層面分別研究,也需要把它們統一起來,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需要從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角度來研究,也需要從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人類和平與發展等不同側面來研究。
從這方面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就是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內容、創新特征和歷史必然性,闡明它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辯證關系,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保?]10-11這段話觀點精辟、內涵豐富,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原則、根本經驗和重大意義,指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性。2013年1月,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這一點不容置疑。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都還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這一點也不容置疑?!保?]114這段話同樣從認識論、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是各國共產黨長期探索但沒有解決好的大課題。在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就提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規律。比如,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11]他為此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重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開辟中國社會主義新道路。鄧小平多次強調,搞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江澤民提出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12]。黨的十七大以后,胡錦濤指出要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那么,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如何認識和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如何理解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但還需要不斷深化?從哪些角度研究這些問題?這是迄今為止學界研究尚顯薄弱的問題。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今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那么研究和把握其規律,最重要的就是要從“結合”的角度對其予以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多次從這個角度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比如,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結的黨領導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就是“十個結合”。[2]8他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角度,總結三十年的寶貴經驗。[2]809前文所引述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是從這個角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
從“結合”的角度怎樣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揭示、所深化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呢?趙明義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其中包含著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同時包含著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共性即一般規律性。它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揭示出十多條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比如,社會主義本質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統一性與模式多樣性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與階段性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與建設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重點性與全面性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改革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改革、變化、發展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開放論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與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揭示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規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的外部條件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政治保證論揭示了工人階級執政黨的領導作用與黨和國家政權自身建設有機統一的規律,社會主義目標論揭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性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性有機統一的規律。[13]趙明義的研究重在歸納、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反映、體現出的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重大意義。沿著這一方法進一步深化研究,會有更多的新成果。
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問題,就是要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發掘其背后的必然性、規律性,概括它對“三大規律”的揭示和發展。這就要深刻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符合中國實際,還展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規律;不僅是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的實現形式,還展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不僅學習借鑒了當代人類文明成果,還符合人類發展規律,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規律與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有機統一。沈寶祥提出,應從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兩方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指出:“如果從更深的層次看,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和特點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人類文明大道。這里需要強調的,恰恰是如何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如何走人類文明大道。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這一點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保?4]這一認識是有道理的。近年來,我們結合當今時代特征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進行初步探索,形成了階段性成果。[15-16]如果我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和經驗,尤其是結合其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以及“四個全面”等十八大以來的新思想,在這個領域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將顯著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更有力地說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435.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5] 聶運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4):32-38.
[6] 王玉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3):13-15.
[7] 黃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J].浙江社會科學,2011(11):22-26,157-158.
[8] 田克勤.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6):7-12.
[9]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0.
[12]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13] 趙明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社會主義發展一般規律[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2):20-23.
[14] 沈寶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再認識[J].探索與爭鳴,2011(2):3-8.
[15] 高繼文.時代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4):81-95.
[16] 劉燕,高繼文.從社會發展規律視野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社會科學研究,2013(4):55-60.
(編輯:何建宇)
高繼文,法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14AZD0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特征研究”(項目批準號:10BKS01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