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楊
(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00)
?
當代高校教學管理的觀念更新與策略轉換
高 楊
(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00)
教學改革與創新作為高校變革的重要內容,極大呼吁了教學體制及管理觀念的更新,同時教學改革的開展也促進了教學經驗的積累,使新教學管理方式成為學校發展的自覺行動,更好地完成當代教學管理觀念更新,實現策略轉換。
教學管理;課程改革;觀念更新
1.1 自上而下的課程變革管理模式
由于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細致且極為復雜的系統,它是理想課程到學校層面課程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并不能保證個性化本位課程改革的開展,新課程教學改革管理模式仍需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當代學校教師應當扭轉傳統被動課堂教學狀態,努力做好課程建構者、組織者。課程改革并無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調整、改進及優化,當代教師應當具備獨立思考、判斷及創造能力,并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和積極作用,更好地完成課程改革創新目標,提升教師教學影響力。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慣性管理模式是無法真正貫徹落實的,只有建立多元化主體間平等、協商、互動平臺,才能夠充分激發教師活力,達到共治理念的目的。
1.2 自主性挑戰與校本化教學管理研究
課程校本化趨勢勢必會進一步導致學校教學校本化的轉變,因此在整個教學管理理念的變革過程中,無論是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只能夠依靠教師自己進行解決,教師在此之中成為重要的反思實踐者和研究者。學校和教師開展的實踐教學研究就是為了解決教師、學校中存在的課程教學問題,推動教學改革。要充分激發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傾聽教師需求,構建學校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研究機制。
1.3 學校變革協同性對教學管理封閉性的挑戰
當前的學校結構性變革,它是“破壞性革新”而非既定的內部系統結構維持性創新,這離不開關鍵性組織功能執行方式變革。學校變革備受各方的關注,學校變革協同性仍需人們的重視,進而打破教學活動管理本身的局限,打破了傳統教學封閉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系統開放狀態,加深教學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優化教學資源優勢,強化與社會、家長之間的關系。
2.1 教學理念轉變
科層管理重點強調了系統化、程序化方法,設計嚴密的組織機構中存在許多既定程序,完成嚴密的執行規定程序任務。新教學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效率邏輯,利用自上而下的管理運行機制將各項教學任務布置下去,明確各部門工作任務和內容。科層管理主要是控制,忽略了創新,這造成了教學控制情節與管理主義意識之間的沖突,造成了與新常態氛圍之間的矛盾。由于學校變革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只有確定復雜性思考教學改革,而非將思維概念封閉起來,打破二者之間的聯系,多方面、綜合性考量到整合作用整體,從根本上實施教學管理理念的轉變,構建科層管理共同治理新思路。治理并非單向度,主要是互動方式,治理組織主要用于協商,而由成員平等協商所形成。管理體系是按照責任進行分工網絡,系統管理既可自上而下、又可自下而上,更應不斷強調靈活性、協調性與溝通性。教學治理重點是激發教師活力,突出系統間的協同作用,構建長期教學驅動關系,形成嚴格的變革凝聚力與向心力。
2.2 教學變革方式更新
傳統管理方式嚴格固守兩個信念,正確的方式必然能夠產生良好的結果,進而致使本身的方法逐漸演變成為替代品,而官僚與管理模式控制勢必能夠使人們的生產力得到提升,進一步克服缺點,從而實現變化控制本身的目的。這種教學服務宗旨很難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學校變革的熱情,很難獲得真心認同,凱爾曼可將影響者對目標者影響概括為以下三種:
首先,制度性服從,行動者行為動機的純粹性,避免懲罰、獲得切實利益。其次,內在化,整合影響者信仰和價值,支持目標者和影響者的執行行為。再次,個人認同,真心追隨影響者和目標者的觀念和做法,滿足行為者的內在尊嚴和承諾。高校管理并非控制,它是對高品質教學的激勵和服務。激勵就是信任,它需要通過制度設計、組織環境和活動方案,人際間相互傳達,并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達到既定預定目標和行為,努力推動學校教學革新,滿足學校愿景。
3.1 激勵教學個性及自主性
教學改革發展應當滿足教師發展需要,遵循個人發展規律,全面考慮教師個人發展特點,有意識的提升教師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每名教師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個人色彩。應引入多元化評價,推動自主生活,廢除統一性和通用性評價模式,綜合考慮教師各方面因素。
建立評價激勵機制,發揮評價激勵功能,重視未來發展變化。不斷積累教學管理經驗,激發個體發展需求與活力,增強組織間的溝通與橫向互動,促進組織變革發展及產能,貫徹落實各項改革發展策略。進一步提升基層負責人在管理學校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進而不斷激發基層組織在整個學校教學管理發展中的活力與彰顯其管理能力。使所有基層組織內部的個體教師都能夠積極熱情的參與到各個項目的策劃之中,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執行者,能夠與學校建立起一種發展的有機關系。
3.2 構建特色性專業運行機制
學校變革對教師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水平,才能夠使教學活動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更好地應對當前教學發展問題,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應當努力將專業學習落到實處,將共同建設的口號打響做實,將各項先進改進措施落到實際行動當中,推動專業特色學習,建立長期有效的可持續性操作運行機制。
第一,開展豐富有意義的學校層面設計系列主題活動,充分發揮現代教學管理作用。例如,某市學校開展的教學活動,不斷提升社會對教師的專業情感與職業認同。第二,全面提升極富特色的教學活動作用,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意識。第三,以專業的組織為軸心,進一步形成一個相對專業的學習共同體,比如:教研組、備課組、名師工作室,等等。第四,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構建一個非主流文化的俱樂部,以此俱樂部的形式進行非主流文化活動。這種組織表面上與教師的專業學習無關,但卻增強了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和專業認同。以某地某學校采取的教學活動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例,它全面體現了教學活動品質和文化根本內容,是開展教學活動、豐富教師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方式,構建具有現實意義和作用的精神家園。
3.3 打造教學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構建現代化教學形態
單純依靠某種單一力量推動教學改革是不現實的,也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采用綜合治理理念,教學更加強調多元化協商與互動,打破傳統思維模式,使其成為教學管理利益主體,其中主要包括部門領導者、教師、校長、家長、學生和社會等。內部教學機制圈喚醒了教師主體參與意識,發揮教師的積極領導能力。全面提升教師責任心與歸屬感,使其產生教師教學積極性,為教師個人成長搭建極為扎實的實踐教學平臺,完善教學人員機制建設。應當做好教學管理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當代學校教學管理優勢,實現教學管理策略轉換及觀念更新。
教學改革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全面履行社會公平正義職能,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注重改革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合理構建當代學校組織機制,推動教學改革機制,充分發揮教師專業作用和價值。
[1] 蔡敏智.新時期學校教學管理的認識與思考[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2013.
[2] 方華.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 中國高教研究,2010,(10):174-179.
The conceptual renewal and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GAO Ya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0, China)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university reform,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has greatly appealed to conceptual renewal of teach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reform has promoted accumulation of teaching experience, which has made new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become conscious action of college development, so as to fulfill the conceptual renewal updates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achiev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Curriculum reform; Renewal of ideas
2016-08-19
高楊(1983-),碩士,助理研究員。
G647
B
1674-8646(2016)20-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