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樂泉(湖北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基于文化多樣性視角的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
□鄧樂泉(湖北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伴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中國民間原生態的民俗體育文化面臨著尷尬的傳承與保護困境,筆者出于保護這民間原生態的民俗體育文化,站在文化多樣性視角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及特征進行了解析,探究了當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進而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地優化策略,以期推動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讓子孫后代能夠受益這一原生態的民俗體育文化。
民俗體育文化 民俗 民俗體育 原生態
文化多樣性是以文化的差異性為生存條件,以差異性為基礎的多樣性才是有機的主體。民俗體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根基,是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體育不僅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傳統中產生、發展及運行的。民俗體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近代以來,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在歷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時而命懸一線,時而闊步向前。
我國民俗體育文化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時代性與民族活力。民俗體育源于民眾、又被一定民眾所傳承;它依附于一定的民俗文化母體而存在,并且是這個民俗文化母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入民眾日常生活中,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而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
我們不能把民俗體育看成一個純粹的體育項目使其從該文化母體中剝離出來,民俗體育文化內涵在于其所反映的民俗本質屬性的總和。以鐘敬文先生和烏丙安先生為代表的許多國內學者都認為民俗的本體屬性在于其“集體性、類型性、繼承性和擴布性(傳統性)”。而民俗體育集中體現了其本質屬性。
2.1、民族民風性
民俗體育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不同于現代體育運動形式。民俗傳統體育的發展受到民族文化、民族風格的影響,在其運動規則和形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2、群眾參與性
我國民俗體育文化有著廣厚的群眾基因,其運動方式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健身效果顯著,并且還是“土生土長”的運動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廣泛參與,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2.3、全民健身性
民俗體育的參與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適宜人群面廣,人們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并在民俗體育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同時也促進了體能與體質的增強。因此,民俗體育已經成為廣大群眾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實施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
2.4、娛樂趣味性
民俗體育文化中許多項目具有娛樂和趣味的效果,如武術、舞獅等體育項目,均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閑暇時間里能夠更多地參與各具特色的趣味民俗傳統體育運動并從中獲取愉悅,已成為廣大群眾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健康、幸福與和諧。
3.1、民俗體育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被擠壓
全球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西方體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中國西方體育文化由于其新穎性、競技性、欣賞性和規范性等優勢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目前西方體育活動滲透到我國不同區域和不同層次。這使本來脆弱的民間民俗體育受到了前所唯有的沖擊。從社會體育文化氛圍來看規在國內的電視、媒體、報紙每天都運用大量時間和篇幅來報道和宣傳西方體育賽事很少宣傳民間民俗體育賽事。從學校體育教育來看我國大中小學都開設體育課開設的課程多是西方體育項目加籃球、足球、網球、健美操、排舞等。從青少年的體育興趣來看規在的年輕人不愿意接受傳統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而是喜歡西方現代體育項目。因此,民間民俗體育生存和發展空間被擠壓。
3.2、不合理的資源配置給民間民俗體育文化帶來的危機
由于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城市,對農村的投入嚴重不足,而對民間民俗體育的投入則更少。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的考核目標,把主要資金投入到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上,他們認為民間民俗體育是高投入而低產出項目,因此,長期以來沒有給予關注。同時,由于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民間民俗體育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民眾對民間民俗體育的熱情也越來越低,民間民俗體育脫落了群眾基礎,社會資金投入減少是必然趨勢。
3.3、需大力開發民俗體育項目
國民俗體育種類豐富、項目繁多,不亞于西方國家,大致可分為技擊類,像武術、射箭等;娛樂節慶類,像舞龍舞獅、龍舟等;養生類,像導引術、氣功、五禽戲等。民俗體育的研究整理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需進一步深入和加強,雖然我國有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但大部分是以教育、研究武術為主,只有在廣西、湖南、云南等地有幾所少數民族院校開展了一些本地的民俗體育項目。總體來說,投入的人力、物力還遠遠不夠。由于很多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并受氣候、環境等客觀條件影響,開展起來有一定困難。對此,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每個地區找到適合本地區開展的項目,集中力量,打造本地的民俗傳統體育品牌。
3.4、錯誤的“一勞永逸”觀念
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人們開始關注文化資源的保護,對于大部分文化繼承者與從事者來說,以為將自己的文化資源申遺成功就“一勞永逸”了。民俗體育不應該是閣間里的“活化石”,文化的保護不能以申遺為萬事大吉。
保護應該是多維度多面的,從民俗體育項目、民俗體育傳承人、政策法律三維立體的進行完善性保護與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民俗體育來說,非遺只是保護的一種基本形式,其長遠的發展需要結合時代的地域文化、法律法規的扶持、完善的監督體系,與時俱進地發揚民俗體育文化,做到傳承與開發相和諧。不正視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形式,只會造成文化不可逆的損失。
3.5、民俗體育的環境危機
我國地大物博,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自然的地理環境為淳樸的民俗文化設立了天然的保護傘。但隨著公路、高鐵、機場的建設,原來相隔勝遠的地域文化開始出現交融,現代化的沖擊也使得民俗體育的環境發生變化,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開始沖突。民俗體育源于鄉村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騎馬、爬山打獵、犁田、拜神等原始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往靠田而生的生活已經不在,民俗文化的土壤開始消失。
4.1、對原生態民俗體育加以改造利用,以豐富農村體育資源
雖然社會的進步使村民的生產勞動效率提高,農民擁有了更多的余暇時間,但是村落的健身娛樂資源卻嚴重的匱乏,農民的余暇休閑生活單調。村落健身娛樂設施和現代體育資源發展滯后于村民的生活節奏的發展,難以達到和滿足農民渴求的健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而村落本身也缺乏自覺產生有益的、適合農民的娛樂活動。因此更多的農民選擇在余暇時間在家圍繞著電視,或者打麻將、撲克等,年青人則是沉迷于網吧、游戲廳等。因此,原生態民俗體育就成為豐富村落體育資源最為直接的方法和手段。在保持民俗體育項目的完整性和原生態性的基礎上,把其固有的文化內涵融入貫穿其中,對原生態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改編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將豐富村落體育資源,變成村民健身娛樂休閑的方式,提高農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4.2、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要加大對民間民俗體育的資金投入
政府要站在歷史的角度考慮問題,擔負起歷史的使命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我國多于一半人口是農民,他們多居住在農村,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和完成只有把重點放在農村和農民身上,才可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否則都是空談。因此,各級政府要把民間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到全民健身工程體系中,不僅從政策上進行扶持,而且從資金上加強民間民俗體育的投入。
4.3、加強申遺后的審核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文化的保護,往往給予更多的是記錄性保護。大多數文化遺產申遺后就停滯不前,其原因更多的是依賴心理,指望國家給予更多的保護是不夠的。文化的保護是需要文化主體的人去保護,而不是一個名錄。非遺審核的相關部門在審核通過后還應加強對于民俗體育項目的后續跟蹤調查與監督,促進民俗體育文化健康發展。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文化意識與責任,效仿《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以唯美的風景與文化為著手點開創地方民俗文化節目,推廣民俗體育文化,提升國民的民俗體育情節。
4.4、根據地域環境針對性發展
民俗體育文化正在經歷現代化到后現代化的過程,是其發展必經階段,在城鎮化進程中,古樸的民俗體育土壤正在減少,發展需要現代化也需要后現代化,我們既要發展原生態的民俗體育,也要發展順應時代的民俗體育。文化需要多元發展,差異性正是文化多樣性的展現,發展不同地域獨特性的民俗體育文化其實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文化的傳承需要從多方面著手,政府是重要的扶持與行業監督機構。效仿中國屈原杯龍舟節、濰坊國際風箏節的發展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發展民俗體育文化,讓民俗體育能在當今盛行的競技體育與現代體育中擁有其一席之地,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發展地域文化特色,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許多民俗體育活動已退化消亡,雖然近些年,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下,許多沉寂已久的民俗體育開始復蘇,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以目的理性化為實質的現代化社會中,民俗體育的生存危機是值得擔憂的。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回歸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要擺脫消極的保護狀態,開拓積極、創新與發展的局面,任重而道遠。民俗體育飽含著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是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為此,要保護和開發民俗體育的文化價值,使其能夠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園中爭奇斗艷、芳香四海。
[1]羅湘林.村落體育研究——以一個自然村落為個案[D].博士論文,2005,5.
[2]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楊領航.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保護的思考——基于民間廟會視角[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9).
[4]劉旻航.民俗體育文化價值演進規律研究[J].體育科學,2012,3 (6).
[5]陳青.跨文化融合的城市體育文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8,(5).
[6]孫鵬.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產業化理性審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
[7]王若光,啜靜,劉旻航.我國民俗體育現代化演進問題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