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虎(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淺析武俠電影和傳統武術的關系
□盧虎(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武俠電影不僅紅火了當代影壇,也影響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武俠電影把傳統武術推向了世界,集中反映了傳統武術的內涵,展示了武術的教育功能,多種形式的表演使傳統武術更具有觀賞性;但與此同時,豐富多彩的傳統武術內容是影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對豐富武俠電影的內容,展示武俠電影的魅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武俠電影 傳統武術 關系
隨著《葉問3》、《一代宗師》、《太極1》、《太極2》等精品電影之作的問世,使傳統武術在全國掀起空前的熱潮。這對武術運動的宣傳與普及,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武術影視片發行量的增加,武術影視業也不斷發展、壯大。豐富多彩的傳統武術內容是影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武俠電影對傳統武術的傳播、發展和普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1、傳統武術的歷史背景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商周時期,出現了“武舞”,用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進入春秋戰國以后,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并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于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1.2、傳統武術在近代的發展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并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
2.1、傳統武術的文化性、觀賞性滿足了電影發展的需求
武術的發展從奴隸制就開始了,可謂歷史悠久。它不但是一種搏擊術,而且還是一種哲學文化形態。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學、易經、五行學說。這些思想創造改變了武術,隨著武術的每招每式通過電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展現了武術本質的同時,也展現了神秘悠久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武術沿著這種傳統的高度重視人與人之間和諧及其與社會統一的道路,提倡修身養性,謙虛禮讓,剛直不阿,除強扶弱。這些獨特的思想,使武術的發展和研究充滿無數的可能性,作為媒介的電影加強了其表現空間。
武術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藝術。它把我們古人的古典美學融入現代技藝的表現形式中,給武俠電影帶來特有的意境和節奏。武術源于民間,它的歷史也和各種各樣的演義和傳說相關聯,使其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感。這種魅力以電影表現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對藝術的詮釋。武術中的一招一式,這都是參考、綜合各種動物的動作、意識以及自然生態學所形成,不僅實用而且還增加了武術的觀賞性。電影則是將不同的武術打斗風格,很自然的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從而使影片更具觀賞性。
2.2、武俠電影促進了傳統武術的對外傳播
(1)武俠電影將中國武術更快的推向世界。
伍紹祖曾經說過“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從20世紀早期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改革開放后風靡全國的《少林寺》,再到這幾年的《葉問》、《一代宗師》等,武俠電影所產生的影響,出乎人們的意料。可以說,在武術被搬上銀幕的短短幾十年間,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已經超過自從武術產生到被搬上銀幕前幾千年的總和。從當年藝驚世界的李小龍到當代走紅好萊塢的成龍、李連杰,讓全世界對中國功夫刮目相看。電影使武術伸長了胳膊長了腿腳,豐滿了羽毛,傳播至更遙遠廣闊的空間。無數的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通過電影認識了中國武術并深深愛上了中國功夫。
(2)武俠電影為傳統武術找到新的出路。
武俠影視的大力宣傳使武術從民間沒落邊緣,一步跨上了世界的大舞臺。在武術得到更多光環,更多關注的同時,也為武術從業者找到了一個新的行業——武術演員。并且鍛煉出一批武術新星,電影的渲染使很多老武術家也感嘆:“原來武術還可以這樣玩。”在武術明星把武術帶上銀幕的同時也把自己帶入輝煌。大家耳熟能詳的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吳京、趙文卓、釋小龍等有武術基礎的從業人員加入到武術演藝圈中來。另外,眾多的武術影視學校也應運而生,使武術表演成為專項職業。為我國武術開辟了新的發展天地。
(3)武俠影視集中反映了傳統武術內涵。
武術作為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是華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在人與自然長期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武俠影視作品所表現的一招一式,不但讓你得到了視覺上的享受,而且知道其技擊用途、健身作用還能學到很多相關的哲學、力學、倫理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醫學特別是針灸經絡學等廣泛的知識。
2.3、武俠電影對傳統武術的負面影響
(1)影視特技使傳統武術飛上了天。
隨著越來越多粗制濫造的所謂“武術大片”的出現。特別是那一批根本沒有練過武術,甚至沒有見過真正武術的人變成武打明星,動作導演。武術影視界也變的一片狼藉,現在的武術影片中會飛的已經不再是高手。更厲害的高手都能呼風喚雨了,很多人的功夫已經超過了《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水平。真不知道再這樣亂折騰下去,武林高手會不會拿著太陽當打火機。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武術從地下跑到天上,從民間走上神壇。但他們卻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多誤解,認為傳統武術應當如此,最起碼也應當和這差不多。電影在讓世界了解中國功夫的同時,也加深了世人對中國功夫的誤解,甚至是極大地歪曲了中國功夫,這種歪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傳統武術的發展。
(2)武俠電影過多的依賴高科技。
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新的永遠都是好的。高科技在武俠影視的應用,使武俠影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高技術可以讓俠客們腳踏竹林、騰云千里、行走湖面、飛躍沙漠,塑造一個完美的俠客形象。由于影視中的武功大多經過鏡頭的處理,加上電腦特技效果而成的,這種特技效果的應用確實吸引了不少觀眾;但是,過度的夸張手法使傳統武術更加神秘,這種神秘感超過了人們所想象的境地,進而在人們思想上產生了懷疑,錯誤地認識傳統武術真正的價值內涵,認為在空中飛來飛去,內功勝過數噸炸藥爆炸的能量的技法才是真正的傳統武術。傳統武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影視特技的制作,使武術更加神秘化,與現實傳統武術的差距更大。傳統武術屬于體育,而武俠影視是一種藝術,正是因為現實與藝術之間的不可調和,武俠影視對傳統武術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作用,給傳統武術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4.1、武俠電影應該以真實打斗為主,同時合理運用現代科技
實打實的功夫是突出人面臨生死攸關的瞬間最真實的一個身體反應,也是最真實的表現,如《葉問》、《太極》、《醉拳》等系列影片。真實并不是落后,而過多的運用夸張的動作,反而拉遠人跟傳統武術的距離。電影中的人是實實在在的人,必須呈現真實的傳統武術動作。在較少依賴特技狀態下,如何設計吸引人而又不超過演員本身所能負荷的傳統武術動作,是現今對武術電影的一個挑戰。電影是一門藝術,現實中的傳統武術和電影武打動作畢竟有所不同。為了美而武打,是極度夸張和虛華;為了打斗而武術,會失去美的平衡。為了利用藝術效果渲染驚險刺激的場面,利用一點特技并不是不可取。那么,特技場面應和真打實斗場面在同一部影片中區分開來,至少在地面打斗中一定要讓觀眾看清武術動作的招勢變化,采用一招一式樸實不夸張的武打設計,而且在單人演練或雙人對打中最好在旁批注這為何種拳種或器械。而在必要騰空動作或結尾高潮時突出藝術意境和渲染氣氛時可以用特技處理。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交相輝映。武打真實性與藝術效果于一身,集表演和觀賞為一體,是對武術推廣一個有利的方面。
4.2、培養專業武打演員
中國功夫是流行于中國各種技擊格斗術的總稱。現在武術影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類以傳統武術的基本技法和特點為主的格斗場面,把劍當棍、當刀用,亂掃亂砍一陣。這是因為根本就沒有這方面專業訓練過的演員,所以現代武術電影中的許多真功夫已看不到了,而且條件也不允許,電影制作找不到那么多又有演技能力又有武術運動能力的運動員來演功夫片,這為武術演員的應用設了極大障礙。針對以上的情況,可以考慮從各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設置專門培養武打演員的專業。這要和武術專業運動員區分開。從選材上除了注重其武術功底,還要注重外型和五官。在培養過程中,多強調對武術美學中矛盾變化、節奏、力量的展示。開設一些如武術美學、攝影、化裝專業課程。著重訓練如何選擇武術動作對鏡頭的最佳角度。技術方面要學會多種拳術和器械,以及搏擊擒拿。例如電影《拳霸》系列中的男主角托尼·賈,他自4歲起就開始練習泰拳,1984年,他看到由彭拿·里蒂卡自導自演的《Born To Fight》,下定決心要拜他為師。于是,他每日放學后都會前往片場偷看人家怎樣拍電影。高中畢業后,托尼升讀大學并主修體育科,期間學習不少武術。每逢周末,他也會前往彭拿?里蒂卡的片場。托尼的誠意打動了彭拿·里蒂卡,終肯收他為徒,傳授功夫給他,并安排他擔任影片中的替身,由此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他的成功對于我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相信以我們中國武術的根基,我們會做得更好。
[1]李牧,譚廣鑫.香港武俠電影的歷史變遷及對武術傳播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6(01).
[2]邱海洪,王俊云.中國武俠電影核心要素的研究[J].體育科技, 2014(01).
[3]呂晶紅,李立杰.論中國武俠電影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融攝[J].體育世界,2013(08).
[4]何寶慶,建文.武俠電影中武術文化的空間生產[J].搏擊(武術科學),2015(02).
[5]劉冬.武俠電影對中國武術傳播的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