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珍珍(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 江蘇 蘇州 215300)
淺談心理調節對青少年體育活力影響研究
□仇珍珍(昆山開發區青陽港學校 江蘇 蘇州 2153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針對青少年們在各種體育比賽或體育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場地問題、器材問題、人為干擾現象與其他的意外現象等一些不利情況對青少年現場成績發揮的消極影響展開研究。研究認為,在日常訓練中以實戰模式去培訓運動員隨機應變、自我保護、壓力轉化、潛能發揮與臨機創新的能力,對穩定情緒、調節戰略、優化技術、再次拼搏具有積極地作用。
比賽 青少年 體育活力 干擾因素 危機轉化
賽前和賽中心理緊張是外界環境氛圍、項目競爭壓力、青少年們在個人榮譽追求的綜合性心理反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內容引導,對他們轉化壓力為動力具有積極地作用。在日常訓練中科學地滲透各種可能出現的干擾因素,以全面地提高他們應對困難、轉化危機的能力,讓他們能以更加自如、平靜的心態去激發潛力,是加強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
賽中意外狀況的出現及其產生的消極影響,需要青少年們能以更強的心理素質和調節能力,去實現從不利壓力到拼搏的轉化。
1.1、實訓調節
學校與體育教練員與相關的研究員等,結合項目自身的實際,根據已經發生過的意外狀況以及對可能會發生狀況的預測,把其以可控性的方式融入到日常實訓中,實現對青少年體能、技術與心理調節能力的綜合性訓練以推動他們全面成長。為強化實效性,可以采取兩個訓練步驟:初級步驟:意外現象融入的告知性訓練。即教練把實現設置的各種訓練障礙因素告知運動員,讓他們在初步預知的情況下,去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并積極地思考實訓中的應對措施,以培養他們對意外的全面性認知,如類型、特點、解決辦法等。高級步驟:意外現象融入的非告知性訓練。這是在初級階段基礎上的提高性訓練,通過這種實戰性的意外因素滲透,去培養他們意外發現能力、預判能力、分析能力與緊急應對能力,讓他們能從保持正常比賽的技術、技能和體能水平出發,去培養自己個性化的心理調節方法。
1.2、游戲調節
創編專門的與運動項目相關的心理游戲,是培養青少年心理調節能力和技巧的高效方法之一。為了確保游戲對運動項目的實際支持作用,以兩種游戲為主:體能游戲。體能在各種比賽中的基礎決定作用,開發和運用體能游戲的方式,去訓練青少年的心理調節能力是切實可行且雙贏的做法之一。尤其在互相配合的障礙性體能游戲中,最能激發青少年創新和戰勝困難的潛力,如闖關游戲、截球游戲等。戰術或技術游戲。以具體項目的實戰訓練為基本載體,讓對抗訓練的團隊或運動員之間開展技術性的干擾和戰術性的破壞活動,以達成技術與戰術的磨練,尤其在各種團隊性的比賽中具有直接地支持作用,如足球、籃球、網球、雙打乒乓球與其他的項目等。
1.3、娛樂調節
由于在實際的體育比賽中,青少年是沒有辦法開展娛樂活動,但在賽前開展適當的娛樂活動,為青少年創設較為理想的心理狀態,是他們在比賽中有效調節心理活動的基礎。鑒于賽前的環境與其他實際,娛樂調節方式有兩種:個人文藝特長展示性調節。比較容易操作的是戴著耳機唱歌、低聲唱歌與個人準備性的舞蹈等,以各種簡單易行的活動為主,只要能讓他們放松身心,即可對他們賽中的各種現象產生積極地應對影響。幽默笑話或視頻欣賞性調節。因為各種職能移動設施的普遍性裝備,青少年可以在賽前觀看各種有利于自己釋放壓力的視頻等,如各種娛樂節目、搞笑電影等,使他們能在緊張的競爭氛圍中減輕壓力。相對前兩者而言,這屬于事前準備性的工作,以培養良好的心態和精神狀態為主。
賽中心理調節是引導青少年克服各種困難的同時,去激發他們更大的潛力,在發揮出正常體能、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去追求更理想成績的方式。
2.1、斗志激發
在體育比賽或是體育活動中各種意外的發生,最首先挫傷的是青少年的意志。如何在不利狀態下再次激發斗志,是驅動青少年堅持比賽與轉化危機的關鍵工作。體現在兩個方面:戰勝困難的斗志。無論是何種意外的發生,都是以直接地現實困難來表現,如場地雜物、設施突然破損與發令時間或信號的失誤等,這些都需要青少年在現有的規則內隨機應變,把已經形成的困難運用自己的體能和技術等去戰勝,例如短跑青少年起跑助力設施的毀壞等,就需要他們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消除對自己的制約性影響。戰勝落后的斗志。任何意外的發生都會導致青少年成績的瞬間下降,在這種關鍵時刻只有依靠青少年自己的重新振奮,才能真正地把劣勢轉化為降低比賽成績甚至取勝的心理動力。
2.2、體能激發
體能作為一種物質性的生理反應,在特定的心理作用下是能以超常的狀態發揮出來,為青少年賽場中發揮出最佳水平打下基礎。根據運動員生理學,體能激發表現在兩個方面:體能喚醒性激發。雖然青少年在賽前、賽中都盡可能地做好最好的準備工作,但也會因自己身體的原因與臨機突發的干擾,導致他們的體能在特定情況下的休眠等情況,快速的心理調節能讓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去適應特定的心理環境和競技環境去喚醒全部體能。體能整體優化性激發。這是一種1+1>2的激發效果。由于不同的體育項目其所運用的重點肢體部位不同,通過心理調節的方式激發其他肢體部位的輔助功能,是有效提高身體機能的重要方式。例如在體操鍛煉中通過心理調節激發了腿部的體能,使青少年能以更自如地配合達成對更全面體能的補充和完善等。
2.3、潛能激發
在青少年基本的體能素質、技術水平處在相同水平的情況下,能否在賽中根據賽事進度實際,激發自己的潛能是他們能否戰勝自己、打破個人記錄的重要內因。比賽的實踐中,運動員把自己的理想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需要激發兩種潛能:身體潛能。身體作為青少年賴以參加比賽并取得理想成績的物質基礎,激發其力量、速度、柔韌性與爆發力等方面的潛能,對運動員賽中的成績具有直接的影響,尤其在比賽進入關鍵的時刻,瞬間爆發的力量能決定成績排名。心理調節能以優化精神狀態、心肺功能的重要方式,把全身的力量都整合起來幫助他們實現最高能搏擊,如在短跑比賽中最后沖刺的潛能體現。精神潛能。主要是指青少年根據個人發揮情況,運用自己的各種知識對技術、技能做出的創新性發揮,以動作造型美感、技能流暢程度、系列動作完成的順利程度、動作的難度與安全系數提高、器材運用的技能創新等為基本的載體,為切實提高他們賽中的綜合成績奠定基礎。
比賽過程是身體物質運動過程和心理動態變化過程的統一,心理不同方向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比賽成績,培養青少年賽中心理的自覺調節能力與方法,具有正向的比賽推動和成績提高意義。
3.1、激發賽場激情
賽場激情作為源發于運動的積極情緒,是從身體機能變化到心理和精神的良好外在表現。表現在兩個方面:激發青少年拼搏激情。這是最直接的激發作用,在青少年心理調節適當開展的基礎上,他們會得到來自于身體和精神的良性循環的雙向刺激,以更加飽滿的斗志和激情發揮體育才華,如他們運動時的吶喊等,能在瞬間激發出他們潛在的體能等。對于青少年而言,既是對自己的激發,也是相互性的激發,形成一種感染和帶動性的氛圍。激發現場觀眾激情。這種激情會產生更大洋溢性的氣場,從現場到各種媒體前,從某個具體的賽場到整個社會,培育出體育與具體項目發展的文化氛圍。
3.2、穩定競賽情緒
比賽自身的動態性是導致青少年心理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 既定規則范圍內,青少年只有靠自己的臨機應變,通過穩定情緒來穩定發揮自己的體育水平。其作用表現在兩個不同的側面:穩定青少年情緒。掌握和運用靈活的心理調節技術,無論是個人運動技能的發揮,還是對其他不利因素干擾的排除,對青少年保持穩定的個人情緒具有保障性作用。這種良好心理狀態的實現,會形成青少年之間的相互激勵性影響,形成個人技術、技能與心理變化之間的互補。穩定青少年比賽的技術思路。穩定的賽中情緒是確保青少年正常發揮的基礎心理,讓他們按照比賽的規則和相關項目自身的規律,穩定、有序與全面地發揮出來。一方面,保障他們理性地認知環境、對手與個人情況,以強大的心理素質避免忙亂導致技術失誤等;另一方面,以穩定的情緒提升他們的專注度,以比賽技術的順利發揮創造純潔的心理環境。實踐中,由于青少年自身的水平不一,他們情緒穩定的表現也有著較大的區別,既有高水平的亢奮進取,也有低水平的穩步堅持,如在馬拉松等長跑運動中成績靠后者的穩定堅持等。
3.3、培育拼搏精神
青少年心理狀況與其他的各種相關因素相比,是他們能依靠個人主動性、創造性來控制的。根據比賽對青少年主觀精神的高要求,賽中機智地心理調節從兩個角度培育了拼搏精神:培育比拼精神。每個青少年都會從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抓住每個時機開展心理調節活動,因此,比賽的過程也就是心理調節質量的比拼過程,既外化為某種精神狀態,也會以理性競爭的運動動態,把體能比拼、技術比拼與心理素質的比拼,轉化為能直觀體現的競技成績,如乒乓球比賽中從劣勢向優勢的轉化等。培育不服輸精神。在個人成熟的心理調節技巧的支持下,培育不放棄、不氣餒的不服輸精神,是保持希望、創造機會的基礎動力。通過賽中連續性的心理調節,能讓他們不斷體驗心理優化所帶來積極結果,激發他們保持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做出更自強的拼搏。在體育心理學中,拼搏精神是基礎性的重要品質,既是心理調節的過程,也是他們積極努力的成果。
綜上所述,在比賽前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調節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只有熟練地掌握好對青少年心理調節的規律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調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心理調節也有青少年們的自身的客觀需要,以及主觀受到干擾后被動需求。因此,在調節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二方面:一是,根據每一位青少年不同個性、不同愛好、不同心理素質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二是,具體環境具體對待,包括自然環境、硬件環境與其他人文環境等,不同的側重影響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
[1]邱贊,孫強.四川省城鎮幼兒園體育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0(04).
[2]王麗靜,楊波.淺談高水平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培養的心理素質[J].山西體育科技,2009(02).
[3]王啟祥.攀巖運動對香港問題青少年的運動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4]崔浩瀾,張連成.運動員心理疲勞與訓練比賽滿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09).
[5]張連成,張力為,劉嘉蕙,劉浩.運動員心理疲勞與運動動機之間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1).
[6]張力為,畢曉婷.中國藝術體操隊北京奧運會備戰、參賽的心理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01).
[7]張力為.運動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演進[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5(12).
[8]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