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俊卿(湖北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影響、現狀與發展策略: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俗體育研究
□齊俊卿(湖北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當前中國正進行這城鎮化,對民俗體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民俗體育在城鎮化中的出現了發展困境,為了讓民俗體育更好的發展,筆者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發展策略,以期推動民俗體育更好的在新型城鎮化中的發展。
民俗體育 新型城鎮化 發展 體育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和歷史性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新型城鎮化體育文化的發展是我國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新型城鎮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要求。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為2010年后,我國城鎮化水平將接近45%,2020年前后,城鎮化水平達到50%,2050年后,城鎮化水平為70%,基本完成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就是農村的城鎮化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村落、人際關系、生活方式等,由此引發了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在新型城鎮化快速進程中,對各領域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要求。此時充分發揮民俗體育在新型城鎮化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對新型城鎮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改善以及新型城鎮化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1、城鎮化的含義
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強在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指出,“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城鎮化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的熱門話題。城鎮化實際上脫胎于城市化的概 念,是我國學者針對國情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城鎮化”概念,后來對于城鎮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如今對城鎮化的定義至少有20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的過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由此帶來職業的轉變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二是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小城市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現代化、集約化水平的提升。
1.2、民俗體育的含義
民俗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對民俗體育的定義還有爭議,《體育科學詞典》將民俗體育界定為“在民間民俗文化以及民間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形式,是順應和滿足人們多種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張魯雅認為民俗體育是“民俗活動中的體育;涂傳飛認為民俗體育是由一定民眾所創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節日、禮儀等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傳統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經達成了共識:一是產生于民間,扎根于民俗土壤之中;二是它是一種文化形態。
1.3、民俗體育的特點
中國民俗體育往往具備以下特點:(1)很多民俗體育項目帶有傳統宗教色彩.民俗體育植根于民俗的土壤下,而依附于民俗的體育活動一開始都是娛神、娛人為目的;(2)以追求一定的社會聲望為歸旨.很多民間民俗團體,出去表演體現的是這個團體的凝聚力和實力;(3)民俗體育和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民俗體育的價值取向與當時的社會價值取向相契合,就會得到空前的發展,反之則難以生存;(4)具備相當的時空跨度,具備一定的傳統性;(5)民俗體育參與者必須遵守內部的規范要求,參與者必須維護和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規矩;(6)民俗體育的參與者主要源于某種信仰和自身激情。
2.1、活動地點和方式改變的影響
城鎮化打破了原有的村落散居形式,農民的居住地開始集中,居住環境的相對集中導致了民俗體育活動地點的變化。以前民俗體育常常選擇在村落空曠的村口或者打谷場等,現在往往集中于住宅小區的街邊花園、小區廣場等地域。民俗體育活動方式也有所改變。以前較為傳統的活動方式,比如蕩秋千、踩高蹺等由于受到場地限制,往往被木蘭扇、太極拳等取代。
2.2、城鎮居民示范效應的影響
農村人口轉變成城鎮人口后,原有城鎮居民的生活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些轉入人口,農村人口對城鎮人口生活習俗逐漸認同,一定程度上會感覺民俗體育跟不上時代要求.民俗體育畢竟根植于民間風俗。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一部分民俗經過一段時間可能被居民所接受而逐漸成為城鎮中的新民俗;一部分民俗由于無法改良,或者不適合場地、生活方式等現實要求而逐漸消亡。一些不適合城鎮居民的民俗項目,難以完全保留其傳統全貌,如果政府和社會團體不刻意加以保護,難有生存和發展空間。
2.3、傳統節慶減少的影響
民俗體育曾經賴以發展的平臺是傳統節慶活動,而城鎮化帶來傳統節慶活動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俗體育的發展。民俗體育具有依托民俗活動和民俗生活而存在的特點,隨著城鎮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民俗體育活動時間上的傳承性將會受到抑制。因此,傳統節慶的減少將會影響到民俗體育的生存。
2.4、參與主體的改變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民俗體育活動參與者的構成逐漸多元化,從以前專屬某個特定群體轉變為更加開放。如前面提及的宋江陣表演,過去主要是角頭子弟陣頭表演,現在外姓人也可以參與,職業構成中除了農民,還包括了商人、學生甚至公職人員。而盾牌舞過去僅僅是南塘村吳姓男子參與,現在參與者擴展到永新縣各個階層。過去民間舞龍舞獅活動,現在已經在高校中開展。參與主體的改變,特別是受過較多文化教育的年輕人的參與,使民俗體育更加有活力。當然由于年輕人對這些民俗體育傳統的理解與長輩不同,也帶來民俗體育原始色彩的降低。民俗體育參與者構成的多元化也帶來傳承中的不變,更帶來訓練和表演中的配合問題。
3.1、民俗體育的生存環境改變
民俗體育是特定社會和民族的產物,特定環境是民俗體育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因此,當原有環境喪失或改變以后,民俗體育文化也必然難以生存或保持原樣。民俗體育的突出特征就是其傳統性和地域性,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使得其原有地域特征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制約了原有受地域影響的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民俗體育賴以生存的區域環境。
3.2、民俗體育傳承方式的落后、單一和斷層
民俗體育的傳承主要是“無意識傳承”,即是一種自然生滅的發展過程,而非有計劃、有目的的規范繼承。它主要是在節日慶典、宗教祭祀或其他時間中通過言傳身教等將民俗體育的活動形式傳給年輕的一代,有點類似師傅帶徒弟的性質,缺乏組織性和系統性。這種方式已經與適應城鎮化發展不相適應了。城鎮化使大量的農村人口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流入到發達城市,促使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及人員結構發生變化,這樣就破壞了先前鄉村民俗體育的傳承模式,使民俗體育的傳承的環節出現斷層。如贛南地區過年時流行的舞龍舞獅,過去就是通過言傳身教的途徑一代傳給一代的。到了 20世紀 90年代初,由于大量的青壯勞力都南下廣東淘金去了,舞龍舞獅的傳承受到限制和沖擊,慢慢就消失了。
3.3、外來體育的無情沖擊
新型城鎮化加速了城鄉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俗體育文化也受到了來自現代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現代西方體育以其成熟的理論、組織形式、制度、完善的比賽規則以及練習方式,建立起了以公平競爭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因而更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漸為廣大民眾所接受,進而使得民俗體育倍受冷落。
3.4、民俗體育的發展戰略困境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今年城鎮化的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中國對體育的投入也是水漲船高,但是國家始終沒有改變重競技體育而輕大眾體育,重西方體育而輕民俗體育的現實。比如,中國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最為突出的情況是大部分公共體育資源投向競技體育領域。統計表明,在全部體育事業費中,訓練競賽經費至少占 64.9%,群眾體育經費占全部經費的l0%-l5%,或者更低。
4.1、國家的法律、政策、制度支持
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通過法律程序來保證實現的行為規范。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最容易受傷害的就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加強對民俗體育的保護的立法和出臺民俗體育保護的相關政策,對民俗體育形成實質性保護。讓民俗體育文化能夠在新的環境里有繼續生存的可能,實現城市更新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目標,使民俗體育的開展有更好的文化底蘊和法律保障。
4.2、民俗體育發展應與時俱進,注重保留其舊的形式,而替換新的時代內容
民俗文化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民俗體育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同樣遵守這一規律。隨著城鎮化的進行,傳統的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如人口的流動、行政組織結構、生產生活發式、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也相應地要適應新的社會形態,這就必然導致民俗體育因原來依附的基礎的消失而出現危機。因此,民俗體育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與新的社會形態相適應。民俗體育不應該保持原封不動的形式,而應當結合城鎮化帶來的變化進行調整,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重新構建民俗體育發展的新模式,從而使民俗體育發揮其最大、最優的功能,在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4.3、加大對民俗體育傳承人的扶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所謂傳承人是指有獨特技藝或通曉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內涵、形式、組織規模或大量保存民間原始文獻和其他實物資料的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們應建立起民俗體育傳承人的激勵機制,對民俗體育傳承人給予適當的經濟支持、社會地位和一定的榮譽稱號,保證民俗體育后繼有人,讓民俗體育傳承人能夠更加積極地從事民俗體育旅游相關活動,促進民俗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要傳承好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就必須挖掘民俗體育項目,發揮民俗體育的功能,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同時注意保持民俗體育文化的原始風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新市鎮新社區文化建設,拓寬群眾健身路徑,同時讓民俗體育文化得到活的傳承。政府應該加大在新市鎮和新社區民俗體育發展方面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學校體育教育和社區文化站點的帶動作用,使群眾充分認識體育健身的意義和價值,讓民俗體育能吸引更多的人群來參與,促進民俗體育的傳承,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民俗體育文化應有的作用。
[1]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2]程超民.社會變遷視域下我國農村民俗體育的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2.
[3]唐金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俗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9(3).
[4]時傳霞.城鎮化加速期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的探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