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紅, 徐耀鳳, 唐艷琳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 1. 老年干部科; 2. 科教部, 重慶, 404000)
?
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干預
程紅1, 徐耀鳳1, 唐艷琳2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 1. 老年干部科; 2. 科教部, 重慶, 4040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干預。方法120例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護理干預)各60例,比較2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變化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降低, 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升高,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改善顯著(P<0.05)。結論針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個性化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患者; 腦梗死后遺癥; 心理狀態; 護理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供不足所致的缺血區腦組織壞死、軟化等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1]。腦梗死后遺癥是指腦梗死發病一年后,患者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障礙、口眼歪斜等癥狀,多數患者需要常年臥床,生活基本或部分不能自理,并伴有較嚴重的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治療腦梗死后遺癥需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科120例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護理干預),各60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4],排除嚴重心肝脾肺腎功能障礙、精神系統疾病患者。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53.4~96.1歲,平均(70.1±6.9)歲,病程6.2~12.7個月,平均(8.6±1.5)月,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15例、初中28例、小學17例;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53.2~96.3歲,平均(70.3±6.7)歲,病程6.3~12.5個月,平均(8.5±1.7)月,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13例、初中27例、小學2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檢測生命體征,定時翻身,避免壓瘡的發生。
1.2.2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5],針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情緒,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心理疏導,消除內心壓力,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做好疾病相關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自身護理能力,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對于中重度功能障礙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鼓勵進行床上伸手屈肘、反復屈伸髖關節及膝關節的簡單四肢活動,指導患者健側臥位,不斷變換體位,保持肢體伸屈肌的張力平衡,避免半坐位,預防痙攣,指導患者進行捏物訓練,并逐漸過渡至小物品,指導患者上舉運動及吃飯訓練,逐步過渡至精細動作;對于部分失語患者,指導患者發音練習及肌肉協調運動,校正發音口形。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護理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以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估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根據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6], 對意識、凝視功能、面癱、言語、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項目評分,最高45分,最低0分。根據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7],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最高分100分,其中評分>60分(輕度殘疾,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中度殘疾,日常生活需他人幫助)、21~40分(重度殘疾,日常生活明顯依賴他人)、≤20分(完全殘疾,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根據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8],評估患者焦慮狀態,采用1~4分評分法,各項得分相加后乘以1.25,整數部分為標準分,總分為100分,50分為臨界值,評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重。SDS量表的評分方法同SAS法。根據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比較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發放430份問卷,回收430份,回收率100%,量表總分為100分,其中非常滿意為80~100分、滿意為60~79分、不滿意為<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9]。
1.4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2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 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降低,Barthel指數評分增高(P<0.05);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降低,Barthel指數評分增高(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護理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 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2組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見表2。
2.32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顯著改善(P<0.05),見表3。

表2 2組護理前后SAS評分、SDS評分變化比較±s)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3 2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由于腦組織病變,喪失或部分喪失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甚至部分患者常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伴有較嚴重的焦慮、抑郁、恐懼、悲觀、絕望等負面情緒,腦梗死后遺癥的病程越長,其負面情緒越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0];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機能退化,在腦梗死后遺癥所致的諸多生活不便影響下,患者往往形成自我埋怨情緒,甚至不配合治療、抵觸治療[11]; 由于長期患病及負面情緒作用下,患者與家屬及護理人員的溝通較為敏感,多表現為悲觀情緒,對人較為苛刻,部分經歷過搶救治療的患者甚至表現為恐懼死亡、過分留戀家人等心理[12]。
針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在營造溫馨病房環境、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基礎上,主動與患者交流,緩解其內心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以專業語言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發放健康小冊子,做好疾病相關的健康宣教工作,詳述醫療報銷范圍,減輕患者對經濟負擔的顧慮,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配合治療,提高自我調控情緒及自我護理能力[13]。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指導和督促患者進行四肢活動、捏物練習、精細動作訓練等,逐漸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護理前2組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郁心理問題,經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提高,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降低,結果表明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心理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有效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還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梁俊華, 李娟. 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8): 75.
[2]孫秀芳, 馬麗, 郝文清, 等. 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臨床綜合護理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2(9): 167.
[3]Souza RC, Arcuri E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nursing team in the aphasia after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Rev Esc Enferm USP, 2014, 48(2): 292.
[4]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神經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3): 379.
[5]賈淑梅, 戰麗麗, 柏淑霞. 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與護理措施[J].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6): 278.
[6]郭勝利. 血栓通治療老年腦梗死后遺癥的綜合評價[J].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 電子版, 2013, 7(2): 76.
[7]羅菊珍, 楊進標, 王延紅, 等.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1, 17(4): 420.
[8]陳桂華, 劉慧茹, 付小芹, 等. 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 191.
[9]于玲. 老年腦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19): 2919.
[10]萬軍. 綜合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精神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當代醫學, 2015, 21(9): 125.
[11]張云英, 杜光芹, 向福香. 心理干預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8): 2138.
[12]李春紅. 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4): 147.
[13]葉艷碧. 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護理對策110例[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10): 2390.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G Hong1, XU Yaofeng1, TANG Yanlin2
(1.DepartmentofSeniorCadres; 2.DepartmentofScienceandEducation,Chongqing
ThreeGorgesCentralHospital,Chongqing, 40400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20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nursing intervention),with 60 patients per group.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mpairment score,Barthel index score,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cores,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mpairment score,SAS and SD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improve the negative emotions,promo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and increase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KEYWORDS:elderly patients;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nursing
收稿日期:2015-08-30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4-028-03
DOI:10.7619/jcmp.2016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