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醫學案例的醫用高等數學教學方法,通過提出問題—給出醫學案例,知識學習—圍繞醫學案例學習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利用所學數學知識進提出醫學案例的解決方法的思路組織教學,以便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新性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等數學 教學方法 醫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51-02
0.引言
數學學科由于自身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對培養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作為基礎必修課的醫用高等數學課程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提高他們提供了解決實際醫學問題的能力。
1.數學對現代醫學的作用及醫用高等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醫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諸如觀察、實驗、類比分析、統計分析、建立模型等,都必須通過和數學方法相結合才能實現。醫用高等數學課程一直是醫學院校學生學習的難點。究其根本在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高強度的邏輯訓練和嚴謹的推算過程雖然能夠很好地培養醫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對于剛剛接觸高等數學的醫科學生來說,相關的計算和推理也有著較大的難度,與醫學知識的關聯度較低等,所以引起學習興趣的下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醫學案例的醫用高等數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以提出問題—知識學習—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課堂教學,醫科生緊緊圍繞如何解決實際的醫學問題進行有效學習。
2.基于醫學案例的高等數學教學方法
2.1醫學案例教學的意義
醫用高等數學課程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奠定必要的知識理論基礎。通過案例引入組織課堂教學可以透過啟發、討論和講解等多個方式,強化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對實際醫學案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數學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學生不僅眼界得到了開拓,同時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也會與日俱增。
2.2設計有效的醫學案例組織教學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和數學越來越密不可分。例如同極限、連續、微分相關的蛛網模型、細菌繁殖模型、口服給藥模型;與定積分相關的人口統計模型;同微分方程相關的腫瘤生長模型、靜脈滴注給藥模型、傳染病模型等,都是通過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然后再用模型去解決實際問題。
2.3課堂教學實例
在學習微分的知識點之前,給出打開手阻塞的動脈的案例。如下,法國生理學家普瓦澤伊制定了圓管內液體層流速度的公式,管內流量:(1)與沿著管內長度的壓力下降成正比,與管的半徑的四次冪成正比;(2)與管的長度和流體黏度成反比。其結論今天仍用來預測必須擴張部分受阻塞的動脈半徑多少,才能恢復正常的血液流動,公式為V=kr4。流體以固定壓力在單位時間內流過細管的體積V等于一個常數乘以管半徑r的四次冪,半徑r增加10%對V的影響有多大?
解決問題涉及到微分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可先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再給出數學理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引入問題。這樣,既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鞏固了所學知識,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基于案例醫用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改變課程設置的格局
作為教學管理部門,在課程設置上要重新審視醫用高等數學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從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來認識、以教師配備和課程設置為先導、結合目標定位對原來的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切實保障醫學人才培養對高等數學的需要,發揮其在培養和造就醫學人才中應用的作用。
3.2 強化數學建模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醫學數學模型的實踐性非常強,成為連接數學與醫學實際問題的橋梁,也是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結合點。在教學中,盡量多的選編一些醫學實際應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通過抽象、簡化、假設,確定變量、參數,確立數學模型,解答數學問題,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醫學中出現的問題,建立簡單的模型,模擬理論過程。
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科高等數學中采用案例啟發式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醫學院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更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在此基礎上,所有的教師們,都應該積極探索靈活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X. Jia, Y. Lou, R. Li, W. Song, and S. Jiang, GPU-based fast cone beam CT reconstruction from undersampled and noisy projection data via total variation, Medical physics, 37, 17-57, 2010.
[2]張蕾.淺析高等數學中導數及導數的應用[J].才智,2014 年09 期.
[3]李文潮.醫用高等數學(醫學類.第二版)[M].第二版,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