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峰+++張松柏+++李琳+++陳遠道+++胡霞
【摘要】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由來已久,但主要集中于職業院校,其在地方高校中應用相對較少。本文以湖南文理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為對象,根據我們目前實際情況,探討了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研究成果對于同類型學校專業教學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工學集合 地方高校 應用化學
【基金項目】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JGYB1215)。
【中圖分類號】G642;R7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89-01
工學結合即教育與生產活動相結合,主要含兩層基本含義:首先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即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結合,強調過程的結合;其次是部門的結合,即教育部門與產業界或院校與企業的結合、合作,強調對象的結合[1]。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源于英國桑德蘭德技術學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在我國,國務院和教育部分別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別就職業教育方面明確提出: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但目前地方高等院校的畢業學生就業時常存在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學生真正融入企業需要較長的時間等問題。針對此點,本文以湖南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為對象,探討工學結合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以期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一、人才培養方案應適用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是實現不同教學模式的基礎,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最大實現既定的培養模式。因此,針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我們深入企業事單位進行調研、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面向市場、企業和職業崗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其符合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發展和學校課程體系整體改革的要求,滿足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主要依據以下兩點:
(1)以企事業單位各崗業流程為導向,構建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立應首先強調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我院理科應用化學專業而言,基礎課程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及化工基礎等是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石,必須夯實學生對這些課程的學習環節;同時,根據專業特點和校企合作的實際, 在強化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基礎上加大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過程。為此,我院應用化學專業開辟了三個專業方向:精細化工、環境工程及工業分析,根據相應的專業方向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強化專業技能的培養,并且根據市場需求,適當調整專業方向。如環境工程方向開設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水污染處理技術等實用性較強的課程。
(2)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為目標,著力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縮短在用人單位的適應時間,我院采取“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動態模式,即基礎理論課程學習-認識實習-專業理論學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通過采用以上模式,使學生能夠接觸企業、了解企業、進而適應企業的各生產環節。同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我們還開設各級各類的實踐教學課程。通過以上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將課堂教學、學生創新能力及參加實際崗位實踐三者有機結合,為培養技術型和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動手實踐能力的機會。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為了使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能夠順利實施,配備相應的一體化的教師隊伍是非常必要的。傳統教師隊伍存在知識結構不適應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問題,如我院青年教師都為科班出生,很少具有企業工作的經驗,最終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難以將企業的實際情況與理論知識結合,從而使專業課程的課堂講解變得生澀難懂,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大大降低。針對這一現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培養高校教師執業化,即在取得教師資格的前提下同時擁有某一專業的職業資格——即“雙師型”教師。學院積極組織專業課教師參加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考試,使專業教師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持有率達一定比例;其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指導實踐教學或各種實踐教學的現場指導;最后,對于新進教師將被安排與自己專業方向密切相關的企業鍛煉半年以上,讓新進教師獲得與理論知識相配套的實踐知識。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
現代高校的三大職能分別為:培養高素質優秀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個職能已經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其中社會服務與實踐則是檢驗知識的最有效工具,也可促進專業人才素質的綜合發展。因此,為地區行業企業服務是高校的一個重要職能,其發展離不開行業企業的支持。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前提,要真正實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與行業企業建立密切的“血緣”關系,把企業文化引入高效,與行業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手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具體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對校企教學人力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一方面,由校企雙方形成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專業課程和實踐指導部分的教學內容由學校教師和企業一線專家等兼職教師共同完成;同時推行“雙師制”授課制度,將一門課程拆解成若干單元,有些單元由學院教師講授,有些單元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人員講授,實現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另一方面,學院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參與管理和產品開發、推廣、咨詢及企業員工培訓,與企業專家共同開展科研教研活動,實現專業教學信息資源的整合。
二是加強與企業開展校內、校外合作,進行專業實踐教學環境與硬件資源的整合。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創造實境教學,積極推進“校企合一”、產教結合模式,既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又成為專業教學的有效延伸。為此,化學化工學院引進了校外企業,在校內建立中試生產基地,也是學生實際操作的實習基地,同時實現校內生產性實習基地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與企業聯合進行新產品開發并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定制另一方面,在合作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重點選擇一批生產管理規范、技術先進、企業規模和用工需求大的企業作為學生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認知、生產、畢業實習,校企共同負責與管理,借助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優勢,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同時為學生就業拓寬渠道。
三是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加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是滿足根本性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對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的要求遴選,如我們開展了部分藥物的合成工藝內容、環境中常規污染物的檢測方法。為了體現內容的實效性,部分教材由校內教師及企業人員共同完成,目前我們聯合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編制了適用于化工材料和環境類專業《綜合實驗》和《應用電化學及工業分析》兩本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原則,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案例式、研究性教學模式,以及在校內外實訓基地或企業進行實習等方法。四年中一年級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學習,二年級則是專業課及認識實習,三年級是專業特色課及生產實習,四年級則進行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
通過以上各種措施,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在動手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得他們在就業過程中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何紅華, 何云劍. 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 2007, (9): 4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