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亮 周秀芳
摘 要:在分析已有的自我關注與情緒相互關系的研究基礎上,提出自我關注對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的情緒狀態有消極影響。本研究以80名貴州某中醫類院校在校大學生為被試,并將其隨機分配到自我關注組或控制組,隨后對其進行自我關注或控制條件的實驗操作。結果發現,自我關注實驗操作下被試者的情緒狀態顯著下降。
關鍵詞:自我關注;情緒狀態;實驗對象
1.概念
自我關注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里,個體傾向于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狀態過多關注,并在注意的協調下不斷調整自身不適宜外界環境的認知、情緒或行為特征。Festinger(1954)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自我關注下的個體在獲得自身的生理或心理特質的內容、性質或社會意義時,傾向于同意識范圍內的周遭人進行比對,當這種比對為上行比較(upward comparison)時,負性自我認知即會出現。
Stapel 和Tesser(2001)探究了自我關注狀態的特性,驗證了Festinger(1954)對自我關注狀態下個體內部心理狀態的觀點。在其研究中,實驗組被試需描述其自身的兩個優點和缺點,并舉例說明;相反,控制組被試描述一部近期觀看的影片。結果發現,相比于控制組,自我關注組被試的社會比較傾向顯著提高。趙惠亮和陳紅(2014)以同樣的方式對某大學在校大學生進行自我關注的實驗操作,結果同樣發現自我關注下被試的社會比較水平顯著提升,且身體滿意度顯著下降。
目前,很少有研究探測自我關注狀態下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情緒狀態的變化。僅有一篇研究提及自我關注與情緒之間的關系,如趙惠亮和陳紅(2014)的一項探測自我啟動對女大學生身體滿意度影響的中介變量的研究指出,情緒可能是除社會比較之外的其他中變量。因此,本研究擬探究自我關注對貴州中醫類院校在校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假設為,自我關注對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的情緒狀態有負性影響。
2.研究方法
2.1被試
在貴州某中醫類本科院校選擇了80名在校大學生。其中實驗組40人,控制組40人。
2.2實驗設計
研究采用組間設計。其中自變量為被試分組,有三個水平,即積極自我關注組,消極自我關注組和控制組;因變量為被試的情緒狀態。
2.3實驗工具
情緒視覺模擬量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參照Cools, Schotte和McNally(1992)的研究,情緒狀態的測量采用三個視覺模擬量表(如“你現在的焦慮程度如何?”)。研究發現,視覺模擬量表能提高由于短暫實驗操作而導致的變量前測和后測之間的敏感性。
2.4程序
2.4.1在貴州某中醫類院校中,隨機選取在校大學生共80名。
2.4.2將被試隨機分配到自我關注組或控制組,并對其年齡及情緒前測進行施測。實驗開始之前,告知被試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個體的認知特點。
2.4.3自我關注的操作。參照Stapel和Tesser(2001)的研究,本研究要求實驗組被試在十分鐘內描述出自身的兩個優點和缺點,并舉例說明;要求控制組被試在相同時間內描述一部最近觀看的電影。
2.4.4給予被試一定報酬及本實驗真實目的的紙質介紹。
3.結果
3.1被試基本情況
實驗組和控制組被試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9.7歲和20.2歲,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兩組無顯著差異,F(1,79)=0.25,p>0.05。以同樣方法對兩組被試的情緒前測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未發現顯著差異,F(1,79)=2.42,p>0.05,此結果表示,后測發現的兩組被試的情緒差異并非是由于其原有的情緒水平導致的。
3.2情緒
對實驗操作后自我關注組和控制組被試的情緒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差異,F(1,79)=33.15,p<0.05。具體表現為,自我關注組被試的情緒狀態(M=65.6,SD=10.44)顯著低于控制組(M=77.9,SD=8.75)。
4.討論
本研究探究了自我關注對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結果發現,自我關注對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的情緒有負性影響。該結果與趙惠亮和陳紅(2014)的推論一致,即自我關注對女大學生自我評價的負性影響,部分是通過情緒導致的。
就自我關注降低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情緒狀態的原因,Festinger(1954)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閾上意識狀態下,當個體對自身特質的注意廣度或集中度增強時,自我的評價性分析水平會提高。由于個體生活在社會環境里,社會性的本質會促使其同周圍同類進行比較。高強度的社會比較水平會導致個體在獲取自身特質的內容、性質或社會意義時,出現負性自我評價。當負性自我評價進入到情緒領域時,負性情緒狀態即會出現。
本研究探究了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的自我關注與情緒之間的關系,豐富了自我關注與情緒領域的理論研究,為預防和減少貴州中醫類院校大學生負性情緒狀態的發生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惠亮,陳紅.自我關注對胖負面身體自我女性身體滿意度的影響: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4(01).
[2]Festinger,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1954(07).
[3]Stapel,D. A., & Tesser,A. . Self-activation increases social com-
paris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
[4]Cools,J.Schotte,D. E.,& McNally,R. J. Emotional arousal and overeating in restrained eaters[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2:101.
注:本文為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惠亮,1987年出生,男,助教,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人格與文化、負面身體自我等。
周秀芳,1976年出生,女,中醫副教授,心理治療師。研究方向: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心身疾病的中醫臨床和研究。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