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尹曉
喚醒教育是釋放學生內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識覺醒,進而實現個體生命自由自覺發展的教育過程。德國文化教育學派代表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喚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質在于喚醒與建構。
我校提出的喚醒教育主要從自我約束、情感拉動、典型引導、激勵改正、設計目標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其主要內涵。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促使學生成功、成才、成人。
一、喚醒他人首先要喚醒自己
喚醒自己的過程就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是思想的提高、基本功、教學能力的提高。喚醒首先是一種思想的轉變、心靈的感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教師的思想往往卻制約著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思維一直圍繞在教師的思想周圍。只有我們的思想不斷轉變,才能看到學生更大的思想變化。在教育學生時,首先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接受新的思想,才能產生自己主見的思想。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學習力,要用一種含蓄的教育思想來教育學生,我們自己要明確: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的。其次,喚醒是自己前進的鑰匙,是它打開了我們的心扉、拓寬了我們的思路,讓我們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潮流。最終我們要走在時代的最前面。
二、用情感喚醒學生
情是人與人、人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和溝通的橋梁。情是信任、是包容、是關心,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教育者要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提供一塊純真、善良、友愛的沃土。不是憑教條灌輸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力量,引導學生做出善行、善舉,從而使學生道德根自由自在地生長。在教育學生時,我們教師對學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們的學生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學生一旦得到信任,他們的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他們就會顯得聰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同時,也需要我們無微不至地去關心。常交流、常溝通才能架起感情的橋梁,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了解他、讀懂他。并且要學會關心學生,包容學生,教師在對學生的關心過程中,學生的消極反應確實會打消教師的熱情,當學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師的關心,教師一方面需要具有包容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教學生學會接受關心,因為不學會接受關心也就不可能學會關心。
“教育的全部秘訣就在于愛與情”,那就是讓我們的教師去關愛學生,去關注他們每一點的進步。我們要用滿腔的愛去喚醒他們“沉睡的心靈”,用愛去填補他們心靈的鴻溝,用愛去消除他們情感的障礙,用愛去找回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打開心扉,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特別對我們學校這樣的學生,很多都是各個中學的后進生。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應從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啟發誘導,激發興趣,去喚醒學生內在的動力,使其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教師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不投入自己真實情感就不會有更好的回報。
三、喚醒在于發現
喚醒,是一種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要知道學生的靈性和欲求,總是發生在不經意之時,如果我們的教師不善于發現這種靈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喚醒的有利時機。因此,教師要有一顆靈動的心,不時去感受,去貼近學生;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處。再加上賞識教育,再說一句關愛的話,再給一個鼓勵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這樣就能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就能使學生天性中最優美、最靈性的東西發揮出來。讓學生真正地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實現自己的愿望與夢想,這是我們向往的,也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
四、喚醒與教學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行。教學思想也在不斷更新,但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不去體會學生的現狀,教學上我們要圍繞學生的現狀、本身素質進行革新,要開展一種以自己學生為核心的教育體制,真正地體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喚醒是人與人的對話,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是一個高明的教育者豐富的教育情感(以師愛為本)和清醒的教育智慧所孕育的一種心靈人格的撞擊和交融。現代腦科學證明,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大腦不但有不可思議的超巨量的信息儲存能力,而且有一個相應的以新的方式重組信息——創造新的思想的能力。這就為教育者充分發掘學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潛力”,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王彩玉.用一種美妙的方式喚醒[J].教育,2014(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