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琳
如今談到幼兒教育就必然會聯想到蒙臺梭利這位偉大的意大利幼兒教育家,她創辦的“兒童之家”成了幼教工作者崇拜的“圣地”,她創造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引起了人們對幼兒教育的極大熱情。現在,蒙臺梭利絕不僅僅是幼兒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與現代學前教育密切相關。蒙臺梭利學校也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不斷涌現。雖然有一部分人指責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片面性,但其精華卻值得我們好好思索。
她強調: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天性。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有很大的啟發。當今的教育實際上是在加速天性的泯滅。幼兒有好動的天性,而教師所需要的是“雙手放好,兩腳并攏”的乖寶寶;幼兒有好體驗的天性,而家長偏偏將他們的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當當;幼兒有好奇心,敢于嘗試,而我們的教育者卻一度認為幼兒是在故意搞破壞而給予禁止;幼兒富有想象力,而教師拘泥于教學目標、計劃,讓幼兒逃不出教師的“五指山”……幼兒希望通過自己的直接體驗來感知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無知。而成人比幼兒高明的地方是他們學會了一項本領——“畫餅充饑”,即使是空空如也的肚皮倒也不覺得饑餓,我不知道這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
蒙臺梭利還指出,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和自我教育,逐步發展自由而堅強的個性,教師的作用是提供適應的環境和教學材料。這無疑認為個性的發展關鍵在于早期教育。而我們恰恰將這個最佳期錯過了。幼兒的個性發展打上了成人的烙印,成人用自己的教育觀念劃定了幼兒的個性發展方向,實際上幼兒的個性已成為被教師擾亂、撕扯了的個性。而這種個性已根深蒂固的時候,在我們的高等教育中卻又將個性搬了出來,殊不知此時已無力。我們的腦子里已加上了一個“框”,已不能再像幼兒一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的思想已與社會規范、倫理道德黏合在一起,這時候讓我們發展個性談何容易。或許我們在發展道路上所遇到的瓶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源于我們早期教育的誤區。
用蒙臺梭利的話說,幼兒教育的基本問題并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最后,想對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說一句:兒童是人類的創造者,請給他們獨立的權利、活動的權利和自己探索世界的權利。
參考文獻:
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