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蘭
課標要求: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教材地位:
《太平天國運動》是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專題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中的第二課。由于鴉片戰爭后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因而所處時代也賦予了太平天國運動新的任務,即在反封建的同時承擔了反侵略的革命任務。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教材內容:
鴉片戰爭后,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失去生計。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壓榨剝削,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洪秀全將西方的基督教與中國民間的宗教結合創立了“拜上帝會”組織,從1851年初洪秀全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并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天京變亂”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期的革命綱領。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中國歷史上這場規??涨暗霓r民起義,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雖然失敗但意義深遠。本節課介紹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過程、綱領、意義及教訓。
教學目標:
1.了解天國興衰的主要史實,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特點,理解太平天國興起和失敗的必然原因,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太平天國興衰的歷史講述,形成對太平天國的歷史感知和情感體驗。
3.通過對太平天國不同角度評價的史料,分析、比較、判斷,從而認識理解歷史評價的多元化,加深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認識,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重點難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失?。徽J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理由: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評價歷史問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突破手段:將展示相關史料,講解法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結合問題探究法、史料教學法。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高一新授課,學生對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識梳理和本節課框架結構的構建,依據課標,確定本課突破的教學重點是天京興衰過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著力解決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當地選擇切入點,突破難點,將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
分為三大部分,分別講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背景、斗爭歷程和評價認識。
第一部分:通過三個“為什么”(為什么是此時?為什么是此地?為什么是此人?)探討興起背景,引導思考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三個為什么來引導學生思考太平天國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闡述其爆發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理解歷史事件的爆發是必然性與偶然性雙重作用下的結果。
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太平天國的興衰過程,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展現斗爭歷程的時空結合的示意圖,勾勒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發展線索,重點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過程,從金田起義到永安建制,突出太平軍從金田村到攻克永安所取得的勝利及喜悅,之后連戰連捷,結合地圖引導學生把握太平軍的進軍路線,到1853年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并定都于此,同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還需要分析此革命綱領的內容、特點、實施的效果以及不了了之的結果,在此點明《天朝田畝制度》的局限性,分配絕對平均的空想性,并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之后在介紹太平軍出師北伐和西征東征,打敗曾國藩的湘軍,太平軍取得軍事上的全勝。然而,太平軍內部也隱藏著潛在的危機,統治階層爭權奪利最終導致天京事變,這個事件標志著太平天國由勝轉衰。這里需要引導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會出現天京事變?為什么太平天國“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多問學生問題,引起他們的思考。在略講天國之后的防御和反攻,突出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的內容及特點,還可以通過與《天朝田畝制度》簡要的比較讓學生整體把握兩個治國方案,闡釋兩個綱領性文件所反映的革命思想和理想目標,凸顯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維能力培養。最后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及其失敗的原因,突出農民起義存在的小生產者的階級局限性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局限性,化解本節課的難點問題。
第三部分:呈現不同歷史教材中對太平天國評價的不同觀點,引導辯證、客觀評價認識太平天國運動,增強對歷史多元性理解的意識和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史觀對歷史事件的評價。這部分可以看時間長短,有時間則讓學生多討論、多表達。
教學目標預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太平天國的興衰,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認識太平天國發展迅速的原因、天京事變的原因及危害、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以及教訓,認識農民起義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
本節課不僅讓學生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還希望他們掌握學會運用不同材料對重大事件的分析,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對太平天國理性分析和把握,形成對歷史多元性理解。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