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榮
高中物理“萬有引力定律”的重點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應用,那么,教師該如何引領學生去尋找“力”的身影、探索“力”的大小、獲得“力”的感性認識呢?我認為,少一些單項灌注,多一些情境設置;少一些機械重復,多一些新穎個性,少一些空的理論,多一些建模過程,以此創設新穎、多元和高效的高中物理學習新時空。
一、少一些單項灌注,多一些情境設置
“萬有引力”牽扯到地球、月球、太陽等多個天體運動,如何沿著牛頓的足跡,帶領學生在現有知識的狀態下,重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緊靠一張嘴巴、一支粉筆,緊靠教師的單項灌注是不夠的。創設一些新穎、個性、具體的情境,才能長久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在“萬有引力”的世界中盡情翱翔、盡情收獲。
比如,在教學伊始,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1:八大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畫面2:月球圍繞地球運動;畫面3:人造衛星圍繞地球運動;畫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拋出物體,物體總落回地面。
在課堂中,通過PPT課件展示“第一個稱量地球的卡文迪許”的事跡,通過“卡文迪許實驗”,讓學生通過“扭轉角度由通過光標的移動”,直觀地感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以此跨過時間的長河,感受那個“開創了測量弱力的新時代”。
課末,動態演示“假如沒有了萬有引力,一切物質都將飛散到宇宙之中的科幻畫面”。
二、少一些機械重復,多一些新穎個性
幾乎每一節公開課都繞不開“一只歷史上最著名的蘋果落下來打在牛頓的頭上”的故事,年年歲歲花相似。偏偏有一個教師舍棄“蘋果故事”,從牛頓的“日記”開始:
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這樣的“開頭”比之“蘋果故事”更有吸引力:原來牛頓竟是那么謙遜,但又是那么好奇;深感自己的渺小,但卻又那么的自信,但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另一片更大的、更鮮活有力的世界,同時也成就了一個最精彩的自己。
三、刪除一些“假大空”的理論,新添一些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
就“萬有引力定律”而言,其中的理論多多,比如:行星為何能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月球為什么能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與其反復給學生闡述這些理論,不如多一些課件展示,動態演示衛星繞地球轉動的畫面,然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猜想。學生有可能提出下列方案:
(1)用天平(或秤)稱量:因為地球的質量十分大,用天平(或秤)根本無法稱量;
(2)根據公式m=pv計算地球的質量:地球的體積可以知道,但地球的密度不均勻,故此法也無法測出地球的質量;
(3)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
在學生反復談論的基礎導航啟發學生自己總結得出:應選定一顆繞地球轉動的衛星,測定衛星的軌道半徑和周期,利用公式求出地球質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生的思路漸漸明晰: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根據前面學習的圓周運動的知識,結合牛頓運動定律來解答。
不難發現,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物理建模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模型思想需要師生雙方不斷地用心感悟,不斷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之過程逐步積累經驗,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運用模型去進行物理思維的習慣。
總之,只要教師引領得法,悉心創設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內環境”和“外環境”,那么,學生的潛能、思維和能力必將得到最大的鍛造和開發。但愿師生能夠開啟真正學習高中物理課程的興趣大門,也但愿這扇門通向學生豐富的內心,通向物理學的廣闊原野,通向豐富多彩的現實,也通向多彩多姿的未來。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