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秀紅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應該具備美感。文貴有情,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文章,都文質兼美,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語文老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美感,根據教學目標,針對學情,巧妙設計,讓學生在夯實語文基礎的同時,又領略到語文獨特的魅力,身心受到熏陶。
根據自己的教學體驗,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美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妙用多媒體,展示語文的音畫美
語文的美,美在文本內容的如詩如畫。以前,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全靠老師的口頭語言去描繪文本中的意境,學生缺乏直觀感受,理解的難度比較大。如今,多媒體教學普及,借助多媒體,語文教學可以帶給學生視聽享受,更真切更直觀地感受文字的魅力。比如,在教學朱自清《春》的時候,我從互聯網上下載了一些春景圖片,配以音樂,制作成幻燈片播放,作為課前導入,青翠欲滴的春草、波光瀲滟的泉水、含苞欲放的野花,把學生帶進生機盎然的春天,萌生了濃郁的學習興趣,后來講到“小鳥嘰嘰喳喳地鬧著”,品析“鬧”字,我播放了“百鳥鬧春”的短視頻。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降低了對重難點的理解難度,拓展了文本的深度廣度,是語文教學重要的教學手段。
二、雅俗一體,展示語文教學的語言美
語言是教學的重要載體。不同的老師,教學效果迥異,原因之一就是教學語言的風格不同。有些老師上課,語調平緩單一,用詞平白無彩,學生聽著聽著就犯困了;有的老師上課,語調抑揚頓挫,遣詞豐富生動,有時是典雅的成語,有時是妙趣的歇后語,有時是整飭的詩行,這樣的課,學生聽得入神、聽得有味。一個老師的魅力,更多地體現在教學語言上。作為母語學科,語文老師更應該在教學語言上不斷改變提升,增強語言的魅力。語文老師的語言要生動優美,富有情感,偶爾夾帶幽默,并且要起伏有致,充滿吸引力。語言還要配合表情動作,眉眼生動,手舞足蹈,喜怒哀樂盡顯,以此深深感染學生,達到愉悅學習的目標。
三、基調一致,體現語文教學的情韻美
語文課堂學習,是師生感情交流的平臺,也是與文本感情交流的平臺。語文課文的感情基調是豐富的,有的嚴肅,有的歡快,有的沉郁,有的激昂,有的凄涼,有的悲壯。怎樣讓學生深入體味文本情感,教師是主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堂上,教師的情感要“因文而生”,教師、文本、學生之間要達到一個情感的和諧一致。比如,在教學《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時,我放棄了朗讀錄音帶,選擇自己范讀,讀的時候,開頭用舒緩的語調來讀,然后節奏漸漸加快,當讀到第3段時,語調高亢激昂,我抬頭仰望,仿佛看到生命的華彩,繽紛綻放。我的情緒帶動了學生,學生專注地聽著,沉浸在感動之中。
語文課堂是綻放美、傳播美的殿堂。語文老師要努力通過展示自我的精彩,達到成就學生的精彩的目的。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