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暢
摘 要:高中歷史教師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多媒體技術有選擇性地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在確保高中歷史與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切實推動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及能力的顯著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媒體教學;講課基調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教學中應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盡可能地將多媒體技術有選擇性地融入高中歷史課堂,在確保高中歷史與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的基礎上,切實推動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及能力的顯著發展。”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應用多媒體技術這一教學熱點話題展開分析與探索。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奠定課堂基調
每堂課有每堂課的感情基調,而這一基調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端正與否。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在上課一開始就向學生點明本節歷史課的基調,即主要學習內容。這是保證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歷史學習活動的首要前提條件。
而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就可以很順利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歷史知識點時,我就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幻燈片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了一組幻燈片:一排排坦克徐徐前進、戰士出征前與親屬依依不舍的分離、血腥的戰場上到處都是戰士的尸體與鮮血、昔日美好的家園早已荒蕪、寸草不生……再輔助以深黑色的圖片背景,在給予學生強烈視覺刺激的同時,更使他們明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血腥、殘酷與無情。如此,就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有利于學生在強烈情感共鳴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一戰相關歷史知識的探究學習活動之中。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重點及難點
歷史是對以往事件、人物等的研究與分析,這就決定了其具有一定時空性、抽象性的學科特點,這就同高中階段學生仍然以直觀性、立體化為主的思維思考方式形成了較大的沖突,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及質量。
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歷史情境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尷尬的教學現狀。對此,我感受頗深。同樣以一戰為例,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更深刻地認識與理解導致一戰發生的根本原因。要想實現這一點,單純地依靠教師死板的知識點羅列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鑒于此,我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表示美、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大戰前夕工業及經濟、政治、科技發展實力發展速度柱形圖。這樣一來,通過該柱形圖學生就得以非常直觀地認識到:正是因為經濟、政治、科技發展實力的快速增強及不均衡才導致了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而這一矛盾沖突導致他們強烈要求對世界范圍進行重新劃分,并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很顯然,借助多媒體柱形圖就將原本抽象且難以理解的語言文字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既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反應良好。
三、利用多媒體布置課堂練習作業
課堂練習是幫助學生夯實、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發展其實踐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在課后練習作業的布置中同樣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失為將課堂作業作用發揮到更高水平的有力措施。
以我自身為例,我在每堂歷史課的結尾都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組課后作業。如,在學習了鴉片戰爭之后,我用電腦屏幕直接給出了學生一張《南京條約》的簽約現場圖片,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所學各學科知識全面分析、歸納導致封建中國落敗于資本主義英國的內在原因及外在因素,并同其他學習小組一起進行互動與溝通。如此,既有效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同時又大大促進了其團隊合作協調能力等的發展,真正實現了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在諸多顯而易見的優勢,一線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靈活運用。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