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會芹
當今社會物質文明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也使許多社會問題日益暴露,這其中就有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當今青少年更注重個性的張揚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自己對社會應盡的責任,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小到文明禮儀方面,大到愛國奉獻,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學校的課堂是傳播知識的場所,也是教導學生做人的場所,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國家危機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下面就如何通過歷史教學達到以上教育目的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學習悠久燦爛的文明,樹立民族自豪感
現今社會,崇洋媚外的觀念依然很深,青少年也深受現代社會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達也讓他們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國內外的差距讓他們淡化了民族自豪感。
通過歷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過去,知道我們國家所創造的燦爛文明以及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樹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讓學生知道僅僅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我們就已取得巨大的成就,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樹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學習古今中外變遷,常懷國家危機感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通過對中外歷史的學習,從國家興亡、朝代更替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中國歷史那些慘痛的經歷中體會屈辱與疼痛,從現代社會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感受緊張和壓力,牢牢樹立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機意識,從而激發青少年為國家不斷上進,為國家富強而拼搏的歷史使命感和危機感。
三、學習歷史人物,樹立社會責任感
古今中外,歷史上不乏為保衛國家奮不顧身的人,為民族興盛鞠躬盡瘁的人,為國家富強埋頭鉆研的人,為社會發展奉獻一生的人,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更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會到他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生在這個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的發展盡一份力,不必都追求建功立業,但當國家人民陷入危難之時要能夠挺身而出,有所擔當,共同為國家社會進步而努力。
歷史的學習不僅是知道過去,更重要的是啟迪未來,這是歷史教學的責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自豪感,常懷危機意識,樹立責任感,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有學識、有擔當的優秀青少年。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