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教育過程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自學,以至堅持終身自學的過程。”在讀者作為閱讀主體與文本的過程中,需要注重閱讀情境的創設,重視散文的文字美。
關鍵詞:葉圣陶;散文閱讀;自我品讀
散文閱讀是一種享受,它沒有千篇一律的文學體裁,但是形散神聚。對散文的解讀,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綜合能力,所以如何提高散文解讀能力是散文閱讀中需要重視并思考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在教育思想論中提出:“教育過程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自學,以至堅持終身自學的過程。”實際上,對于任何人而言,在作為閱讀主體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都應進行閱讀情境的創設,欣賞散文的語言美。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在自我品讀中感受散文之美
葉圣陶提出在閱讀學習(聽說方面)中要:“誘導自覺、創設環境、鍛煉習慣即明確目標要求,啟發自覺聽說。”這說明在散文閱讀中,要善于自主學習,在自我品讀中感受散文的美,學會自己設問,自己回答。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學習環節:
環節一:你能用一句話或幾個詞語回憶一下文中講述的事嗎?
環節二:憑你初讀的感受,說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從( )到( )?
環節三:創造性朗讀學習法:讀出文字里的生機盎然、讀出敘述里的起伏跌宕、讀出語言中的鮮活形象。
在進行散文閱讀時,不僅要了解散文所表達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注重體會散文所展現的意境,學會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欣賞散文,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必要的時候,可以找一些共同的閱讀伙伴共同欣賞散文之美,并互相交換看法。
二、注重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感受散文的語言美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散文閱讀思路和方法是:自讀、活讀、多讀、恒讀。正如夏丏尊和葉圣陶兩先生合著的《文章講話》中指出:“文氣這東西,看是看不出的,聞也聞不到的,唯一領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誦。”可見讀出散文中的情意,誦讀是不可少的一步。
如,《濟南的冬天》(老舍)朗讀環節:
一讀:認真默讀散文。問: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
二讀:大聲朗讀散文。問:《濟南的冬天》里所體現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
三讀:老師范讀,學生看文本。問:作者是用怎樣的方式來展現濟南冬天的美的?
四讀:跟著錄音帶著感情朗讀散文。問:《濟南的冬天》語言中透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漢字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所凝聚的精華,中文作為象形文字本身也是一幅畫,文字本身便是一種美,而一段段文字連起來,更是創造一種美德。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朗誦品讀散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心靈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同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散文的思想內容。
三、就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
《藤野先生》(魯迅)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這時很多讀者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藤野先生是偉大的,為什么姓名并不為人知?”那么圍繞自己提出的這一問題,展開相應的思考。
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宜為學童開發心靈”“使學生有自由發展思想的能力”,語文的學習本身便是一種啟智學習,特別是對于青年人來說,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那么在閱讀中接觸這個世界,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便顯得很重要了。
葉圣陶先生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其思想如經典散文一般在時代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對于今天的我們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教無定法,妙在得法”,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敞開心扉,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遵循正確的思想和規律,運用恰當的方法與策略,就能使自己打開心扉,感受散文的文字之美。
參考文獻:
[1]郗希娟,葉圣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之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雷玲.教師要學葉圣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夏丏尊,葉圣陶.文章講話:跟大師學語文[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方希文,女,1980年出生,江蘇常州人,中學一級教師,教育碩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研究。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