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高雪梅
廈門海滄大橋風光
35年前,作為全國首批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站在了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1984年,80歲高齡的鄧小平來到廈門,揮毫寫下13個大字:“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廈門經濟特區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2010年,國務院又批復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1573平方公里。
35年,彈指一揮間。如今廈門市的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均GDP突破1.4萬美元。
新時期,廈門再次被賦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新使命。
日前,廈門市市長裴金佳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他說:“對廈門而言,過去35年的特區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廈門迫切需要通過理念、制度、手段的創新,打造特區經濟升級版。”
2020年建成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樞紐城市
《瞭望東方周刊》:“一帶一路”是中國對接世界的重要倡議,福建省全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對此,廈門打算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目標是什么?
裴金佳:廈門對外交流歷史悠久,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廈門具有口岸、貿易、投資、華僑華人、人文歷史和民間交流等多種獨特優勢。
比如說,2015年,廈門完成進出口833億美元,占福建省49%,外貿競爭力居全國第5位。與“海絲”沿線9國的進出口額占全市的40%多。
為了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我們的目標是充分發揮廈門的特色和優勢,選擇與我市經貿往來、人文交流基礎好、發展前景大的9個“海絲”沿線重點國家,在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等6個重點領域,推動重點項目實施,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我們力爭到2018年,初步把廈門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樞紐城市框架;到2020年,基本把廈門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樞紐城市。
《瞭望東方周刊》:廈門外貿綜合競爭力長期穩居全國百強城市前列,主要靠的是什么?
裴金佳:最主要的,我認為靠的是中央對經濟特區的大力支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對廈門外貿工作的高度重視。廈門也有天然的優勢,瀕臨臺灣海峽,海岸線全長234公里,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外貿出口離不開互聯互通,為此,我們持續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推動港口合作,力爭把廈門建成聯結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大動脈,將大陸、臺灣、東南亞以及歐洲緊密聯系起來。2015年我們已經開通的廈蓉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時間比海運縮短一半,成本比空運節省80%,初步實現了這個目標。
2015年,廈門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到2.1億噸和918萬標箱,增幅居國內主要港口前列,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7位。2016年力爭完成貨物吞吐量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1000萬標箱。
全省109項創新舉措,廈門有52項
《瞭望東方周刊》: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正式掛牌,和其他地區相比,廈門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方向是什么?
裴金佳:李克強總理在廈門自貿試驗區掛牌第二天就前來視察,并作出“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顯現特色,活力四射”的重要指示,要求廈門當好改革開放先行者,為自貿試驗區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5年5月8日,海峽兩岸旅游文創產品大賽與會者參觀展出商品
廈門片區是福建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的片區,總面積43.7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突出對臺,對接“一帶一路”,發展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大陸對臺貿易中心。主要任務是創新產業轉型發展路徑、創新貿易監管服務制度、擴大金融領域開放、拓展海空航運服務功能、深化兩岸交流交往等,共有五大方面、16項內容、77項試點任務。
《瞭望東方周刊》:當好改革開放先行者,對此,廈門自貿試驗區推出了哪些創新措施?
裴金佳:全省通報的109項創新舉措中,廈門片區有52項,其中18項屬于全國首創。
比如說,為了減少企業辦事時間,減輕企業負擔,我們大力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率先實行“一照一碼”,成為可推廣復制的“廈門經驗”,李克強總理高度評價并指示在全國推廣。
為了促進貿易便利化,廈門自貿試驗區率先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由1天半縮短為2個半小時。關檢實行“一站式”查驗后,可為企業節約貨物重復裝卸費用,平均每個集裝箱節約成本600元,并節省40%的通關時間。
行政管理服務方面,率先推行“多規合一”,形成“四個一”工作機制,建設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限由180個工作日縮短至49個工作日。如果你到廈門行政服務中心走一走,可以看到以往繁瑣的手續大大簡化了,現在業主進“一家門”就可以辦“多家事”。此外,我們還創新國稅地稅一窗聯辦、稅控發票網上申領、“手機領票”服務等舉措。
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瞭望東方周刊》: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發展理念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方面廈門如何落實呢?
裴金佳:廈門是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近幾年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機制激發創新活力,以建新平臺聚集創新要素,以抓新產業引領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大創新引領力度。
一是著力打造創新載體平臺。全面啟動建設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兩個現代服務業基地,規劃建設環東海域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馬鑾灣新城。加快軟件園三期、清華紫光集成電路產業園、生物醫藥港等產業功能區建設,改造提升島內約200多平方米的老工業廠房。
二是加快發展一批創新項目。已經梳理76個重點創新項目,特別是全方位地推進天馬TFT二期、ABB工業中心、太古等32家投資總額超過5000億元的重大項目建設。
三是加快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構建29個雙創集聚片區和92個眾創空間,新建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實行“研究院+企業+地方”三方共建,設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15.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9%。全市各類專利授權1.1萬件,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4.13件。
四是大力引進一批眾創空間運營主體,重點引進培育科研人員、大學畢業生、留學人才、臺灣青年四類創客主體來廈創業。
《瞭望東方周刊》: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廈門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有哪些思路?
裴金佳:在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拓展空間,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
重點要把握幾個方面,其中包括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目前,我們已經出臺了20條降低企業成本的措施,2016年在降低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還要出臺一批新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
同時,重點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制造業;培育新的產業增長支柱。我們大力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大型骨干企業增資擴產,鼓勵各區把10億元以上產值的項目作為龍頭企業來培植和引進,帶動產業向高端化邁進。
此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旅游會展、商貿物流、動漫軟件等現代服務業,提高輻射力和發展質量。
廈門旅游快速發展的訣竅
《瞭望東方周刊》:2015年廈門接待境內外游客近6000萬人次,2016年又高居春節黃金周國內游最受歡迎目的地榜首,在你看來,廈門旅游快速發展的訣竅是什么?
裴金佳: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始終把風景旅游作為城市的發展定位,旅游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9%,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在很多外國朋友眼中,廈門能夠很好地聯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宜居城市之一。
廈門旅游最吸引海內外游客的,首先是城市美,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一方面,對道路、橋梁和建筑設計,都力求成為旅游景點和精品。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廈門被譽為最溫馨的城市,注冊志愿者達45萬人,三次蟬聯全國七星級慈善城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其次是自然美,廈門四季如春,亞熱帶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讓人流連忘返。2015年廈門空氣質量優良率99.18%,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二。
第三是特色美,融合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東西方文化,培育了廈門“多樣、包容、共生”的城市文化特質。鋼琴之島鼓浪嶼世界聞名,閩南戲曲大放異彩,音樂、詩歌、舞蹈已形成文化品牌。獨有的廈金“小三通”優勢,更使廈門成為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的黃金通道。
廈門還是一個高端時尚的城市,旅游與會展、體育、商務等融合發展,每年舉辦國際時尚周,外來會議達4000多場。特別是國際郵輪母港建設,廈門的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三位,2015年有66個航次的國際郵輪靠泊廈門港。
《瞭望東方周刊》:廈門是國內首批智慧旅游試點城市,關于智慧旅游,未來有什么規劃?
裴金佳:廈門是全國第一批智慧旅游試點城市,也是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下一步,我們將依托“智慧名城”資源優勢,構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營銷三大體系。重點是建好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推行旅游“互聯網+”計劃,大力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拓展網絡營銷、預訂、支付業務,開發適應游客體驗需求的移動互聯網旅游產品等。
以鼓浪嶼為例,游客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通過電子平臺購買到鼓浪嶼船票、各大景區門票。島上的免費WIFI建設正在逐步推進中,游客只要“搖一搖”,手機上就有景點語音導覽,通過APP可隨時預約導游服務,還可以為游客推薦周邊的簽約誠信商家,提供特色小吃與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