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國商會剛剛發布了《2015-2016年中國商業報告》,這是基于對美國在華企業《2015年度中國商業環境問卷調查》的結果所作出的分析。
2016年,共有406家在華美國公司參與了這項問卷調查,回答了有關公司業績、挑戰、戰略、對未來風險的評估等問題。
受訪的美國企業大多在中國市場有豐富經驗、業績出色,約一半企業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75%在華經營超過10年,約60%是上市公司。
總體來看,美國公司在中國經營業績仍然成功,但收入增長和投資水平正在放緩,特別是制造業企業。
預料已久的“新常態”,終于來臨,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新商機又讓美國企業總體保持樂觀并將繼續投資于中國市場。
調查發現,大多數(71%)美國在華企業仍然保持盈利,但2015年只有61%的企業營業收入有所增長,與2014年的75%相比,有明顯下降。而且,收入下降的企業數量增長了約一倍,從2014年的11%增加到2015年的23%。
但同時,76%的企業認為2016年營業收入會繼續增長,盡管其中大部分估計增長會低于10%;81%的企業仍然計劃在2016年增加投資,盡管投資量與往年相比會相對減少。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Ken Jarret)說:“美國在華企業需要適應新的環境,也要抓住機會,比如服務業的發展。”
對中國未來最為樂觀的美國企業,來自零售業和服務業——有91%的零售業企業和85%的服務業企業計劃增加在華投資。這也反映出,中國正在向更為發達的經濟體轉型,在中國經商,越發要加強營銷、業務拓展、研發、電子商務和自動化。
有一半左右的美國企業稱,正計劃開展或改善電子商務策略。已經擁有電子商務戰略的美國企業則表示,最大的增長引擎已經來自移動平臺(42%)和社交網絡平臺(28%)。
在美國企業眼中,2016年最大的可能風險來自于成本高企、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日趨激烈的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季愷文(Ker Gibbs)說:“這幾乎是一個全新的商業環境。美國企業正在進行調整和適應,這表明了他們堅守中國市場的決心以及對新經濟驅動力的深刻理解。”
在他眼中,未來的商業增長機會來自于“中國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和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大發展”。
調查執行方普華永道(PWC)公司策略總監朗·克萊恩(Ron Klein)的分析是:“2016年調查結果告訴我們,中國正在從以工業出口為主的經濟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我們預計,這個趨勢會像燈塔一樣,吸引更多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