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小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的方向性,要求小學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德育管理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端正辦學思想,堅持不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堅持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須加強德育管理。
關鍵詞:小學;德育管理;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137-01
我們知道,人的思想觀念決定人的思想行為。教育實踐表明,許多優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與他們在工作中十分講究工作效果有關。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更應以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革命責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務虛”到“務實”,把小學德育管理與“效益 價值”聯系起來,寓虛于實,出虛而實。
一、轉變學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
學校作為小學生的第二個家,是對小學生進行系統德育教育的場所,學校應根據小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改進傳統的灌輸式的講課模式,豐富授課內容,在課本的基礎上開展拓展訓練,讓學生們深刻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其他文化課的教學中應結合德育工作要求,有意識地對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等德育教育;建立健全學校和家庭結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建立教師隨訪制度,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督促家長在家中適當地進行德育教育;學校在抓師德教育的同時,不斷推進師德的制度化建設,通過制度約束使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加注重和維護自身的職業形象,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從而自覺地在工作中進行自我教育。學校應加強校園環境和校園秩序的建設和管理,確保學校軟硬件組合發展,保持校園環境的整潔,經常性地組織全校性的德育活動,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合當地公安部門,嚴厲打擊不法分子滲入學校,共建良好的學習秩序。
二、定目標、抓習慣
學校德育管理應定位低調,目標高效,讓習慣養成教育看得見,摸得著。亞里士多德說:“道德成自于習慣”。這對當今我們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頗有現實意義。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品質。
小學要以日常禮儀、行為規范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基點。以此定位讓德育的目標低定位,抓得著,看得清,實效性強。如在常規教育抓好“走好路、做好操、寫好字、說好話”等顯而易見的行為常規,長期堅持定能形成良好的習慣。
分年段設立行為習慣培養細目標,讓習慣培養目標循序漸進。小學德育的目標應定位于習慣的養成、素質的提高,其教育培養的途徑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針對不同的年齡特點,分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制訂行為習慣培養的層級要求。讓習慣培養目標隨著孩子認知的提高而提高。
三、更新觀念,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
未來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我們認為應更新教育觀念。更新觀念重點體現在一個重視、兩個克服上,即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更新人才觀念,克服用一個模子培養人才的傾向。必須樹立為受教育者今后的終生學習打好基礎的觀念,樹立為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觀念,按李嵐清同志提出的“六個學會”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即教育、培養、訓練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和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德育管理工作者的著眼點,應放在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身上,致力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實現人格個性的社會化。為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著眼點的現代德育觀。
四、要處理好網絡信息技術對學校德育影響的問題
21世紀的學生被很多人稱為“網絡一代”。因為網絡文化具有及時性、虛擬性、開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學生心理還不是很成熟,他們不愿承擔責任,又有追求自由時髦的特征,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之中便是一種必然。網絡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給學校的德育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帶來生機;而另一方面,也給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行為帶來不良效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正確并且合理地利用互聯網絡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學校,必須要首當其沖,做好上網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陶宏開教授說:“網絡不是洪水猛獸。”網絡文化對學校德育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它對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沖擊是空前的,它對學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但只要我們學校管理工作者思想重視,引導方法得當,管理措施到位,幫助小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互聯網技術,精彩的互聯網絡世界就會給我們的德育管理工作帶來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總之,在小學德育管理中,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在此基礎上對德育教學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從教學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德育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此外,將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在保證德育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教學方法的完善以及評價體系的改善,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的參與到德育教學活動中,從而能夠更好的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房秀忠.新時期小學德育管理探討[J].科學導報,2013(13).
[2] 謝育紅.小學德育管理有效策略探討,引進社會教育資源[J].新課程(小學),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