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教法和新學法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學生充滿活力,我們的課堂教學也逐步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走出,并呈現出一系列可喜的變化。
關鍵詞:課堂教學;激發思維;課堂氣氛;關注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18-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廣大數學教師通過廣泛的學習和實踐,對數學課程理念、改革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有了切身的體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更重視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重視教與學方式的多樣化。但在學習和實踐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本人就如何才算是一節好的數學課,淺談下自己的淺見。
一、課堂能否充分的體現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
數學的魅力,在于體現學生的思考、邏輯和推理。假如你的一節課里,老師沒有能結合目標拋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沒有能讓學生經歷這個教與學的過程,又談何體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改變教學理念,摒棄一味的滿堂灌教學方法,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經歷、質疑和展示這一個環節。從而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體,形成模式。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更快,記得更牢固,老師也因此更輕松。
二、課堂氣氛的建設是否和諧或者活躍
如果一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聽不進去,老師聽不下去,枯燥無味,即便是你認為準備得再充分,自己講得再精彩,我覺得還是徒勞無功的,又豈能夠得著一節好課?我和大家一樣聽過很多課 ,很多所謂專家的課。可能有些老師一聽認為是專家,一定很厲害,我卻不那么認為,固然大多數專家把握這個課堂氣氛是比較活躍的,尤其像徐長青老師那樣,聽他的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當然還有很多。但是,有一些專家就不行,一上來就來個自我介紹十幾分鐘 ,什么我從那來啊,你們的特產啊,我們的特產啊,一大堆的廢話,更要緊的是弄一個五年級的教材,借四年級的來上,啟發不了啊。所以,搞得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老師們都聽不下去,那學生又豈能聽得下去?
教學大綱是根據學生大腦的發展規律而制定的,這教材是通過有關單位研究決定得出,這豈能是一般個人能夠篡改的?所以,我堅持充分利用教材,循序漸進,逐一解決問題,從而達標。
三、課堂所學內容是否被引向生活的實際
現在的專家評課抓把所學知識是否引向生活這一點也非常的重要。記得在創新杯大賽上,那時我講的是四年級的烙餅問題,這一課主要是教會學生高效生活,合理安排時間。主要內容講完了,我給學生來個小拓展,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嗎?”瞬間,全班同學啞口無言,只有一個女同學回答:“誰知道?”然后,我就切入主題,告訴他們讀書就是要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由此導出在生活有哪些地方可以高效、可以合理安排時間,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個環節由此也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后面我這一課拿了那個等級的獎,對大家來說已是不言而喻了,對吧。
四、課堂上是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在教育過程中,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主體是唯一的內因,盡管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但屬于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育均不可能產生什么效果,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的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因而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看一節課中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可從三方面去評價:
1、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因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是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課堂上看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可從這幾點觀察:教師是否有創設各種情境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是否能提出矛盾的問題,引起學生的疑惑;教師是否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教師是否有利用思辨問題或實驗結論作引導,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啟發學生的思考。
2、學生是否感受、體驗、經歷了數學思考的學習過程。注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實際上是注重獲取數學知識經歷的體驗,它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使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的心智得以運動,并經歷這種心智運動所伴隨的情感體驗。
3、學生是否在學習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但很多是流于形式、走過場,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畫面:教師一說小組討論,全班學生就以小組形式熱熱鬧鬧、七嘴八舌地交流著,氣氛可真活躍,但沒有真正達到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目的。評價學生在這環節中得益如何,可觀察這三點:學生能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學生在合作中能否傾聽接納別人的意見;學生在合作時能否及時地修整自己的意見。
五、課堂上是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標準》強調的基本理念之一。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同樣要體現享受教育的平等,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就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人人學有所獲,但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如果讓他們接受同一種模式的教育,顯然就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教師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承認差異實行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具備必要的數學素養,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對他們現有水平來說是最大可能的發展。
總之,一堂好的數學課,應明確地顯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主要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三種學習狀態,即: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的交流狀態;學生的達成狀態。這應成為教師們教學中的重點。最后,好課應該給聽課者一種美的享受。不僅學生學的好,而且,作為聽課的老師也很有啟發,覺得是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