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芳芳
摘 要:《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點之一便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54-01
一、對合作學習的認識
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課堂學習形式,它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我們很多情況下的課堂小組討論只是一種讓課堂“熱鬧”的形式,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表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經常出現小組內的分化和重組;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成為一個或兩個成績好的學生的表演舞臺,大多數學生被邊緣化;小組學習過程中由于組際差異,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有長短,在學習活動的后期教師一般忙于對未完成學習任務小組進行指導。這時,已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便會進入無序的狀態。我們的很多課上,經常看到討論的后期有的同學仍然有好多問題沒有解決,而有的學生之間已經開始有好多小動作了。
二、目前小學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組合缺乏科學性。一般合作學習主要是生生合作或師生合作。其中生生合作中,小組組合模式較為單一,不能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改變而隨機變更,影響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益。
2、內容缺乏實用性。現在有部分教師是為形式而合作,許多沒有合作必要的問題去讓學生合作學習,擺空架子,缺乏實效。
3、合作缺乏深入性。小組組合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后相互交流,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生相機組合起來的研究或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
4、課堂難以控制性。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你一言,我一語,回答很積極,這時你不忍制止他們發言,但是讓他們去說,又會影響進度,這樣課堂容易失控,造成放出去收不回來的后果。
5、學生參與度不均衡性。通過觀察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機會多,困難生則成了聽眾。困難生往往越過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處獲得信息,使得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獲益比在班級集體教學中還少。
三、解決小組合作學習問題的策略
1、明確責任分工,形成良好的秩序。
明確討論時的責任分工,一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針對這次討論提出要求,對每個參與者分配以一定的任務。二是根據不同的組別討論不同的問題作出明確的分工。
(1)個人分工,提出要求:如果不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語,甚至還會出現爭論不休的情況,難以自覺地形成良好的秩序和討論氛圍。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與人交往能力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在討論之前,教師就應提出相應的要求。 如:每組選舉產生一名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組長要起到組織組內同學發言并起到管理、指導、協調作用;記錄員要針對每一個同學的發言作明確的記錄。當然,每個成員都發表了意見,不可能把他們所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那么該如何作記錄呢?這就要求記錄員針對每個同學的發言和別拘一格的觀點作出反思和概括,用一個詞來表訴一個成員一句話的大意;匯報員的責任在于參考記錄員記錄資料,并對每位同學的發言內容進行整理和加工,在全班開展匯報交流的過程中,用簡單直接的語言來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并提出組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也是責任的分工。再如:組內成員要根據前期自學課文的收獲和成果做到人人發言,發言必須以普通話進行交流,但發言聲音要小,以免影響他組同學;要學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別人發言,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話;要努力記住別人說話的要點。對待自己聽不懂的應當舉手要求對方作進一步解釋,但要經過組長的許可才可以進行提問;針對組內成員對待一個問題意見不統一時,要學會反思,學會判斷,綜合大家發言的合理成分,修改完善答案。還要要求各小組同學不要隨意竄組,竊聽抄襲他組的學習成果,影響組內討論有序地進行。只有養成了這樣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才能做到得心應手,有條不紊。進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和態度。
(2)小組分工:在有的課文內中,同學們提出來的疑慮較多,如果一個一個的用來合作學習,將會大大地延誤教學時間。但是問題也不能草率解決或是棄之不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自愿選擇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后開展合作學習,最終在全班交流匯報過后,根據學習的成果情況評選優勝小組。這樣一來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讓大家都能明白問題。
2、教師要積極參與,善于引導。
有些人以為合作學習就是學生的事,教師不便于介入。所以有的教師在學生開始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就輕輕松松地站在講臺旁邊袖手旁觀,或是在學生中間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這種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新的課程理念提到: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協調者,教師應當積極地加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把自己當作學生學習的一個成員,溶入各小組傾聽,和學生共同探討,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導者,適時點撥、引導和幫助。以利于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或存在的問題,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組織好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成果是合作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合作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全班性的匯報交流,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將無法得到展現和肯定。組織好全班的匯報交流,也可以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的體現,并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起到積極地鼓勵和鞭策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小組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全班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相互之間獲得啟發,實現資源共享。但在交流時,應當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面向全班同學作出匯報。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合作”二字,對于二十一世紀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組合作學習”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是必需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其作一些思考和研究,雖然只有浩瀚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