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菊++陳云福
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挑戰,作為教師必須適應新形勢,樹立新觀念,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去迎接新課程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角色。
關鍵詞:教師;觀念;教學方式;角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96-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發展、傳播和應用,知識將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將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對今天的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要求教育尤其是從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來探索研究教育教學改革。
第一、改變教師的觀念
傳統的歷史教學規范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在本質上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問答式教學,教師提問,學生習慣性地舉手,教師指名,學生死板地回答,教師補充,典型的一問一答。可以說,傳統的歷史教學是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條款之內,教師壟斷了溝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思維很難體現。在新課程的教學實施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勇于實踐。不要再把風平浪靜的課堂當做理想的課堂,而要著力構建“生命課堂”,讓課堂鮮活歸真,生動活潑,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且會不斷再生。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
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文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今后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
第二、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氛圍是學生在語文課上始終保持旺盛學習精力的法寶,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語言風格,教學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給形式充分的自主空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還要帶著問題出課堂,讓學生到大語文環境中去學語文,進行廣泛的課外學習,課外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同時教師也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
例如,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看這篇文章是寫人記事的,還是寫景狀物的,比如寫人記事的文章,首先要弄清文中的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其次要弄清人物品質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出來的;然后還要精讀文章細細品賞,勾畫出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品一品這些詞句的精妙之處,以達到讀者、作者、編者三者之間的共鳴使學生真正做到入境學習;接著對文章不理解有疑義的地方質疑、討論解疑;最后談學習文章的體會,體會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也可以是所受教育等等,老師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只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只要老師能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會探索到很多提高閱讀水平的技巧,不管學生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學習,只要能夠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目的就是好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方法靈活多樣,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不斷總結,尋找文章閱讀的最佳突破口。如,閱讀一篇文章有的從題目入手,文眼在題目上。如,《狼牙山五壯士》文眼在“壯士”,《釣魚的啟示》文眼在“啟示”。有的文章從中心句入手如:《桂林山水》,文章開頭“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習這篇文章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去質疑學習。還有的文章要從人物的話中去體會。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從父親對花生的評議中體會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等等。
第三、改變教師的角色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以下四個轉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由重“模式化”向重“個性”轉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意味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我們知道,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惟一的角色。
總之,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釋,能夠對那些 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物抱以重新審視,能夠對那些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創新是一種心態,一種工作作風,一種人格特征,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才能應對新課程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