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莉
?
甲狀腺癌頸側淋巴結清掃術患者的臨床護理
李學莉
【摘要】目的探討甲狀腺癌頸側淋巴結清掃術患者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朝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86例,均行甲狀腺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及單側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6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甲狀腺癌頸側淋巴結清掃術患者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降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
【關鍵詞】甲狀腺癌;淋巴結清掃術;護理
朝陽市中心醫院,遼寧朝陽122000
甲狀腺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多發惡性腫瘤,病情發展較快,患者多合并頸側淋巴結轉移,需要及時給予治療。甲狀腺癌臨床上主要采用規范的頸側淋巴結清掃治療,治療效果顯著[1]。在淋巴結清掃過程中,偶爾會傷及淋巴導管,若處理不當可能會誘發術后淋巴漏,誘發感染,繼而造成一系列的惡化循環,嚴重者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在頸側淋巴結清掃術中實施全面的護理干預,對于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至關重要。本研究就甲狀腺癌頸側淋巴結清掃術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朝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實施甲狀腺切除術聯合中央區淋巴結及單側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0~60歲,平均(40.0±1.0)歲;髓樣癌10例,濾泡狀癌18例,乳頭狀癌12例。觀察組4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齡24~68歲,平均(46.0±0.8)歲;髓樣癌13例,濾泡狀癌15例,乳頭狀癌1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給予常規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及環境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所納入的患者均被確診為甲狀腺癌伴淋巴結轉移,由于疾病的影響患者有較大的思想負擔,常表現為食欲下降、睡眠質量下降、血壓升高,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律或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責任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及文化程度不同,針對性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認真傾聽患者的訴說,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圍術期手術室護理人員術前對患者進行探訪,可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②皮膚準備:做好頸部皮膚準備,頸前區做好皮膚清潔,側頸部皮膚則需剃除手術部位的毛發,這些會對患者的外貌產生影響,尤其是年輕患者對外貌更為重視,醫護人員在備皮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同時給予有效開導。③其他準備工作:指導患者進行術前其他各項檢查工作,幫助患者進行頸部伸展鍛煉,適當暴露手術野。
1.2.2術后護理①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術后在蘇醒室觀察30 min后將患者送回到病房,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給予必要的氧氣吸入,并監測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水平等,每間隔15~30 min巡視1次,并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②體位護理。實施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患者,術后早期因淋巴結回流受阻,患者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頜腫脹。因此,應在麻醉清醒后輔助患者更換體位,取半臥位或抬高床頭,有利于引流并可緩解腫脹,提高患者的舒適度。③引流管的護理。本組患者術后傷口置2根引流管,末端采用Y形管連接,與中心負壓吸引裝置連接后持續進行吸引。利用負壓吸引作用及時對切口內積血、積液進行引流,創面閉合無間隙,組織緊密貼合,有利于切口的早日愈合。將壓力維持為0.02~0.04 mPa。在負壓吸引過程中,要保持恒定的壓力,過高會吸出過多的組織液,過低則不能實現吸引效果。調節壓力表盡量以微調為主,盡量不調節開關,防止壓力變化過大。注意妥善引流,防止引流管脫出、扭曲、受壓。觀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質,若短期內引流量增加、顏色鮮紅,提示發生切口出血,應及時告知醫師。④飲食護理。術中若因傷口疼痛或喉上神經誤傷而導致患者出現吞咽困難,在首次進水或進食流質飲食時患者可能出現嗆咳,劇烈咳嗽會導致傷口開裂,發生出血。因此在患者進食時,護士要陪伴在患者旁邊指導飲食,查看是否出現嗆咳。⑤切口功能鍛煉。甲狀腺癌頸側淋巴結清掃術中切口范圍大,斜方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為了防止瘢痕收縮及切口粘連,應根據術后傷口情況及引流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功能鍛煉,一般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吞咽,術側肢體可練習上舉運動,保持術側上肢高于健側。引流管拔除當天減少活動,并在次日指導患者進行頸部上下轉動。⑥并發癥的護理。喉上神經及喉返神經損傷:喉返神經損傷一般會引起聲音嘶啞,術后應叮囑患者注意休息,少說話,并注意觀察飲食,鼓勵患者多食用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營養調理,告知患者并發癥都是短暫的,一般在3~6個月內即會消失;手足抽搐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甲狀旁腺誤切,血液供應受累,術后一旦發現患者出現抽搐,可給予患者口服或靜脈補充鈣劑,抽搐可得到有效改善。持續性痙攣時,患者主訴胸悶不適,可遵醫囑給氧,靜脈補充鈣劑,1 h后患者癥狀可明顯緩解;切口出血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切口敷料及引流管情況,尤其是躁動、術后嘔吐及高血壓病史患者,一旦患者出現頸部切口腫脹,應及時告知醫師。
1.3觀察指標根據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的焦慮情況,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并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共22例(55.0%)發生并發癥,其中切口出血7例,呼吸困難和窒息5例,喉返神經損傷5例,手足抽搐5例。觀察組患者中,共3例(6.5%)發生并發癥,其中出血1例,聲音嘶啞1例,手足抽搐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度焦慮及重度焦慮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比較[例(%)]
目前,甲狀腺癌是發病增長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在生長期即可轉移到腺體內,多轉移到中央區淋巴結區域及頸側淋巴結[3]。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頭頸部淋巴結清掃術,但因甲狀腺癌淋巴結清掃術創傷面積大,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容易傷及神經、甲狀腺及血管,容易引起呼吸困難、出血或窒息等并發癥[4]。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實施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患者因擔心手術效果及術后疼痛,在整個圍術期會出現因身體不適而表現為心理不安、緊張,不能接受頸部留下較明顯的瘢痕,尤其是年輕患者[5]。因此,醫護人員要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手術治療;并做好必要的術前皮膚準備及其他護理。術后及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一旦發生異常,及時通知醫師,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麻木、抽搐、嗆咳等不適進行對癥處理,并耐心解釋,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感,提高其對手術成功的信心[6]。手術結束后,輔助患者進行后期的護理工作,包括體位護理、引流護理、飲食護理,防止出現其他并發癥而影響患者疾病早日恢復,術后根據切口的愈合情況,引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運動量需取決于身體的可耐受情況,做到循序漸進,患者要積極配合醫師進行康復鍛煉。
參考文獻
[1] 唐志堅.CT在鑒別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癌中的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10):175-176.
[2] 孫丹.全甲狀腺切除及頸淋巴結清掃術圍術期的護理[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S1):316-317.
[3] 邱琰.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131I核素治療的觀察與護理[J].上海護理,2015,15(1):40-42.
[4] 孫敏,王春玲.橋本氏病合并甲狀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3):169-170.
[5] 馬榮芹.甲狀腺癌癥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9):151-153.
[6] 李曉霞,曾定芬,陽靜,等.綜合護理干預在青少年甲狀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7):2679-2681.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