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一工程公司 范明亮
國際合作中境外業務的稅收問題分析——以建筑業為例
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一工程公司 范明亮
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稅務制度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給予境外建筑企業必要的免稅、退稅政策。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稅務問題也日益突出,稅務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與改革,以適應境外經濟的發展。本文將系統分析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稅務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稅收體制改革提供參考。
境外 建筑業 稅務問題
當前境外從事建筑業務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設計、物業運營、融資項目和建筑咨詢等,繳納營業稅由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管理費、規費、利潤和稅金等各種含稅收的費用組成,而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體制改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優化市場經濟體系的需要。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有利于合理分配資源,貫徹落實“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標。但是,我國的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體制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稅收的相關法律不完整,宏觀調控力度薄弱,稅收分配不合理以及建筑企業利益保障存在缺失。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完善稅收的相關立法,加強宏觀調控;改革稅費制度,優化免稅政策;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稅收管理隊伍建設。
1.1稅收的相關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國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稅收法律還不夠健全,沒有增加促進社會穩定、支持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稅種。不僅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而且導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缺乏足夠的資金。
另外,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財政收入尚且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財政稅收管理機構和工作人員被縮編和精簡,制約了財政稅收管理的有效實施,影響了從事建筑業務稅務管理的有效性發揮。另外,稅務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
1.2宏觀調控力度薄弱
目前,我國宏觀調控在對于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管理方面的力度還相對薄弱,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與法律手段,導致偷稅、漏稅、騙稅與抗稅等違法行為層出不窮,也時常出現暗箱操作現象,建筑企業沒能享受必要的免稅政策。而且,境外建筑企業的增值稅稅種還存在比較大的欠缺,尤其是對企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沒有發揮出明顯的促進作用。
1.3稅收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承擔者是廣大中小型企業,這樣必然會給這些企業帶來沉重的稅收負擔。很多收入來源多元化的大型建筑企業因為享受了多源扣除優惠,繳納的稅收比較少,這就造成了稅收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另外,政府對建筑企業的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外企業的發展。
1.4企業利益保障存在缺失
稅收屬于國民經濟再分配,應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稅收管理在企業福利待遇分配方面和優惠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必然會導致企業利益難以保證。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稅收優惠政策應該堅持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的方針,但是由于大、中、小建筑企業的稅收分配不合理,導致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中小型建筑企業并沒有享受優厚的福利待遇。由此可見,稅收在企業利益保障方面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
2.1完善稅收的相關立法,加強宏觀調控
要推動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務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國民經濟再分配的合理運轉,必須制定完善的憲法。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保持國內與國外財政收支的平衡,解決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財政收入失衡問題。而且,政府應該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和利弊,加強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優點是具有分配資源的功能。分配資源是市場機制在宏觀方面顯示的優勢,能夠推動資源在各部門間實現比較合理的配置。另外,市場具有推進技術進步與節約消耗功能,這是市場經濟在微觀方面顯示的優勢。但是市場經濟也存在弊端,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單純地依靠市場調節只能解決市場微觀平衡問題而不能解決宏觀經濟的平衡問題。市場經濟的有效作用是以競爭為前提的,要注意強調競爭的合法、合理性,從而提高市場調節的效果。而處于競爭中的企業會在優勝劣汰的趨勢下導致財政稅收不均衡,加劇了經濟矛盾和沖突,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與安定。而且,市場經濟無法管理違法與犯罪的社會現象,例如亂罰款、亂收稅、偷稅、漏稅、騙稅與抗稅等。所以,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宏觀調控能夠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保持收支平衡,能夠穩定物價,促進社會公平。宏觀調控可以運用法律手段維護社會安定,打擊違法犯罪。國家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需要創新企業財稅制度,改革稅收,完善金融體制,以維護建筑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與此同時,政府要引導建筑企業依法納稅,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創新路線,從而提高企業生產力和綜合力。
2.2改革稅費制度,優化免稅政策
財政稅收管理機構應該改革稅費制度,優化免稅政策,免除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的增值稅,對于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管理費、規費等營業稅也需要進行必要的減免,從而減輕境外建筑企業的負擔。其次,稅務機構還可以改排污收費為征稅,對污染程度不同的資源實行差別稅率,提高資源稅的征收標準,完善資源稅的計稅依據,從而有效保護環境。另一方面,建筑企業在開展業務活動時必然會運用大量的資源,稅收管理機構應該將嚴重短缺的水資源和林業資源等納入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另外,政府和稅務機構應鼓勵中國的建筑企業抓住去國外的投資機會,堅持“走出去”戰略向海外投資,讓中國的稅務價格接近國際市場稅務價格,將中國的稅收法融合進國際稅收法,拓展境外建筑企業的融資市場,避免中國的資金外流,防止外來稅收制度對中國境外建筑業務市場造成嚴重沖擊和不利影響,維護中國境外市場的穩定。
2.3增加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
國家應該增加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加大建筑業務技術創新基金的投入,提供銀行貸款以扶持建筑企業的發展。一方面,稅務管理機構應該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來減少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負單,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而且,財政稅收管理機構應該加強對建筑企業人力資源的投資力度,為境外建筑企業培養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細致的、全面的財政預算管理體系,使稅務管理具有系統的、科學的導向作用,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標,并及時、準確地發現稅費征收工作過程中的偏差,防止因預算安排不周造成的損失,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夠及早發現并解決。
2.4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稅收管理隊伍建設
改革稅收體制,合理免除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必須注重提高財政稅收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稅收管理隊伍建設,從而保證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工作的順利運轉,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體制改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的全面優化。境外從事建筑業務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設計、物業運營、融資項目和建筑咨詢等,繳納營業稅由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管理費、規費、利潤和稅金等各種含稅收的費用組成。目前,我國的境外從事建筑業務稅收體制中還普遍存在稅收的相關法律不完整,宏觀調控力度薄弱,稅收分配不合理以及建筑企業利益保障存在缺失等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和稅務機構必須完善稅收的相關立法,加強宏觀調控;改革稅費制度,優化免稅政策;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加強稅收管理隊伍建設。
[1] 李娜娜.跨學科視野下的稅務司海關史料整理——讀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J].圖書館論壇,2015(09).
[2] 胡國強.稅務管理流程下的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系統設計[J].商場現代化,2014(14).
[3] 李建新.對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5).
[4] 曲川.以稅務實訓平臺建設推動稅務教育培訓跨越式發展--基于國家稅務總局教育中心稅務實訓平臺建設立項檢查評估調研報告[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3).
F812.42
A
2096-0298(2016)09(b)-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