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甘科
我國能源貿易對經濟、環境的影響研究
成都理工大學 甘科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國內能源的依賴性增強。毋庸置疑,能源的總量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合理規劃能源的使用,促進能源資源可持續發展。本文對我國的能源資源情況進行分析,并在我國能源市場的基礎之上,對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能源以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能源資源 經濟增長 可持續發展
能源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而且很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應最大程度地使用有限的能源,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能源的利用過程中,也應注意環境的保護,盡量減少環境的破壞。在我國的對外貿易當中,人們往往只是憑借數量以及規模來進行某個產品以及行業貿易的判斷,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這可能造成低估某些產品國際交換與貿易的重要性,對于能源國際貿易來說就是如此。雖然說加工貿易出口有利于帶動我國的就業情況發展,但是在全球產業的價值鏈條上,加工貿易就屬于一種粗放的貿易,存在加工企業的增加值過低的問題,而且同時需要付出很大的資源與環境的代價才能獲得貿易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眾所周知,能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籌碼。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加大,能源的問題應該能夠解決能源的需求,能源貿易在整個貿易中的重要意義尤其突出。
1.1能源基本的特點
我國地大物博,在能源的總量上是巨大的。例如據權威統計,我國的石油可開采量占據世界的第九位。位于前幾位的主要有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但是,如若按照人均計算的話,那么人均占有量則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歸結為相當貧乏。
1.2能源資源的分布情況
因為世界上能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導致供給與消費市場的分離,能源的長時間運輸也成為必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的發展,對能源的依存度越來越大,能源的安全運輸問題業也成為重要的保障。在我國能源貿易上應加強進口,安全運輸,確保能源最大限度地利用。
2.1石油需求量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是石油需求量也大增。到2002年,我國已經成為石油的第七大石油進口國,并且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持續加大。在世界上石油的需求量上,單單中國一個國家就占據了石油需求量的25%。因此我國經濟增長對石油的需求一直被認為是石油價格增長的“元兇”。目前,我國已經取代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國。
2.2石油供給不容樂觀
石油供給量跟不上石油的需求量,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的調查,我國的石油缺口將長期處于擴大的趨勢。預計到2020年將會達到2.3億。2020年我國可能將有70%的石油必須依賴進口。雖然近些年我國石油的生產量在加大,但是進口量仍然持續大于生產量,石油供給形式不容樂觀。
2.3石油價格不斷變幻
近兩年來,石油價格不斷波動。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確定主要是在紐約、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成品油的加權平均基礎之上確定的。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集團是在中準價的基礎之上,它們在8%的變化幅度之內制定石油具體價格。石油的定價本身屬于一種政府的行為,信息具有滯后性;并且若過于追蹤國際石油價格,不及時跟進我國國內的石油供求關系,很可能將國際油價的風險轉移到國內市場中來,造成國內石油市場價格的波動,也讓我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處于被動的地位。
3.1控制人口增長率
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觀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的人口都太多。即使我國執行低生育政策,對我國人口增長量進行控制,那么我國未來的人口峰值也會達到15.43億。如果我國政府在21世紀對計劃生育實行開放政策,那么截止到2050年,我國人口將會達到16.72億,這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幾十年我國應該堅定不移地執行低生育率政策,從而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保證我國的能源資源人均占有率不會降低。
3.2建立能源資源供應基地
我國不能只是依靠國內的能源資源,應轉變理念,在國外建立能源基地,從而保證能源供應穩定。為了促進國外能源資源的開采與利用,國務院應該責成有關部門進行國外能源資源的利用,統一進行規劃和安排;組織銀行、保險等部門配合能源開采部門到國外進行業務的拓展和服務;建立國外能源資源風險勘查基金,扶持重點資源開發;在對外融資、稅收等方面執行優惠政策。能源不僅是眾多化工產品的原料來源,更是社會生產的動力。但是在能源的開采利用的過程中,需要占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以及淡水資源,這直接造成的后果是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環境的污染。能源開發的這種負面影響,讓各個國家都致力于通過進口來確保能源資源供應質量的提高,從而達到緩解本國人地關系緊張的目的。據此,我國應該致力于擴大能源進口的規模,關注進口能源供應的質量。這不僅能夠緩解我國人地關系緊張的局面,而且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環境的需要。相關部門、地區在碰到利益沖突時應從民族大義出發,保護國家的整體利益。大規模的進口優質能源能夠優化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
3.3建立能源資源儲備制度
我國能源的總量是多的,我國的人口數量基數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激增,若長期依賴進口,一旦發生國際能源危機,將會讓我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損害。因此我國有關部門應該建立建全能源儲備制度。毋庸置疑,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能源的缺口量不斷加大,為了保證我國能源的使用安全,我們應該吸取國外的經驗,建立健全能源儲備制度。能源儲備制度建立的同時,對稀缺性的戰略資源,國家應采取防護性的開發政策,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4完善能源資源的投資環境
根據我國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驗發現,擴大對外開放能夠實現本國礦業的現代化、集約化經營。目前,我國能源資源開發的投資環境較差,因此我國國內應不斷優化投資環境,調整不利于對外開放的策略,盡快擬定新的外商投資合作勘查開發能源資源的政策法規,放寬礦種,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到偏遠地區開發我國急需的能源資源。
應建立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嚴格辦礦秩序,從能源管理上以及組織管理者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堅決取締非法采油的活動,嚴格控制濫采亂挖現象的發生。促進管理制度的規范化,探索出符合市場經濟體質的礦業管理規范,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走能源節約型道路。
4.1能源資源的開發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的開發與環境破壞共生,能源資源也同樣如此。在資源開發的初期,因為環境的破壞在生態環境可容納的范圍之內,因此生態環境能夠通過自身的凈化以及吸收消除資源的開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因為生態環境為公共資源,在遭到破壞之后,因為其具有公共性不需要人們進行補償,因此各利益主體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導致環境的負外部性、市場失靈。其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制度本身的不健全,不能將外部因素內化,不能夠將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環境成本帶入到產品價格之中,導致產品的價格不反映環境成本。因此在能源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正確處理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開發能源資源;堅持試試能源資源開發保證金制度,從而保證企業在進行資源開發的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采用高新技術,增強在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處理能力。同時,應該執行區域重點保護的原則,針對不同的問題導致的環境問題,對癥下藥,協調好能源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4.2能源資源的開發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應保持代內的公平以及代際公平。能源資源的開發不僅需要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也不能對后代的資源構成危害。在能源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大力倡導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對重點污染區域重點治理,保證能源資源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1] 曹博謙,陳彥玲.論我國石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消費導刊,2008(4).
[2] 景樂輝.中國礦產資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02(5)
[3] 楊敏英.經濟效益與資源代價——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7).
[4] 張慶東,路新芳.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思考[J].北方經濟,2006(12).
F426
A
2096-0298(2016)09(b)-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