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系 王南 吳慧
新媒體時境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①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系 王南 吳慧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企業利用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推廣,使文化創意業得到了極大的創新。在新媒體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周邊產業以及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也得以快速發展,各行業均朝著智慧化方向跨進。
新媒體 文化創意 互聯網 虛擬現實
新媒體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新媒介,具有強大的傳播力,是數字化、網絡化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網絡的新型信息媒介的總稱。將新媒體藝術和文化創意相互融合互動代表了現代科技與文化交相融合的趨勢。眾所周知,文化的創意產業呈現出數字化、交互性、虛擬化工作的新特征,具有復興文化產業,保護文化遺產,提高文化商品附加值的意義。
了解當前新媒體現狀,文化創意基于新媒體數字化、交互性、虛擬化平臺,對傳播、保護文化遺產資源,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起到推進與改革的機會,可以幫助解決創意設計教學本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以新媒體為契機,加強文化創意形式建設,增強文化創意信息傳送的互動性和即時性。新媒體的出現,拓展了教學資源形式,由于互聯網等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資源下載更加多樣化。并通過“復制”、“粘貼”等其他形式,將傳播的接受頻次與接受范圍,增強了大眾的切身體會,因此,發展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顯著傳播特點交互性。傳播借助新技術革命下的新形態媒介,提高了傳播效率。
以新媒體平臺為條件,促使創意設計教學建設,增強高科技、多技術、多媒介的融合。通過新媒體,能夠使創作者的“創意”思維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將作品的“創意”的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來。并且將信息經不同媒介的傳播,使藝術和科學的深度結合,發展到教育、藝術、文化、管理等不同領域。而且,以此對文化產業與藝術本身產生的影響,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使用可豐富創意團隊設計教學的組織形式、增加活動類型,使組織過程更加透明。
3.1文化創意產業行業概述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與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綜合實力的顯著標志。我國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充分說明促進文化創意行業發展,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逐漸轉變為創新驅動模式具有及其重大意義。現在,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向“升級版”的融合和轉型發展新階段。
文化創意產業通過設計團隊的天賦、技能、智慧,并且依靠高科技對文化資源不斷進行創造提升,結合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產生的產品附加值高,是一項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和財富的潛力產業。文化創意園可以由園區建設逐步向園區資源整合、功效與質量的提升、市場化運作組織的培養等各方面推進轉化,并且對園區運營方式進行優化創新與探索,這種創新與探索的成果也已經初步顯現,出現了一批典型的園區運營方式。隨著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快速前進,文化創意產業顯現出更具活力的潛在功能,也因此促使人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與功能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即: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特性不僅僅反映的是一種單純的行業現象,而且是一種和中國發展趨勢相得益彰的新生發展模式。文化創意和科技融合相輔相成,不但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促使其價值與新生活力倍增,并且與新興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而促使文化更加大放光彩。
3.2新媒體技術對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影響
文化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光在設計與應用領域不斷發展壯大,而且也逐漸在教育行業中得到體現,特別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新媒體的運用受到重視,藝術的創作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新媒體的表達形式。藝術家們都在用最新的科技創作作品,新媒體的發展與人們的互動性達到了任何藝術形式無法達到的新高度,這是一個全新的顛覆和革新層面。新媒體正在以一種非常合適的方式參與到社會各個層面,高校作為藝術設計教育的前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信息技術傳播的優勢優化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藝術設計教育,文化創意的改革與創新應適合地方高校藝術設計發展的教育體系。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以新媒體新形式為主導的互聯網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為學習者帶來了新的環境、新的傳播媒介與平臺、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新的傳播內容、新的傳播通道,但仍有許多方面不能適應社會新環境的變化。如信息化跨平臺性弱、覆蓋面小、信息化技術解決方案落后、信息傳播方式僅局限于大眾傳播階段等,藝術類高校應要加強基于業務和任務的多平臺多手段的信息整合應用,為學習者搭建了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生態圈。培養學習者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敏感度,掌握信息技術、知識,用文字、語言、圖像等多種媒體為載體,通過新媒體實時性、交互性、體驗性的藝術形式,傳播非物質文化創意形態的數據與信息。新媒體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對人們的學習方式影響深遠。從教學的各類層面來說,老師與學生關系從過去的知識相互傳遞轉變為一種理解、平等與雙向的人與人互動的關系。教學就是在這種相互交錯的網狀關系的新關系之中開展。
3.3 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成為企業宣傳之焦點
在新媒體傳播形式中,尤其是在大眾個體的信息傳播與獲取的行為發生了移動化、社交化、數字化的前提下,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成為萬眾焦點。
在信息化傳播社會網絡發展過程中,企業作為承載的主體,一直在網絡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并且企業出于商業營銷的鮮明目的,以及對品牌的營銷,始終存在對媒體傳播形態的改變保持非常敏感的反應。企業商業營銷傳播的路徑在新媒體視角有雙重的價值,在以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為代表的企業信息化宣貫階段,媒介化信息傳播網絡使受眾對信息的需求產生了更具有傳播力、影響力的效果。新型網絡體系了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企業也必須升級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與平臺,并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定位,做出適當調整。企業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新媒體以“人化”的形式與形態,直接或間接成為“信息人”。
3.4虛擬現實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
科技的發展往往會帶來藝術的革新,伴隨著新媒體藝術的興起,藝術設計的表現方式受到極大影響,展示設計領域受到的沖擊尤為強烈,數字媒體技術為其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使得原本單一的靜態展示方法逐步演化為新媒體環境下展示設計的新形式,展示過程動態化、手法交互化、媒介科技化以及場景虛擬化。
在較為傳統的設計、展示會展中,主要的展示形體是提供參展模型或者實物,輔助的展示方式一般是結合文字與圖像進行平面上的表達,也就是僅僅依靠以物質模型或實物作為技術最直接的靜態展示。這種以靜態展示傳遞信息的形式,對于參觀者而言較為乏味、單調、被動,并且無法較為完整地表現展品優缺點,表現力缺乏。憑借高新傳媒科技,而新媒體藝術為展示設計提供表現力最為鮮活的力量,將展示的方式由物質向非物質轉變,使得展示方式產生轉變,由靜態表現轉變為多維度動態展示,實現了人們對藝術展示更為新穎獨特化、多樣化的體驗。在有限的面積內表現出不一樣的空間展示,節省了運輸、材料、空間等物質資源,讓觀者能夠在寸地獲得不同的感官體驗。例如:2014年武漢市萬達電影樂園,主題區“飛躍湖北”,參觀者要求系好安全帶,通過座椅所做的左右傾斜、垂直運動、旋轉運動,就可以由氣勢磅礴的三峽大壩,進入翼角嶙峋的黃鶴樓;由自然質樸的神農架登至“五岳之冠”的武當山;由櫻花飛舞的春天穿越到皚皚白雪的寒冬,足不出戶就可以將中華大地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征程飽覽于眼前。
在新媒體展示、設計中,虛擬現實技術是增強參觀者切身體驗感、實現與藝術相互交流的重要技術基礎。藝術家通過以數字媒介作為載體以及數字模擬技術,將很多以前不可以實現的事變為現實。科技是實現藝術創新的基礎,而藝術的進步是發展新技術的不竭動力,兩者相輔相成。縱觀設計、展示發展歷程,因信息技術的提升,展示方式愈發多彩多樣。在以新媒體藝術傳播環境下,設計師應順應時代發展,拓寬設計思路、升華設計方式手段,利用新技術、新思想,更直接、更貼切地表達設計理念,使信息的傳播變得更為高效。
虛擬現實技術的逐步推廣,必將使展示設計向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給人以切身體驗,為人與信息之間提供了互動,真正體現了人的主導性和參與性。在新媒體與展示設計發展趨勢下,當代設計師不但要懂得新的藝術觀念,還要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3.5電視產業與高科技新媒體結合
在國家支持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新媒體的政策下,中國電視文化傳播產業將利用新市場這個調整經營機制、整合資源的平臺,繼續向做大做強的方向逐步發展。電視產業內容產品與傳播技術的有機結合,如果脫離了相對于廣播與報紙雜志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更先進的電視傳播技術,電視文化產業就不可能在出現后短短半個世紀快速成為受眾面最廣、傳播能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強勢新聞媒體。
電視產業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逐步摸索出一個系統框架,不但要構建國家公共電視服務體系,國家還將大力支持電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與技術創新,給予電視產業機構更多的市場自主權。未來,對中國電視產業來說,新的文化傳播技術快速發展,既是千載難逢機遇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新技術創造出的技術環境與市場空間使得更多的新型電視業務得以實現,各種電視業務新開發的增值業務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鏈與產業鏈,使除了傳統電視內容能夠生產、播出之外,還能夠創造出更多的附加經濟。中國電視機構、傳統觀眾群體、廣告客戶應主動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市場變革,新聞單向傳播的思維要發生轉變,全媒體有可能成為電視等主流媒體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
新媒體傳播時代將各產業之間的分工界限打破,相互滲透的趨勢也愈加強烈,目前新媒體和電視媒體的融合還處于摸索、發展階段,行業潛力巨大,而且新媒體和電視產業的開放性、互動性傳播也應高度融合適應市場發展趨勢。新媒體傳播發展勢頭下,各產業鏈從業人員應確保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教育理念發生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中獲得更為優質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新媒體技術支持下與傳統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推動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研究,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新媒體的高度融合。
[1] 馬寧.品牌與受眾的移動互聯式對話——新媒體語境企業傳播的路徑 變遷與微信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5(1).
[2] 楊小亮.虛擬現實技術在新媒體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5(8).
[3] 馮玉雪.探析虛擬現實展示設計及其應用[J].藝術科技,2015(3).
[4] 李士豪.虛擬現實技術在新媒體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6(15).
[5] 周雙.文化創意產業下的中國電視發展[J].商場現代化,2012(7).
[6] 劉桂蓮.縣級電視臺與新媒體資源整合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6(5).
F069
A
2096-0298(2016)09(b)-137-02
①本文是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民生調研專項課題《新媒體時境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201601730)。
王南(1985-),漢族,河北晉州人,助教,學士,主要從事廣告設計方面的研究;吳慧(1980-),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技術與廣告設計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