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 劉麗莉
新余市新型能源利用設備推廣的商業價值分析與對策
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 劉麗莉
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在工業領域和地熱資源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分析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推廣的經濟效應,編制了推動低品位能源利用產業發展方案,并提出相應的產業化對策。該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推廣應用將有效減少工業廢氣和工業廢水的排放,同時,實施方案將拉動全社會GDP增長,提高新余市工業增加值。
新型能源利用設備 經濟價值 產業化 綠色信貸
我國工業企業中,各行業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高品位余熱發電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中低溫余熱(即低品位余熱)基本上無回收利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約束的日趨強化[1],在我國節能減排任務日益繁重的現實下,低品位余熱回收利用對于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和促進節能減排意義重大。
經過近10年的工業樣機研發和四年商業示范驗證,江西華電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的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在工業領域和地熱資源中得到初步應用,其技術的突破就是可以利用傳統汽輪機無法使用的分散、規模小、波動大、多相的低品位熱源進行發電。粗略估算,如果該項技術得到普及應用,僅在工業領域每年就可以節省標煤1.48億萬噸以上。
該技術在低品位工業余熱、高溫地熱、沼氣這3個方面應用潛力約1.93億噸標煤,裝機容量7000萬千瓦,安裝數量約23萬臺套,直接投資7700億元左右,帶動GDP增長3萬億元左右,創造就業崗位1500萬個。如果考慮國際市場,這一產業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作為一種新技術和新產品,該項能源利用的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過程同樣面臨高成本、低收益、資金緊缺等多種障礙。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將該種發電機列為新余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綜合獎勵類項目,此舉將增強企業抗風險和技術創新能力,縮短低品位能源發電的投資回收期,大幅度擴展該種發電機應用領域和裝機容量,推動整個低品位能源利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2.1標準制定
江西華電為全國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承擔單位,秘書處作為標委會的常設辦公機構,根據專業領域的國家標準發展規劃、標準體系以及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要求,負責組織國家、行業標準的預研、立項、起草、審查和報批等各項工作。根據我國該產業發展情況,研究制定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的安全、能耗、排放試驗評價方法及限值標準;研究制定本機、減速機、發電機、冷卻水系統、油箱等關鍵部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評價標準;制定各類設施、設備的設計規范,及其安全、能耗、能效等相關技術標準,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節能與相關標準體系。
產業技術標準,是從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并結合產品實際出發,特別是隨著該項技術在我國低溫余熱和廢氣中的發電應用,以及在此基礎上行成的規范和經驗,開展技術標準研制,建立其標準化體系,是提升和指導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的設計制造水平,推動該技術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標準化必由之路。該項投入擬為260萬元左右,申請財政激勵資金78萬元。
2.2產品認證
通過產品認證技術,以公眾的消費選擇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某種產品技術,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引導意義[2]。開展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低碳技術和規范開發,以及產品檢測、認證試點。委托相關認證機構對公司已有的8種不同規模的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產品進行能效和性能標準認證,讓社會認可接受這些產品。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認證工作擬于2012年底之前完成。公司目前有8種類型的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每種類型產品檢測費、認證費按50萬元考慮,共需投入經費400萬元,其中120萬元申請財政激勵資金。
2.3人才培養
低品位能源利用產業發展需要培養一大批設計、研發、制造、建設、運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隨著未來機器的大規模普及應用,人才匱乏成為必然。該技術涉及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聲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電氣工程、控制技術、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要培養出全面掌握這些學科技術的綜合性人才,對培養對象的素質和培養體系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公司將依靠節能減排財政綜合獎勵政策。高職院校以培養較低層級的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構建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3]。公司通過選擇若干重點高校、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專業課程,逐步建立起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專業,培養一批研發人才和技術工人,為產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公司擬與新余學院合作,設置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設計和運行維護專業,畢業生擇優錄取在公司就業。針對近期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裝機推廣應用計劃,公司擬在3年內培養100人(設置2個班),每人培養費用按4000元考慮,共計40萬元左右,申請財政獎勵資金12萬元。
2.4研究中心建設
以企業主導,政府推動的原則,集中全行業科技資源,建設國家級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研究中心,其中心任務是:對國家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進行設計,提出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優先發展領域和技術研發方向,協助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管理、評議和審核國家支持的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項目。針對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發電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開展研究,以大幅度提高地熱發電、工業余熱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的經濟型為目標,重點打造本體試驗平臺、冷油器技術試驗平臺、油箱技術試驗平臺、發電機技術試驗平臺、電氣控制柜技術試驗平臺。通過技術試驗取得的經驗和知識,以各種形式進行交流和傳播,促進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研究中心主要需要配備高級技術人才,購置研究用設施設備,該項總投入擬為800萬元左右,申請財政激勵資金240萬元。
2.5公共媒體宣傳
廣泛的宣傳是推廣技術的基礎。通過電視、網絡媒體、報刊、各種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回收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項目成果進行宣傳報道,重點報道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成果,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向各級政府和企業普及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余熱回收利用的科技知識、經濟知識和管理知識;加強對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實用技術培訓,讓用戶真正掌握余熱回收利用技術和及時的市場信息。各類媒體宣傳費用預計為60萬元左右,按照10%比例申請財政獎勵資金6萬元。
2.6行業協會推動
我國低溫余熱源點多面廣,高度分散,直接面向經營規模小、高度分散的企業和農戶進行技術推廣,成本高,效果低。而通過行業協會至企業和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行業協會成為技術推廣的主體和企業、農戶之間溝通的橋梁,則能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果。行業協會推廣費用預計為60萬元左右,按照10%比例申請財政獎勵資金6萬元。
2.7現場培訓與技術講座
按照不同的熱源類型,對潛在用戶的決策人員、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講座,發放技術和宣傳資料,結合實際案例對培訓者進行現場交流、體驗。通過培訓和講座,提高用戶回收低溫余熱發電意識進一步提高,形成大規模的推廣應用趨勢,引領節能減排產業化發展。在未來10年,公司擬組織培訓2萬人次,每人次培訓費用按50元計算,全部經費約100萬元,按照10%比例申請財政獎勵資金10萬元。
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作為一項新技術,在技術研發、創新、產品示范和推廣初期,政府以資金、財稅和產業政策扶持為主,幫助企業降低風險,增加企業創新動力;在技術成熟以及市場化應用階段,政府則應將支持重點放在保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創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3.1國家層面
3.1.1資金獎勵
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推廣應用中,希望分成2個階段獲得相應的中央財政資金獎勵政策。第一階段為2012年~2014年,直接對設備生產廠家進行獎勵,獎勵方式為每銷售出1千瓦裝機,給予1000元獎勵。通過對廠家獎勵,激勵廠家通過降價等方式銷售更多的設備,使得設備在全社會得以大規模應用。第二階段為2015年~2020年,當設備在市場上占有率較高時,為激勵已有用戶和潛在用戶利用設備的積極性,該階段直接對用戶進行獎勵,即設備每發出1千瓦時電量,財政給予用戶4分錢的獎勵。2020年以后,當設備得到商業化應用時,可以降低獎勵標準,甚至取消獎勵。
3.1.2稅收優惠
對從事設備研發和服務的企業,鼓勵其進行技術成果轉讓,對轉讓技術的企業,在轉讓技術時取得的收入減免所得稅。按照我國有關稅法規定,對設備生產企業和發電站的增值稅,按正常稅率17%減半征收。
3.1.3綠色信貸
將發電項目列入綠色信貸指導目錄,金融機構優先提供貸款扶持并實施優惠性的低利率手段。
3.1.4簡化合同能源管理辦法實施規則
去除合同能源管理辦法中對能源服務公司出資70%的硬性約束,簡化合同能源管理辦法。凡是采用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的發電項目,其節能量均按照每噸標煤300元享受財政獎勵。
3.1.5享受與新能源同等的扶持政策
無論使用何種低品位能源進行發電,均享受可再生能源相關的政策優惠。當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發出的電量超出本企業或當地需求時,國家優先調度剩余電量上網,并給予與當地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同等優越的上網電價。
3.1.6其他政策
將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列入財政部修訂的《國家支持的重大技術和裝備目錄》、發改委頒發的《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和工信部修訂的《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作為重點支持和推廣對象。對低品位能源利用設備產業項目的用地,優先列入用地計劃,優先使用重大產業項目用地。
3.2新余市層面
工業用電實施階梯電價,激勵工業企業回收利用低品位能源。設置綠色通道,對低品位能源發電項目的任何手續從簡從快辦理。對低品位能源發電項目,地方政府提供貼息或適當利息補助。
3.3企業層面
對用戶執行新的價格優惠政策,力爭客戶用于余熱電站的建設總投資平均控制為5年以內。將國家財政給予的每裝機千瓦全部讓渡給直接用戶,采取銷售合同報備制。迅速推動原來被投資回收期否決了的相當一部分低品位余熱電站工程,重新進入立項建設的進程。開啟國家財政政策獎勵范圍內的產業技術創新研究、產業標準制定和產品認證、產業發展能力建設、提升產業認知度、產能建設投入工作。各項工作目標、計劃、預算、過程進度和完成情況實行全程監控管理、信息報備給有關部門,以便監督考核。建立低品位電站遠程監控中心,對所建設的全部電站、時點發電量及其運營情況進行適時監控,向有關部門報備和開放,實現運營全程的信息化管理,以便國家獎勵政策執行需要的監督檢查。
[1] 朱承亮,岳宏志,安立仁.節能減排約束下中國綠色經濟績效研究[J].經濟科學,2012(05).
[2] 莫興波,董永升.低碳產品認證的意義[J].認證技術,2010(04).
[3] 丁金昌.高職教育技術型人才培養問題和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4(07).
F206
A
2096-0298(2016)09(b)-169-02
劉麗莉(1963-),女,福建省三明市人,學士學位,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產業經濟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