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 張維
基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及其治理發展研究①
西安外事學院 張維
現代社會信息化發展迅速,我國致力于建設信息化社會,當下3G、4G移動通訊發展迅猛,且通訊設施建設較好,我國互聯網建設和智能終端市場的建設也伴隨著我國經濟而迅速發展,移動互聯網用戶逐年增加,人們對互聯網多媒體平臺有了廣泛關注。在互聯網發展的同時,網絡輿論興起,作為一種新的媒體輿論方式,使我們必須思考如何看待、運用并引導網絡輿論。本文首先界定網絡輿論的概念,然后分析我國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的現狀,并提出了應對措施。
突發事件 網絡輿論失范 治理發展
中國自從進入信息化時代,網民的數量連年遞增,截止到2015 年12月,有關部門進行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網民總數已達6.88億,而數字還在不斷進行更新,每年增加的人數基本保持在千萬以上。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網絡輿論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通過互聯網發表著自己的觀點,為消息的傳播提供強大的群眾力量。面對這種狀況,我國對網絡輿論的治理模式不斷進行探究,尤其是對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的現象進行分析,以探究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方式和管理策略。
1.1 網絡輿論
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出現新的輿論方式——網絡輿論。國內外對于網絡輿論的研究有很多,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學術界至今沒有對其進行具體定論,我們在傳播方式的角度上對其定義,網絡輿論就是公眾(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方式對某些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輿論形式。要想形成輿論,就要求所發表的內容能被眾人接受并傳播,從而形成較大的影響力。盡管國內外對于網絡輿論的定義不同,但都離不開兩點共識:網絡輿論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的;網絡輿論是網民發表的意見。這兩點都離不開社會,是在社會中進行的,所以網絡輿論也是特殊的社會輿論。
突發事件網絡輿論,是建立在網絡輿論基礎上,公民對于重大的突發事件通過留言等多種方式發表觀點,在網上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不可估計的走向和影響的特殊的社會輿論。當人們迫切地想要判斷信息的真實性時,網絡留言就會像洪水一般散開來,突發事件網絡輿論有一點小的偏差就會帶來巨大的危害。就如日本核泄漏的報道,各種傳聞甚囂塵上,造成民眾“搶鹽慌”,各地出現大規模的囤鹽現象,各種大超市、商店的鹽都脫銷,在國家衛生部門進行專門的辟謠行動后,個別地方仍存在搶購的現象,導致很多民眾家中鹽的數量倍增,有很多到過期都用不完,導致經濟損失。
1.2網絡輿論失范
網絡輿論失范就是網絡輿論失去規矩約束,可以這樣進行定論:網絡輿論失范就是網絡輿論的主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出現的與社會規則、價值取向相違背的狀態,或者是網絡機關監管不力導致網上的言論偏離真實狀況。想要判斷網絡輿論是否失范,首先要對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對其危害性進行評估。網絡輿論失范通俗來講就是網絡輿論行為失去約束力,出現違規的情況,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就是指突然發生的事情,在相關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網絡輿論主題的言論失去規范。由于互聯網對于時間、地域沒有限制,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短時間內就會引發人們的討論,各種觀點進行交流,其中不乏一些與社會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相違背的網絡輿論鋪散開來,愈演愈烈。
2.1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的發展
我國互聯網建設近年來呈現出飛躍的狀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各種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建立,例如微博、微信、QQ等交流平臺,致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突發事件成為輿論關注的重點。在網絡世界中,人們之間建立的關系廣泛,且不受約束,在網絡用戶之間可以進行信息分享,例如在微信上,可以將看到的突發事件分享到朋友圈,這些移動通信設備使人們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客觀上促進了網絡輿論的產生。還有微信公眾號、手機新聞客戶端都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包括了各種信息資源,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網絡新聞在進行發布時,用戶可以進行評論、跟帖,會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面對我國網絡輿論不斷發展的狀況,國家對于網絡輿論進行的監管,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我國最高法院對于突發事件網絡網絡輿論失范的行為進行規定,對于網絡上的造成不好影響的不實信息的發布主體追究刑事責任,打擊造謠分子,加強網絡環境的監管。
2.2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的原因
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網絡管理意識較弱。我國對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管理較為松懈,在網絡輿論出現的時候不能進行正確的引導,反而回避問題,回避輿論監管,使得事件信息在無人監管的狀態下,猶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直至問題暴露,出現了很嚴重的社會影響。有些網絡監管部門在面對網絡輿論時,不會進行管理或者是管理能力低下,對于輿論不能正確地引導,容易使事態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在事件爆發時,網絡上有各種五花八門的報道,對于奶粉中檢測出三聚氰胺,牽扯進去的奶粉種類有幾十種,各種無辜躺槍的奶粉更是不計其數,致使當時民眾聞“奶粉”色變,紛紛轉戰外國奶粉,出現外國奶粉購買熱潮。
(2)突發事件網絡輿論法規不健全。我國目前對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的法規建設不健全,并沒有專門針對突發事件的法規。有些相關的規定概念較為模糊,有些法規的系統性較差,在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網絡輿論進行監管時,缺乏法律依據,職責不明,會出現多重管理或者是沒有管理的現象,很難使監管發揮應有的效果。
(3)信息發布機制不完善。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政府或者是相關部門發出的信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發生事情的原因等很多信息,但由于政府發布的信息較少或者是有些信息措辭模糊,人們強烈的需求促使人們關注所謂的“真相”,致使小道消息甚囂塵上。在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政府就要封鎖消息,一旦消息被封鎖,就會加重民眾的懷疑,會更加相信輿論的真實性,側面造成輿論的傳播。
(4)網民素質有待提高。發生突發事件時,由于人的好奇心,對于相關的信息主動進行瀏覽,而網民的素質良莠不齊,對于有些信息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不能對信息進行判斷篩選。還有就是有些網民缺乏法律意識,對于虛假新聞在朋友圈中進行轉載傳播,或者是隨意發表意見進行謾罵、恐嚇等,都會造成恐慌。
3.1加強政府的監管觀念
觀念指導行動,在進行政府監管工作時,首先要轉變政府管理網絡輿論的觀念,政府要高度重視網絡輿論監管的重要性,對于網絡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發現解決。政府在監管時變被動為主動,及時對失范的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對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做好預防措施,正確科學引導輿論的走向,政府不能等其擴大后再進行監管工作。
3.2健全網絡輿論相關的法律法規
我國要加強對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立法和司法工作,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政府在對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時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對于網絡輿論失范的行為要按照相關的法律進行嚴懲,使我國的網絡輿論環境更加有序,社會環境更加健康。
3.3健全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的監控預警機制
對于突發事件,會迅速出現許多網絡謠言,因此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應建立預警機制,就是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監控和檢驗每一條信息,迅速識別敏感話題,一旦發現虛假信息就要及時進行阻止,并制定相關的方案,對于這些虛假信息及時反饋,有效監管突發事件網絡輿論。
突發事件網絡輿論是在短期內生成的,蔓延速度快,由于現代社會手機成為了必備之物,從而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輿論形成迅速,傳播的速度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中國作為互聯網大國,要對突發事件網絡輿論進行監管,政府也應對網絡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使網絡環境更加有序,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1] 吉瑞霞.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失范及其治理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
[2] 陳諾.基于微博平臺的突發事件管理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
[3] 易臣何.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政府監控[D].湘潭大學,2014.
[4] 卿立新.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及其應對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F069
A
2096-0298(2016)07(a)-046-02
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4JK2119)陜西省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研究。
張維(1980-),女,陜西西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網絡輿論引導、網絡公關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