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任東峰
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研究①
南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任東峰
河南省文化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根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在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成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日益呈現出集聚態勢。本文運用資源、能力和機會分析框架,對其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資源包括特色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社會支持資源;能力包括吸收能力、創意能力和自組織能力等;機會包括政策機遇、市場機會、歷史偶然性因素。
文化產業特色鄉村 產業集聚 資源 能力 機會
我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發展目標。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農業大省,文化資源豐富并且具有地域特色。近年來,河南省文化產業取得了迅速發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產業特色鄉村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自2007年以來,河南省先后出臺了多項支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發展的政策文件,并且評選了75個文化產業特色鄉村(鎮)。在黨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形勢下,研究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其發展相對于由政府主導的城市文化產業具有不同的路徑和特色,因而更具研究價值。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學者們開始關注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影響因素的研究,經歷了外在影響因素、內在影響因素、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三個階段。外在影響因素的觀點主要是從農村區域以外的因素出發,考慮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模式、路徑等移植到農村文化產業中來;內在影響因素則從內部視角出發,考慮農村地區的區位差異、資源稟賦、交通條件等方面;內外因素共同影響視角則綜合了上述兩種觀點,認為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國內學者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研究主要是從對專業村鎮的研究中逐漸發展而來。在研究的早期階段,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制造業專業村鎮的形成和發展機制,涉及的影響因素包括鄉村內部和外部等多個方面。內部因素主要是資源稟賦優勢(如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以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鄉村能人。李裕瑞等(2012)認為村域發展受到內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影響,并且指出村民是村域發展的主體,能人是村域發展的核心因素。李小建等(2012)也認為,在傳統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區,是否擁有企業家精神的農戶決定著專業村的有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現實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農村文化產業。姜長寶(2010)認為農村文化產業具有脆弱性、區域特色的顯著性、快速成長性、發展階段遞進性、產業結構的相對穩定及演進性等特質。李學鑫等(2014)認為,傳統農區特色文化產業鄉鎮的形成與發展,受到鄉村歷史和文化資源利用、地方專家和社會資本參與、地方與外部有效連結三種因素的影響。
2007年河南省文化廳在全省開展了“首屆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鎮(鄉)”評選命名活動,經過各市推薦、初步篩選、網上投票、實地考察、專家評審等程序,共有26個村、19個鄉鎮獲得了“首屆河南省特色文化產業村、鎮(鄉)”的榮譽稱號。2011年河南省又命名了15個鄉(鎮)、15個村為第二批“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目前共有75個村、鄉(鎮)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
橫向來看,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在業態類型、產業規模、從業人員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目前的75個文化產業特色鄉村中,半數以上的村鎮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其中有9個特色文化產業村鎮的年產值在1億元以上,個別村鎮如鎮平縣石佛寺鎮的玉文化產業年產值更是達到數十億元。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吸納了大量的當地以及周邊區域的農民就業,擴展了農民的就業渠道。盡管目前就業人員的學歷層次普遍不高,但在技能型人才方面,已經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演員等人才。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業態類型,主要有民間工藝美術、文化旅游、藝術表演、文化用品制作等,其中民間工藝美術、藝術表演較多。
縱向來看,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優勢已經初步形成。部分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如鎮平縣石佛寺鎮玉文化產業、民權縣王公莊村的農民畫產業等已經形成明顯的產業集聚態勢,涵蓋了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加工、市場銷售、人員培訓等多個產業環節,使得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
3.1資源
(1)特色文化資源。特色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和集聚的基礎。河南是文化大省,是華夏歷史文明的發源地和重要傳承區,區域特色文化也具有鮮明的特征。從特色文化資源的類型上來看,支撐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文化資源可以分為有形文化資源和無形文化資源。有形文化資源是指某一區域內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為該區域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發展基礎。在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中,焦作市博愛縣月山鎮的竹林資源和開封市蘭考縣的泡桐資源都屬于典型的物質文化資源。月山鎮正是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大力發展竹編產業,形成了創意竹編、柳編生產基地,年產值8000多萬元。蘭考縣堌陽鎮則是在優質泡桐木材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樂器之鄉”,在該鎮有30多家專業的樂器制造企業,生產的古箏、琵琶、古琴等樂器已成為中央音樂學院等高校和機構的專業演奏器具,并且遠銷中國臺灣、美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年創產值上億元。無形文化資源是指某一區域內長期積淀形成的與域外文化具有明顯區別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商譽、技藝等,這些資源在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中,為該區域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集聚提供了基礎。鎮平縣石佛寺鎮并不產玉,卻吸引了來自遼寧、新疆、安徽等全國各地的客商到此進行玉雕產品交易,形成了瑪瑙、翡翠、和田玉等多個專業交易市場,具備了玉料買賣、玉器加工、產品包裝、玉雕人才培養、玉文化傳承的完整現代產業價值鏈條,造就了聞名全國的“無中生有”現象,正是由于當地玉文化和商譽的作用。
(2)人才資源。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才始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和集聚的過程中,人才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人才可以分為能人和技能型人才兩類。能人是指農村中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農民,具有創業意識和一定的個人稟賦,他們相對于普通農民來說,在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稟賦,并且有著改變自身命運的強烈愿望和闖出一片天地的創業意識。在民權縣王公莊村和寶豐縣魔術演藝產業的早期發展過程中,能人的帶領作用非常明顯。民權縣王公莊村之所以被譽為“中國畫虎第一村”,正是由于王培雙、肖彥卿兩位具有繪畫愛好和創業意識的領頭人的帶領,才形成了如今年產值近億元的農民畫產業,并且帶動周邊縣市3000多人實現了就業。而寶豐魔術之所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得到迅速發展,也與徐海水、劉文、徐召遂、毛玉山等一批具有家族技藝傳承又具有鉆研精神的帶頭人密不可分。另一類是為數眾多的技能型人才,他們秉承了農區人民樸實的作風,盡管在從事某項技藝之前可能更多是出于生計考慮,但是一旦成為“手藝人”的一員,便兢兢業業、力求完美。并且,由于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在產業發展空間上的特殊性,即以農民世代生活的廣大農村為產業集聚區,使得這些手藝人可以對工作和農活進行兼顧,客觀上使廣大農區成為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發展的“人才蓄水池”。
(3)社會支持資源。社會支持資源是指在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發展和集聚的過程中,為其規模的發展壯大提供支持的各種社會資源。社會支持資源涉及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文化資源聲譽等。政府支持包括政策引導、產業集聚區規劃、文化資源挖掘等方面。鎮平縣為將玉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于2005年在全國首次設立了玉雕管理局,2012年又在此基礎上設立了鎮平縣玉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了石佛寺玉雕灣玉器交易市場、國際玉城、中華玉文化博物館等項目。積極宣傳推廣玉文化,鎮平縣電視臺開辟了宣傳玉文化產業的“玉鄉頻道”,建立了中華玉都網站,連續成功舉辦十三屆“中國南陽國際玉雕節”。在玉雕人才培養方面,鎮平縣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了以培養玉雕人才為主體的工藝美術中等專業學校,并與南陽師范學院開展聯合辦學;同時,大力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學校,開展玉雕人才培訓。文化資源聲譽是指由于文化資源本身的魅力或者產業集群的優勢,而在行業內以及社會公眾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和口碑。聲譽機制的作用會使人們的原有認知疊加和擴大,進而形成累積效應。
3.2能力
3.2.1吸收能力
(1)集群內部知識的傳播和學習。對文化產業特色鄉村來說,其內部隱性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是特色文化內容和產品發展的基礎。第一,中國文化中對親情、鄉情、鄰里情的尊崇,使得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隱性知識傳播與現代企業中的途徑明顯不同。許多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從業者在創業之初,企業或者作坊的主要成員都是叔伯、兄弟、關系緊密的鄰居等。這種以感情為主要聯系紐帶并帶有師徒關系的合作方式,使得技藝能人的隱性知識得到更有效的傳播。而學習者一旦學成,往往會自立門戶,自己則成為知識傳播者。第二,集群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知識傳播。隱性知識最終會通過“社會化”方式體現在產品中,這些產品在交易的過程中,很快就會被同行發現其中的“訣竅”或者創新之處,甚至某些生產工藝或者表演技法“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兒”。而且,由于受到企業發展規模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限制,一些生產工藝或者表演方式的創意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也迫使關系親密的從業者主動進行知識交流。第三,北方農村普遍有串門、串飯場的習慣,許多看似“秘密”的知識會在閑談、私下通道中快速傳播,并很快成為公開的“秘密”。鎮平縣石佛寺鎮的玉雕技藝、寶豐縣趙莊鎮的魔術表演技法等,其提升都受到此種方式的影響。
(2)集群外部知識的獲取和學習。集群外部知識對提升集群創新能力,增強集群內部企業競爭力有重要作用。盡管在農村文化產業的從業者們由于親情、鄉情、鄰里情的影響,保持著相對緊密的關系,但這并不意味各個企業之間沒有競爭。而要想在競爭中保持一定的領先地位,除了從業者個人的能力和技藝之外,外部知識的獲取和應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外部知識的獲取主要有外部人員帶入和流動交易過程中的學習。
外部人員帶入是指集群外部人員將外部的先進知識帶入到集群內部,使集群內部人員認識到現有資源稟賦的價值或者現有技藝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資源利用或者技能提升。為了增強農村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實力,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許多文化產業集群所在地政府在推出各種支持政策的基礎上,牽頭組織邀請外地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授課,開闊本地從業者的視野,促進他們技能的提升。鎮平縣每年都會以政府名義邀請玉雕和美術行業的知名人士,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等,對全縣玉雕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理念、創意設計以及雕琢技法等。該縣還與南陽師范學院聯合建立了玉雕職業技術學院,在實現玉雕人才的培養規模化的同時,也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外部智力資源。
流動交易過程中的學習,是指集群內部人員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過與外部人員的互動,獲取相關技能和信息。寶豐縣趙莊鄉的許多魔術表演團體,在到全國各地演出的過程中,虛心邀請業界名人進行指導,例如寶豐百花藝術團團長毛新強就曾利用在沈陽的演出的機會,拜全國著名魔術師陶喜九為師,并得其真傳。石佛寺的許多玉雕藝人也會在北京、廣州、南京等珠寶玉器市場進行玉雕產品買賣的過程中,學習杭州、蘇州等地玉雕藝人的玉雕技法和創作手法,以提升本地玉雕產品的工藝水平。這些方式的主要成果是以模仿創新的方式進行展現,為集群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
3.2.2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對農村文化產業而言,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發展與城市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的提升路徑具有一定的差異。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從業者風險承擔能力較弱、信息傳遞不暢通等,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往往較為緩慢,在產業發展的早期主要以模仿創新為主,表現為產品的升級或者表演形式的豐富;在產業集聚的后期原發性創新逐漸增多。模仿創新更多的是量上的積累,原發性創新則為農村文化產業集聚帶來聲譽,吸引更多的內外部資源向產業內部集中。鎮平縣石佛寺鎮的玉雕工藝在經歷了早期的模仿創新后,近年來開始將現代繪畫藝術和西方文化注入產業設計制作過程中,在田園山子雕、黑白人物雕、生態俏色雕等領域不斷創作出立意新奇、風格獨特的產品,引領了全國玉雕的發展方向,也為鎮平玉雕增加了聲譽。
3.2.3自組織能力
自組織能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典型能力,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部門自我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得產業發展無須外界指令而能夠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結構的系統。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在產業發展和集聚過程中的自組織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產業發展早期創始人之間的協作發展。在產業發展的初期,由于原材料價格昂貴、外部環境不穩定、市場風險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企業的創始人在從事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自發合作,共同應對,以減少損失和規避風險。鎮平玉雕藝人在生產過程中,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對玉石原料即“原石”的價值評估問題,原石在形成過程中,由于自然環境、礦物元素分布和密度等的影響,僅從外觀很難判斷其價值,而一旦切開,則其價值會根據成色的差異而變化,所以要想降低成本,獲取高額利潤,就要憑借經驗對原石進行估價,也就是行業中常說的“賭石”。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是幾個玉雕藝人合伙出資購買原石,共同承擔可能的收益和風險。另一方面,是某一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部門的內部自組織。同一產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為了避免競爭,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市場,形成多個產品種類的以行政村為單元的生產體系。鎮平石佛寺玉文化產業在發展初期,就形成了多個生產不同種類玉雕產品的行政村,如玉雕產品加工方面,蘇寨村以手球為主,羅營村以掛件為主,榆樹莊村以手鐲為主,大仵營村和小仵營村以玉白菜和花鳥題材為主;在玉雕產品銷售方面,則形成了榆樹莊市場、石佛寺玉雕灣市場等,形成了產品創意、玉料交易、玉雕產品加工、包裝材料制作、玉雕產品銷售的產業鏈條,使得玉文化產業集群的能力不斷增強。
3.3機會
3.3.1政策機遇
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的發展和集聚,與政府提供的政策機會密不可分。一是國家整體層面的政策機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施,使得以個體經濟為代表的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許多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發端和重整。寶豐縣趙莊鄉的魔術表演、鎮平縣石佛寺鎮的玉雕,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重現生機。以鎮平縣石佛寺鎮為例,1978年以后,很多玉雕技師從國營和集體玉雕工廠離職,自己創辦玉器加工企業。很多日后對鎮平玉雕影響深遠的大師級人物如仵應汶、仵海洲、魏玉中等,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起步。寶豐縣趙莊鄉的魔術演藝團體也在政策開放后開始走向全國各地,從而得到發展壯大。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從國家層面來看,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2008年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中央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為國家戰略,此后各級政府都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出臺了許多支持性的政策。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強省”戰略,制訂了《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年)》、《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重點方案》(2013年)等戰略規劃,并在2009年和2012年評選了兩屆文化產業特色村(鎮),共評出特色文化產業鄉村(鎮)75個,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了8個特色文化產業實驗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發展。
3.3.2市場機會
市場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文化創意產品只有符合市場需要,才能夠促進文化創意企業的發展壯大。從市場需求的規模上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以鎮平縣石佛寺鎮玉雕產業為例,中國人自古就有賞玉、佩玉的文化傳統,玉石還被賦予品性高潔、鎮妖祛邪等寓意,如“君子溫潤如玉”就是指人的品行端正,《紅樓夢》中賈寶玉一出生便“口中含玉”以示與眾人不同。因此,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玉器如翡翠掛件、手鐲、佛像等在市場上大受追捧,市場需求不斷攀升。加之收藏市場的興起,玉雕產品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也是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推手。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規格、質量、形式、包裝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琢磨出來的表演形式不再受到市場的青睞,進而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注重生產協作,從而為產業的集聚提供了客觀基礎。一些生產者開始主動向靠近市場的區域集中,以便及時獲知市場上最新的產品需求信息。
3.3.3歷史偶然性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研究制造業區位集聚現象時,指出歷史偶然因素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對文化產業特色鄉村來說,偶然因素在其產業集聚的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發展的專業化方向。如果說鎮平玉文化產業、寶豐魔術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影響,這些地區的人們很早就有從事玉石雕刻或者表演的傳統,而蘭考縣堌陽鎮民族樂器產業的發展,則完全是歷史偶然因素的影響。作為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的最早創業者,戴士永從一位桐木板材加工企業的廠長轉向樂器制作,究其原因,是他聽聞蘭考泡桐板是優良的樂器制作材料,而蘭考泡桐板作為樂器制作材料的價值發掘,則是源于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出差蘭考期間,他在農家做客時聽到桐木風箱聲音的一次偶然經歷。正是這次“偶遇”,拉開了蘭考民族樂器產業的序幕。
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發展本質是農村產業提質升級的產物,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河南省特色文化資源底蘊豐富,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本文從產業集聚的動因出發,從資源、能力、機會三個方面對影響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產業集聚的因素進行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是農村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人才資源以及政府支持等稟賦優勢是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發展的基礎,也是其產業集聚的重要先決條件;二是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吸收能力、創新能力和自組織能力是產業由發展到集聚、再由集聚到壯大的內在決定性因素,決定了其產業集聚的規模和成效;三是改革開放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市場需求提升帶來的消費機遇以及歷史偶然因素等機會對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起到非常大的拉動作用。河南省在推動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過程中,要讓資源、能力和機會形成有效的耦合機制,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
[1] 姜長寶.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0 (2).
[2] 李學鑫,田廣增.選擇性環境、能力與農區特色文化產業集群的演化——以寶豐縣趙莊鄉魔術產業集群為例[J].人文地理,2011(3).
[3] 李學鑫,李俊民,苗長虹,等.中國農區特色文化產業鄉鎮形成機制研究——以民族樂器之鄉堌陽鎮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
[4] 李小建,葛震遠,喬家君.偶然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河南虞城縣稍崗鄉為例[J].人文地理,2000(6).
[5] 白丹丹,喬家君.服務型專業村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王公莊為例[J].經濟地理,2015(03).
[6] 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轉型發展的特征與機理[J].地理學報,2012(06).
[7] 呂挺琳.文化資源的集群特征與文化產業化路徑選擇[J].中州學刊,2007(6).
F062.9
A
2096-0298(2016)07(a)-129-04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村的產業集聚對策研究”(152400410156)。
任東峰(1981-),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人,南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