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審計局 陳韻雯
關于基層審計機關開展審計全覆蓋的思考
廣州市審計局 陳韻雯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現審計全覆蓋,但是,對基層審計機關而言,在審計觀念、審計力量、審計技術、審計成果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如何通過提高認識、整合資源、創新手段、強化成果利用等途徑開展審計全覆蓋,是基層審計機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基層審計機關 審計 全覆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審計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審計監督作為八大監督體系之一;提出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現審計全覆蓋。中辦、國辦《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等相關配套文件,對實行審計全覆蓋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基層審計機關是我國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審計全覆蓋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基層審計機關卻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一個難點。如何轉變觀念,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劉家義審計長指出,審計全覆蓋是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責,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的明確要求,也是人民的熱切期盼;對于“全覆蓋”,要有深度、有重點、有步驟、有成效。審計全覆蓋既是審計機關的一個歷史性使命,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一環,使命崇高,責任重大。努力實現審計全覆蓋,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要求,也是依法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的舉措。
對于廣大基層審計機關而言,推進審計全覆蓋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2.1審計觀念不適應
部分基層審計機關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到目前為止尚未正式開展政府投資審計、未利用計算機進行審計。其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得到黨委政府、審計機關的足夠重視,沒有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有的同志站位不夠高,視野不夠寬,對審計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相當部分仍停留在單純的“事后查賬”、“就賬論賬”層面;有的同志對審計全覆蓋認識不足,有抗拒情緒,為了少完成任務,在工作上存在推諉的現象;有的同志沒有以問題為導向去挖掘線索,而是走過場,做表面文章;有的同志缺乏接受培訓學習的動力、時間和機會,往往以老經驗、老辦法來審計,墨守成規,固步自封。
2.2審計力量不匹配
審計隊伍的素質、結構和能力與審計發展的要求不匹配,尤其基層審計機關亟待提高、充實和加強。基層審計人員長期以來以財務、審計專業為主,審計隊伍中缺乏計算機、工程領域的專業性人才,人才的知識結構更新跟不上審計事業發展的要求。年齡方面,基層審計機關人員的平均年齡普遍偏高,后備人才儲備不足。某市審計局公務員平均年齡達到43歲,40歲以下的青年干部僅占34%;某區審計局現有公務員16人中,40歲以下僅1人;另一個區審計局現有公務員14人中,40歲以下的僅2人。
2.3審計技術不先進
審計全覆蓋要依托計算機審計技術,但對基層審計機關來說,審計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審計方法的推廣應用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計算機審計應用手段和方法普遍較為單一,影響了計算機的審計成效。二是數據化審計技能還需加強。開展大數據、云計算等大型項目的審計還處于探索階段,建立有效的數據接口,集中存儲海量數據,多終端分布協同計算等技術還未能完全實現,數據的利用效果還未能充分發揮。
2.4審計成果利用不夠
部分基層審計機關在出具審計報告、審計決定后,缺乏對同類項目、普遍性等問題從多角度、多層面作進一步的分析,并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解決問題和預防問題重復發生的措施,將審計結果深層次轉化的渠道和能力相對不足,使得審計成果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基層審計機關不重視審計結果公告,有的審計機關甚至全年都不公告審計結果。
實現審計全覆蓋,對基層審計機關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下,科學統籌,合理配置審計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形成工作合力,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3.1轉變理念,努力適應新常態
雖然審計以財務收支審計起家,但是目前審計的內容、方法、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審計工作有著不同的重點和思路。審計工作要與時俱進,我們要結合地區實際,認真學習領會中辦、國辦《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審計署關于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的意見》,將審計署曾經提出的“六個轉變”、“七個一體化”落實到審計工作實踐中。
3.2優化配置,整合審計人力資源
當前,審計工作任務重與審計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通過優化配置,緩解審計力量不足的矛盾,是擺在基層審計機關面前的一道難題。建議采取對內整合、借助外力,上聯下動、橫向協作的做法,為實現審計全覆蓋提供人力資源基礎。
一是整合內部資源。橫向上,打破業務分工,不再嚴格按行業歸口安排審計項目。在重大審計項目中采用“大兵團作戰、多兵種合成”的項目組織與運行方式,由審計機關負責同志或業務骨干擔任組長,集中優勢力量組成審計組,實施審計。縱向上,省、市、區(縣)各級審計機關上下聯動,實現科學合理的統一調配,既可緩解基層審計機關人員少、任務重、專業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又可增強審計人員的實踐經驗,起到“以審代培”的作用。
二是培育引進人才。對于基層審計機關普遍反映的“缺人”問題,一方面,努力營造培養人才的環境和氛圍,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選人用人環境;除了財務、審計專業,還要大力培養計算機、工程、環境、法律專業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從上級、兄弟審計機關引進審計骨干,從相關部門引進計算機、工程、環境、法律專業的人才,迅速起到補短板、強根基的作用。
三是加強對內審的指導。強化內審機構及其隊伍的建設,加強對內審人員的業務培訓,發揮內部審計在督促本組織本單位遵守法規,落實政策,執行國家審計機關作出的審計決定,整改審計機關揭示的問題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利用社會審計力量。通過政府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第三方評估等方式,聘請社會力量參與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固定資產投資、資源環境、績效等審計工作。
3.3摸清底細,推進數字化審計
要推進審計全覆蓋,基礎工作就是要摸清審計對象的底細,準確掌握審計的覆蓋面。要加強審計對象分類統籌管理,確定不同審計對象的審計頻次和組織管理模式,科學地編制中長期審計項目計劃和年度計劃。
底數摸清后,就要大膽探索科學實施。對重點部門、大額財政資金、政府重大投資項目深挖細查,要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深度審、細致審;對其他部門、資金、項目,與本級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同步進行,依托計算機技術,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分散核實疑點。要逐步建立聯網審計系統,構建起“預算跟蹤+聯網核查”的新型審計模式,以實現對重點行業重要資金的重點監督。要依托審計項目的實施,積累審計數據,結合審計項目探索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審計方式方法的轉變,探索“總體分析、系統研究、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精確定位”的數字化審計方式。
3.4強化成果利用,提高監督成效
(1)加大查處問題和督促整改的力度。基層審計機關要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密切關注宏觀政策落實情況和體制障礙、制度缺陷及管理漏洞,針對審計發現的突出問題,及時提出對策建議,促進完善制度、強化管理、降低風險;建立完善整改監督機制,督促相關部門、單位及時整改,鞏固審計監督成果。
(2)加大審計分析和結果公告的力度。對審計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要從體制制度機制層面進行深入分析解剖,找準根因,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建議,及時向上級審計機關、同級黨委政府反映審計情況,為其了解情況、掌握問題、作出決策服務。要加大審計結果公開力度,增強審計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對潛在或未被納入審計范圍的不法行為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
(3)加大監督問責和聯合行動的力度。要及時將審計發現的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和案件線索移送紀檢監察部門、司法機關以及有關主管部門,確保監督問責的時效性,加大監督問責力度。
如何實現審計全覆蓋,是廣大基層審計機關面臨的新課題。審計全覆蓋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采用抓住重點、兼顧一般的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擴大審計覆蓋面。只有轉變觀念,整合各審計業務領域和項目資源,實現對審計對象的計劃和動態管理,強化審計隊伍建設,整合審計人力資源,提升審計效能,才能破解難題。基層審計機關要按照上級審計機關的統一部署,把握審計工作新形勢、新要求,積極適應新常態,結合實際,探索創新,努力實現審計全覆蓋。
[1] 李厚喜.推動國家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思路與建議[R].審計署審計科研所審計研究報告,2013.
[2] 姜聲智.區級審計機關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思考[J].審計月刊,2015(4).
F239
A
2096-0298(2016)07(a)-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