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芬芳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2)
?
科技期刊整期編輯實踐與常見問題分析
吳芬芳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編輯部,湖北 武漢430072)
從十余年的編輯工作實踐中總結了整期編輯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提出了整期編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對整期編輯各個階段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解決方法。希望能給編輯同仁和作者們提供有益的參考。
科技期刊;編輯;整期編輯;編輯實踐;常見問題
優秀的科技期刊是“形神俱備”的。“神”就是創新、可靠的論文內容,這個部分取決于作者所做的研究和審稿過程中的遴選;“形”即準確、易讀的形式表達,這個部分取決于作者的文字表述和編輯的編輯加工。科技期刊編輯在文稿編輯階段的工作就是輔助作者將創新、可靠的論文內容以易于理解的形式準確地呈現出來,即給科技期刊裝配上“傳神”的“形”。因此,編輯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編輯質量影響著論文內容的表達和傳播。
整期編輯是在單篇文稿編輯的基礎上進行的,其過程中需要考慮規范性、一致性等原則。筆者在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編輯部從事編輯工作實踐十余載,敝刊采取的是責任編輯負責某一期的整期編輯全流程的方式,所以積累總結了整期編輯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對整期編輯各個階段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解決方法,希望能與編輯同行們共同探討,給作者提供論文撰寫時的參照,作者、編者共同協作,讓科技期刊的“形”更“傳神”。
整期編輯過程中,除了要考慮每一篇文稿的符合規范、準確無誤、易于理解和傳播的表達外,還應統一考慮整期期刊中每篇文稿在表達上的一致性,在編排上的易讀性。
2.1規范化
科技期刊的整體編排和每篇文稿的內容格式都要做到符合各種規范。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參照的標準、規范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國家標準性的文獻,主要有:
GB/T 3179-2009 期刊編排格式
GB/T 7714-2015 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GB 3100~3102-1993 量和單位
GB/T 7408-2005數據元和交換格式 信息交換 日期和時間表示法
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
GB/T 16159-2012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
GB/T 15834-2011 標點符號用法
……
這些是科技期刊編輯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國家標準,也是編輯工作中的參照材料。第二種是非強制性的參考資料,比如我們編輯過程中常常用來參考的《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這本書對科技書刊編輯出版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規范化問題做了比較系統、全面的講解,對一些普遍存在,但目前尚無國家標準可依的疑難問題,也提出了比較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這類文獻可以作為我們編輯過程中的參考,其中一些非國家標準強制的內容,采用與否,各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2.2一致性
保持一致性是連續性出版物編輯出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期刊編排格式、內容表述符合各種編輯出版標準、規范的前提下,在專有名詞、簡稱縮寫、表述習慣等方面要做到全部刊期盡量保持一致、整期一定保持一致。比如“閾值”與“門限值”、“魯棒性”與“健壯性”,兩者說法同一涵義,采取哪種說法都可以,但全期應采取同一種說法,保持一致性。又如“遙感”這個關鍵詞的英文翻譯,武漢大學的作者們習慣寫作“remote sensing”,中科院系統的作者們多寫為“remotely sensed”,二者角度不同,皆不為錯,我刊全部統一為第一種寫法。諸如“傅里葉”之類的英文譯名,國家標準規范未作出具體規定,各刊可自行采取約定俗成的用法,但應全刊、整期保持一致,采用同一種說法。
2.3易讀性
易讀性也是編輯出版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將深奧的道理盡量表述得易于理解,有助于期刊內容的廣泛傳播。為了達到易讀的目的,除了論文結構、語言表述和規范化表達方面的要求,在整期內容編排上也有一些要求。首先,所有論文應該按大專業分類,各大類內小方向相近的文章排在一起,水平較高的論文排在前面。以《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為例,其主要收錄測繪相關專業的論文,每期發表的論文按專業一般可分為測量、遙感、GIS與制圖三大類。每個大類內,又可將研究方向相近的論文安排在一起,比如大地測量中的GPS研究、遙感中的利用支持向量機進行的各種遙感圖像解讀分類等。將研究方向相近的論文編排在一起,有助于作者快速檢索到盡可能多的感興趣內容,還可對相關內容方便地進行比較閱讀。其次,為了便于閱讀和網上下載電子資源,每篇論文盡量保持整頁碼,需要轉接的情況下,轉接和被轉接的盡量排得靠近一些,前往后轉,少往多轉。
在這一章節中筆者將根據《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的實際編輯流程,總結十余載的編輯實踐經驗,介紹整期編輯全流程中各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分析各個階段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
3.1原稿編輯
原稿編輯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粗讀計劃編輯為一期的若干篇論文,補全缺項,聯系作者修改明顯表述錯誤或不規范的地方,修改后的論文要求各部分內容齊全、表述清楚、圖表清晰。主要步驟有:
2)粗讀每篇論文,看看是否缺項或不符合規范,聯系作者修改。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有:
題名太長(超過20個字)或不規范(“基于”、“研究”濫用,或包含不常見的英文縮寫);
作者和單位缺項(可能缺作者簡介、郵箱、基金項目,還可能單位表述不規范,如將“中國科學院”寫為“中科院”,“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簡寫為“地測院”);
英文縮寫詞第一次出現時未給出中、英文全稱;
文后參考文獻要在文中按順序標引,不能隨意引用甚至不標引;
圖、表名要有英文翻譯;
圖表中詞匯用中文表達,不能用英文;
圖要清晰可讀,圖的縱、橫坐標表示的量和單位要表示,一般不能缺省;
表中數據的單位要明確;
公式要全文統一按順序編號,不能分章節各自編號;
公式中變量第一次出現時要給出解釋;
矩陣、向量要用黑斜體表示;
一般變量盡量用一個字母斜體表示;
單詞縮寫用正體;
文后參考文獻要符合著錄規范,要有英文翻譯,實詞首字母大寫;
英文題名、作者、單位、作者簡介、基金項目是否缺項;
英文摘要不能太短(10行以上);
根據費用判斷文章頁碼是否大概差不多,太長的文章要求作者修改或補交費用。
3)作者修改返回后再粗看一遍,修改不符合規范的地方,加上DOI號和投稿日期,然后發給排版員出一校稿。
原稿編輯階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公式中的變量,有些作者表述不嚴格,將矢量/矩陣當做普通的數值來進行運算,編輯應該與作者核實,查清公式表達的正確含義,給出正確的表述。
3.2一校階段
一校是整個編輯流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花費編輯時間和精力的環節。一校做得好,后續的二校、三校就會比較容易進行,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一校中遺留的問題,越往后越難解決。所以,筆者建議一校工作要做細做好。一校階段的關鍵詞是“通讀”,主要工作有:
1) 通讀、細讀每篇論文,修改語句不通、邏輯不通和不符合規范的地方,涉及原稿編輯階段提到的所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能解決的地方聯系作者討論、修改。對照原稿核對公式、圖表。
2) 聯系作者看校稿,強調公式、圖表要仔細核對。
3) 判斷圖表的大小和位置是否合適。圖表出現之前,圖名、表名要在文中先出現。內容重復的圖表可合并。
4) 公式中的變量第一次出現時是否已經解釋,矩陣、變量是否黑斜體表示,公式的編排、轉行是否合理(在符號處轉行)。
5) 文后參考文獻是否規范,是否缺項。
6) 量、單位的規范表示,數字的規范表示。
7) 英文基金項目的表示是否規范。
8) 每篇文章盡量保持整頁碼,多一點的地方聯系作者刪掉,或征求作者意見編輯自己刪掉。
因為拼音輸入法的廣泛應用,文稿中諧音的錯別字詞出現的頻率較高,編輯過程中要注意甄別修改。
一校是編輯與作者溝通交互最多的階段,編輯可采用電話、Email、QQ、微信等各種通信手段與作者就論文修改問題進行交流,力求將主要問題都在這個階段解決。
3.3二校階段
在一校工作做得比較細致的前提下,二校階段的工作是相對輕松的,主要工作有:
1) 對每一篇論文校紅,泛讀,查看是否有缺項和不規范之處。
2) 給作者看pdf格式校稿,征求作者意見,請作者查找錯漏的地方。
3) 編頁碼。每期實際142個頁碼。將論文按測量、遙感、GIS與制圖分成三大類,各大類內小方向差不多的文章排在一起。院士論文排最前,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學者的論文排前面。
4) 半頁碼轉接的時候,前面的往后面轉,少的往多的轉。
5) 查中圖法分類號。對于一些交叉學科的論文,盡可能給出涉及到的專業分類號,以提高論文的被檢索率。
3.4三校階段
三校是整個編輯流程的收尾階段,要確保所有問題都在主編終校之前全部解決。
1) 校紅。粗讀論文。
2) 再細讀一遍文后參考文獻。
3) 細查每篇文章的標題編號、公式、圖表標號、參考文獻編號。
4) 細查每篇文章每行轉行的地方是否將數字、符號斷開了。
5) 核對中英文目錄及頁碼。
6) 核對DOI號和投稿日期。
7) 送主編終校。
十余載的編輯工作實踐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比較常見、有一定普適性的問題,在此與編輯同仁們探討。
1)題名中“基于”、“研究”的濫用。中文科技期刊中,“基于……的……”是非常常見的題名用法,文獻[1]認為工科類科技期刊論文中三分之一左右的文章以“基于…”開頭,與筆者在原稿編輯階段所見相符。對于題名中“基于”的過度使用現象,已有文獻做出了相關研究[1-3]。“研究”類題名的情況類似于“基于”[3-4]。筆者認為,對于此類題名,“利用什么方法解決什么問題”是更適合的表達方式。
2)基金項目著錄不規范。其實,一般的基金項目在立項時都會明確規定在資助論文發表時應該如何標注項目資助信息,包括中英文的標注方法。但很多作者并不認真執行,導致同一個基金項目的名稱在同一期中可能有幾種叫法,項目的英文譯名更加隨意,相當一部分是作者隨手翻譯的,而不是基金項目要求的正規統一譯名。對此,編輯們除了在日常工作中積累常見的基金項目中英文名稱外,還可以參考文獻[5]。
3)新興信息科學中的一些量和單位在國家標準中未涉及,例如計算機科學中的位bit和字節byte,在科技期刊中該如何表述,尚未有相關國家標準。對此類量和單位,筆者認為,各刊可根據本刊實際情況,選擇一個統一的表示方法,全刊、全期保持一致即可。零矩陣的表示情況類似,也已有相關文獻探討過此問題,筆者認為用黑斜體的0表示零矩陣較為適合。
4)英文摘要的表述問題。一個中文期刊如果想走向國際化,英文摘要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英文摘要不必單純作為中文摘要的英文翻譯,可遵照英文科技論文的習慣,表述得較為詳盡充實。對于英文摘要的語言問題,可請作者自己或尋求幫助,修改得較為符合英文表達習慣,有條件的期刊可聘請英語母語的專業相關人士代為修改。
上述是筆者在編輯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想法,希望能對大家有些益處。
[1]李華.科技期刊論文標題中常見問題的分析[J]. 編輯之友,2011,176( 5) : 62~63.
[2]朱大明.“ 基于…… 的……”論文標題模式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 807~809.
[3]劉永芳,單鳳嬌,楊蘭芝. 中外地理學英文論文題名的結構及常用詞比較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 319~1 324.
[4]朱大明.科技論文標題中“研究”一詞的使用原則[J]. 編輯學報,2006,18( 3) : 187~188.
[5]張小紅,鄢子平.測繪科技論文中英文寫作[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016—05—30
吳芬芳,女,湖北黃岡人,編輯,研究方向為科技期刊編輯與遙感圖像處理.
G232
A文章編號:1009-2714(2016)03-0272-04
?系統中下載原稿電子版,每期25篇左右,登記每篇文章相關信息,包括
用于生成DOI號)、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投稿日期、聯系電話、費用(用于判斷文章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