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
趙慧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使用的貫穿其研究全過程的方法。隨著新中國成立后的當代社會下,歷史唯物主義有新的發展,黨的領導人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指導思想,并且在當代社會下,我們仍有必要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本文主要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指導思想進行深入分析,探討歷史唯物主義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中的運用、深化和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新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也成為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使用的貫穿其研究全過程的一種方法。自1843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完成以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發表,馬克思開始對政治經濟學經全面研究,這也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隨后馬克思從撰寫《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到《共產黨宣言》,這些著作記錄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馬克思主要論述了“社會形態的基本結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社會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及“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內容,深刻描述了其實質。然而在當代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呈現出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特點。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新領導集體不斷更替,針對不同時期領導人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張,其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歷史唯物主義提供新內容、做出新貢獻,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改革開放,在這期間,通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此外還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生產力為根本認識,來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因此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指導下,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此外,鄧小平同志指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而在新中國成立階段,人們只一味指強調“社會主義”,卻忽視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關系,缺乏對所追求的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了解。實踐證明,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運用到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實踐當中,是科學的、正確的。其次,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的生產力理論。他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僅強調了社會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影響和作用,“還不斷深化了現代‘生產力概念’”。這一著名的論斷為歷史唯物主義增添新的內容,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發展階段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深化和發展。
“三個代表”思想是2000年江澤民在廣州考察時提出的,是指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相關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首先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將生產力放在首要位置,體現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是對歷史唯物主義內容的深化,同時也是對生產力理論的應用和創新。其次,強調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了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動的反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引導作用,提升和豐富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文化理論的內容。最后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書中,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之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對強調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之觀點相吻合。通過深入分析,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貫穿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并不斷深化其內涵和意義,在社會實際問題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在2003年所提出的,它本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這反于映了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動的反作用。具體而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中提出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里所謂的“人”指的是人民群眾。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在現階段我國黨的領導集體不斷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是對唯物史觀的深刻運用,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所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分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社會是一個有機體,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首次提出“社會有機體”,并指出,社會是人民群眾通過實踐形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可以理解為是社會實踐的結果。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本書中提到過,實踐觀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系統闡述提供了新的世界觀基礎,并在《政治經濟學手稿》與《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不斷論述實踐觀的基本內容,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因此,倡導社會、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化,同時也賦予了歷史唯物主義新的意義。
通過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中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應用于深化進行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代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并沒有過時,而是仍然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社會實際問題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歷史唯物主義緊緊貫穿于社會核心思想領域,在社會核心思想領域內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深化和發展,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為社會平穩運行提供了改革的方向,為社會發展和創新提供了主導性力量和堅實的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校本書編寫組.《馬克思著作選讀·哲學》講解[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49-25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4]李崇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運用、發展與深化歷史唯物主義[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4):5-12.
[5]韓天寶,周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唯物史觀的新貢獻[J].江淮論壇,2005(6):76-80.
[6]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51-152.
[7]韓天寶,周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唯物史觀的新貢獻[J].江淮論壇,2005(6):76-80.
[8]白茹.論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D].延安大學學報,2013.
趙慧玲(1992-):女,河南焦作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