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騫
湖北省巴東縣水利水產局
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發展探討
黃 騫
湖北省巴東縣水利水產局
本文通過對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現狀的分析,結合巴東縣喀斯特山地地貌的實際情況,探討當前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現存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農田水利;定位;發展思路
巴東縣隸屬于湖北西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渝鄂交界的巫峽與西陵峽之間,自古有“楚西厄塞巴東為首”之說,“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為了發展山區農業,擺脫貧困現狀,巴東縣大力推進基本農田建設,發展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下面結合巴東縣基本農田水利建設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和探討當前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和前景。
1.喀斯特山區特點
我國的喀斯特地形面積分布為世界之最,巴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區,“風吹石頭滾下河,一場大雨現巖殼”正是巴東喀斯特山地的寫照,“石多土少、雨多地漏、土薄易旱”的地質狀況嚴重制約了喀斯特山區的農業發展。為解決以巴東縣為代表的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嚴重,糧食作物產量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進行以生態恢復和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2.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的定位
“水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喀斯特山區傳統的農業用水只能靠雨水,而喀斯特山區雨水分布很不均勻,冬天雨水少而夏季雨水多,且小區域內氣候變化差異較大,谷底下雨山頭晴熱,隔山天氣不同等局部氣候差異極為常見,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農業發展。喀斯特石漠化區域每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發生,其中春旱尤為嚴重。因此開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田水利工程的布局和設計,充分結合喀斯特山區現有的特殊地勢地貌優勢,構建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為主的整治模式,最大限度地兼顧喀斯特山區農業生產用水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是農田水利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喀斯特山區土地整治工程農田水利的布局和設計應充分結合其地形地貌實際,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蓄水、灌排水功能。經過對巴東縣農田水利設施現狀的調查,筆者認為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規劃及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工程布局不盡科學合理,布局沒有充分考慮喀斯特地質實際。喀斯特區域的地表植被覆蓋率較低,其地表保水蓄水能力差,雨水形成地表徑流后在地表的流動時間和距離均較短,而修建多座低標準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不具備短時間蓄大量水的能力,易造成次生地質災害。
二是規劃設計沒有很好地兼顧農業生產和人畜用水問題,喀斯特石漠化地區農業用水和人畜用水難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而在規劃設計中存在重農業用水輕農民生活用水的現象。
2.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水利設施過于簡易,使用率低下 。當前許多山區農田工程設計標準過低,有的基本上沒有配套水利設施,還在沿用開田初期的簡易引水渠,由于山區梯田高低落差大,田塊分散,許多農田都是靠山水自流灌溉,大多是靠天吃飯,簡易引水渠僅雨水沖刷、土壤吸水膨脹便可將其毀壞。
二是資金投入缺口大,部分農民缺少大局意識 。雖然國家對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財政支持,但是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的主題還在于地方政府,而當前由于發展的限制,山區地方政府的資金并不充裕。
3.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運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水利設施疏于管理和維護 。水利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一直是讓地方政府頭疼的事情,溝渠、水塘等工程的維護需要大量的人力,老百姓愿意接受新修水利工程帶來的益處,但是不愿意義務投入勞動力去修繕這些設施。
雖然當前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已經取得的成效,巴東縣通過多年實踐,許多山區無水可用的現狀已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結合巴東縣治水經驗,筆者認為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努力。
1.加強規劃,因地制宜搞好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山區農業
一是農田水利工程以“優化”理念布局。“優化”即為追求更高的效益,首先是社會效益。
二是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優化”布局類型。喀斯特山區土地有著田壩少、梯田多、旱地多、水田少,且旱地多為分散的坡地等特點,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具有以蓄水和排水為核心,以小型水利工程為主的特征。喀斯特山區用水包括農業用水和農戶人畜飲用水兩部分,蓄水和排水工程相互銜接構成排蓄水體系。
2.細致實施,認真落實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奠定山區農業基礎
一是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只有奠定了堅實的地基,社會主義經濟的大廈才能蓋得更高,農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農田水利建設是山區農業的基礎。
二是調動基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山區農田水利建設是一項需要巨大人力的工程,無論是建設、使用還是維護,都離不開當地民眾的人力支持,所以如何調動當地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農田水利建設的規劃和建設必須要能夠充分滿足當地生產的需要,這樣才能夠讓當地民眾看到切實的利益,調動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3.強化監管,創新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模式,長效服務山區農業
一是培養基層水利管理技術人員。針對當前水利設施專項管理人員匱乏的現象,可以由政府組織科技力量進行培訓,當地選派優秀青年進行學習,培養出一批真正屬于地方自己的“水利設施守護者”,既解決了專業人員缺乏的困境,也使得當地民眾能夠親身參與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來,使得民眾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的詳情。
二是聯合管理水利設施。水利設施可以通過政府帶頭引導,吸引社會投資參與和鼓勵民眾積極響應的方法,實現聯合管理。讓水利設施成為有償建設、有償使用、有償維護的項目,這樣既吸引了社會資金進入水利建設項目,也籌集了水利設施維護的資金,至于在使用和維護過程中的資金缺口,可以通過政府專項補貼的辦法來彌補,使得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真正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作為農業發展的助推劑,山區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也必須跟上不斷發展的農業產業,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工程應以最大限度地兼顧山區農業生產用水和人畜飲用水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應以建小型蓄排水工程為主。但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在因地制宜方面還需加強,且宣傳力度不夠、農戶參與程度不高。因此,喀斯特山區農田水利應提高規劃設計要求,加大宣傳力度,提升農民參與工程的積極性,提高設計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兼顧農業生產用水和農民人畜用水,實現工程布局最優化,最終實現效益最佳化。
[1]毛永強.山區農田水利建設存在問題與發展思路[J].農技服務,2012,29(4):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