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在 邦
試論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王 在 邦
自2014年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提到比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廣泛更基礎更深厚的高度。文化有地域獨特性、民族性和階級性三大重要特征。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指對本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自豪、堅守與發揚光大。在21世紀歷史條件下,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客觀必要性、現實可行性、戰略緊迫性,要從傳統文化發掘、整理、繼承、創新、踐行、對外傳播等層面啟動國家工程,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文化自信;軟實力;民族復興
隨著中國加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21世紀的中外關系將在全新基礎上重塑成型。這是充滿復雜深刻認知互動的過程。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歷經磨難、幾度輝煌的偉大民族,再次啟動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并展現出引領21世紀世界發展的巨大潛力,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與魅力。今年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明確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賦予“文化自信”特殊重要性。增強文化自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理論界和學術界探討的重大課題。
梳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各種場合有關中國文化的談話,可以發現如下大致清晰的脈絡。
最初,習近平談中國文化,主線是強調要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履新總書記當天,他就在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2013年3月17日,他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時又提到,“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3-03-17.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進一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1.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2013年12月30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01-01(01).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在這一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談中國文化,主要還是從文化領域或視角出發,把文化定位為軟實力。
然而,從2014年開始,習近平則明確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甚至認為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2014年2月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近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l.2014年3月7日,他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會議時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習近平參加貴州團審議:弘揚傳統增強文化自信.騰訊新聞,http://news.qq.com/a/20140307/023367.htm.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10-15.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4年12月20日下午,習近平和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習近平的“第四個自信”.學習小組,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26/c64094-26280109.html.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0a2.2016年6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習近平.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9/c_1119135896.htm.在這里,他把增強文化自信與黨的建設聯系在了一起。 2016年7月1日,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勇氣,我們就能毫無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就能堅定不移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http://news.china.com.cn/2016-07/01/content_38789860.htm.這時,他把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聯系了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增強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著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哲學的最新成果,需要理論界和學術界深入思考和研究。
無論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還是文化自信,或者戰略自信,都是一個民族的特有氣質或風骨,影響著該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與氣場。因此,研究增強文化自信問題,某種學理思考是不可缺少的。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文化屬意識形態范疇,其概念內涵有三個層次。 廣義上,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能力與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種大文化內涵相當于文明內涵。 狹義即通常意義上,它是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文、教、衛、體及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最簡單意義上,它指一般文字、數學和其他科學知識。如“學文化”即指學習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識。“文化水平”則體現著受教育程度及其達到的知識水平。
作為意識形態范疇,文化有地域獨特性、民族性和階級性三大重要特征。所謂地域獨特性,乃指人類總是擇地而居,不同的地緣區位賦予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發展背景。我們可據此將人類文化劃分為極地文化、赤道文化、溫帶文化或者東亞文化、中東文化、中亞文化、歐美文化,以及依照不同經濟活動方式劃分的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和工業文化。所謂民族性,是指具有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總是由某個或某些比鄰而居的民族創造的。文化獨特地域性和民族性使世界文化呈現出多樣性。所謂階級性,乃指社會總是劃分為等級和階級,任何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總是主要由某個階級所支配,文化又總是體現著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進而使文化呈現出階級性。
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程度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與程度。優秀民族文化總是在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進程中形成和發展,因而具有鮮明的歷史繼承性、持久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某種民族文化是否具有歷史繼承性和持久生命力,歸根到底取決于該地域該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連續性。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瑪雅文化盛極一時卻未能延續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發源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進程被打斷,從而喪失了歷史繼承性,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指對本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自豪、堅守與發揚光大。具體包括對民族文化內容、生命力與影響力的肯定、欣賞與信心。 必須指出,文化本身是發展的。中華文化不僅指中國古代文化或傳統文化。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們都應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都屬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范疇。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在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強調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客觀必要性、現實可行性與戰略緊迫性。
在對外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客觀必要性,有利于增強國家綜合國力。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只有在與其他國家或其他民族交往中才能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國家間交往的本質是競爭,只有國家間競爭才能促進各民族發展。國家間競爭是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競爭。若一國在與他國交往中忽視文化等軟實力因素,就如同獨臂俠客與健全武士競技,難以最大程度地增進和維護國家利益,也勢必導致資源閑置性浪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軟實力歸根到底受到硬實力的制約,但反過來軟實力對硬實力有倍增器的效應。重視軟實力的作用,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硬實力的作用。一個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特別是沒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國,沒有資格成為世界級大國。增強文化自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增進中華民族福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如果不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注重增強文化自信,所謂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只會是可能的軟實力因素,只有通過增強文化自信,才能將可能的、自在的軟實力因素轉化成現實的、自為的軟實力。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在對外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現實可行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種區域文化都局限在較小的地理范圍內。隨著歐美在近代工業化進程中著先鞭,并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殖民主義,歐美文化才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并成為世界支配性文化。長期以來,歐美排斥異己、唯我獨尊的文化霸權主義與政治霸權主義交替使用,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政治與國際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當今中國經濟規模已躍升至世界第二且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這既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近代以來未曾有過的有利物質條件,也對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在對外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文化成為對當今和未來世界發展有影響力的文化,已經不再是奢望或遙不可及的目標。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增強文化自信就是開順風船。一句話,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中國文化必將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煥發出其特有的劃時代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對外工作中全面增強文化自信的時機已經成熟。未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經濟科技軍事大國,也應當成為世界文化大國。而且,世界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有利于促進文化多樣性認同,社會信息化則有利于打破歐美長期文化壟斷與霸權,彰顯文明多樣性,還原文明多樣性的本來面貌,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
中外關系步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敏感期,在對外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具有戰略緊迫性。必須看到,中國歷史上的幾度輝煌都是在相對孤立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實現的。在市場經濟全球拓展深化、各國各地區深度依存的背景下,地緣政治的敏感性增強,各國間戰略互動頻度加快,戰略認知復雜易變。當前,國際戰略力量對比東升西降、南升北降趨勢明顯,美國實力地位難脫相對下降軌道,中國綜合國力可望較快逼近美國。這種情況,既容易而且實際上已經引發外部對華政治質疑、戰略疑慮陡增,也容易而且已經引發內部自我意識膨脹、蠻橫急躁情緒上升。近年來,隨著后危機時代各國經歷調整陣痛,社會矛盾和問題突出,外部世界肯定中國模式和發展道路確有成效的同時,預測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模式未必持久、中國崛起未必成真的聲音也有所增長。早在2014年,BBC就進行過全球民意測驗,外部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呈現分裂狀態,正負兩面的看法勢均力敵,說明外部對華理解仍然不足。鑒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與制度選擇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只有增強文化自信,才能從根本上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戰略自信,才能增強戰略定力,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外部世界對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戰略的理解,確保中外關系的平穩健康發展,穩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增強文化自信,將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勇于實踐,銳意創新,又會反過來為文化自信提供令人信服的詮釋。“四個自信”深刻反映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應當而且必須具有的政治氣質與精神面貌,也是理論界、學術界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課題,拖不得,急不得,需要從長計議,穩步推進。
要充分認識中華文化引領世界的時代正在來臨。全球化進程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趨勢為中華文化煥發生機、引領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與可能性。未來世界文化必將是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世界文化,未來世界必將是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世界。
要把傳統文化的整理弘揚作為國家系統工程來抓。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要不遺余力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掘與整理。要像改革開放后古籍整理那樣啟動國家級文化整理工程。要形成繁簡不同層次的文化整理成果,傳統文化要上電視、入課堂。要著眼增強軟實力和話語權,重視頂層設計、規劃與落實,避免隨意性。新時期的文化建設,既要繼承5000年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整理成果,也要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創新的革命文化、3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積累的改革文化和現階段理論反思與實踐調整中積累的創新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更加完備的系統的中華文化體系,塑造出中華民族的嶄新氣質。
要明確在對外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一是要力戒文化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必然認同文化霸權主義,最終導向政治投降主義。要高度警惕外部世界故意抹黑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陰險圖謀,要從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最深厚淵源;堅決避免“月亮還是西方的圓”等言論的流轉擴散。要強調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繼承性等重要特征,文化只有民族的才能成為世界的。否定民族文化,就是否定世界文化。
二是要力戒文化排外主義。從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出發,尊重文化多樣性統一的唯物辯證法,提倡在民族文化上的謙虛謹慎,堅決反對文化上的唯我獨尊、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堅持文化排外主義遲早會導致民族文化的停滯不前,也必然導致政治霸權主義。要在全國范圍內提倡尊重并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與長處,彰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
三是要大力提倡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使中華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各民族文明源自各民族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只有保持多樣、平等、開放、包容的文化價值取向,才能有效吸取其他文化的優秀因素,發展提升本民族文化。
四是要重視并大力加強對外文化傳播基本建設。要組建對外文化傳播專門研究機構。迄今為止,這在我國尚屬空白。要對涉外文化傳播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打造中國對外文化傳播聯合艦隊。要編纂中華文化傳播系列讀本。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和簡化提煉,集思廣益,編纂多語種、有趣味和可讀性強的中華文化讀本或者系列讀本。要整頓境外孔子學院,把孔子學院教學與對外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改變眼下孔子學院僅限漢語教學的局面。要加強對外文化傳播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對外文化傳播隊伍素質和傳播水平。
五是要探索改進對外工作方式與作風。在信息化時代,需要一線外交官及時對有關情況做出回應,宜允許一線中高級外交官在系統領會國家對外政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尤其要在展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戰略自信等方面表現出應有的水平。外交發言人還可進一步改進形象,講究藝術,提高水平。
六是要慎重對待已被實踐證明且行之有效的對外政策方針原則。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但基本趨勢相對穩定。對外工作要善于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戰略定力。要排除干擾,抵制誘惑,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發展、和諧世界、韜晦有為等重大戰略與理念,敢于并善于主導和引領重大國際事務的發展方向。
(編輯:燕霞)
王在邦: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外交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