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旭
(江門市新會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廣東江門529100)
職校德育課教學遵循“三貼近”原則的實踐與思考
吳東旭
(江門市新會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廣東江門529100)
新一輪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正式開始,對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原則提出新的要求,現就德育課教學如何遵循“三貼近”原則進行實踐與探索,以期改進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實效。
“三貼近”原則;職校;德育課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指出: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簡稱“三貼近”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
教學內容:德育課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第三課《感受道德之美》中的“社會和諧,從德開始”內容。
教學要求:了解道德的內涵,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以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深刻理解并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提高道德修養是人生必修課,良好的道德是人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
教學過程:為了達到以上的教學要求,筆者在講授“社會和諧,從德開始”的內容前,首先對學生展示了以下內容:《江門日報》關于“新會小姐妹”的報道。
(1)《孤兒為父親身后事犯難》:母親早逝,近日父親又病重離世,只留下一對未成年的姐妹相依為命,姐妹為父親身后事犯難(2010年11月16日《江門日報》A7版)。
(2)《陳繼興書記關心新會小姐妹》:2010年11月16日,本報刊登了新會區未成年的小媛和小芳兩姐妹因母親早逝、父親又病重離世而成為孤兒的報道。小姐妹的遭遇牽動了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繼興的心,他當即表示要資助她們。昨天下午,受陳繼興的委托,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趙翠玲來到小媛、小芳就讀的新會河南初級中學,將陳繼興個人捐助的3 000元轉交給她們,并鼓勵她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成才(2010年11月18日《江門日報》A1版)。
(3)《社會各界傳遞愛心》:至2010年11月17日中午,姐妹倆的“臨時監護人”——新會會城城西社區已收到各方善款3.1萬余元;新會區領導到學校探望;兩姐妹父親的老同學也伸出了援手;愛心仍在接力,善款已達7.4萬元;社區將監管善款的開支(2010年11月18日《江門日報》A1版)。
(4)《江門餐飲界舉行義賣活動籌得善款5 000元》:江門市廚點師協會和志仔王漁村聯合舉辦義賣活動,現場籌集的善款將全部捐贈給新會的兩姐妹小媛和小芳,作為生活費和助學金(2010年11月22日《江門日報》A7版)。
(5)《新會小姐妹昨轉校變寄宿生》:昨日上午,在河南中學教師的陪同下,小媛、小芳來到新會區華僑中學辦理了轉校手續,穿上了該校校服,正式成為該校的學生。新會區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小姐妹轉校,主要原因是新學校可以全寄宿,她們放學后不需在學校、家里來回趕,從而有更安心的學習環境(2010年11月23日《江門日報》)。
鏈接報道:(1)《無奈父親擬放棄病重兒子》:我市某位父親的兒子因腦干大面積出血而昏迷,明天就是兒子18歲生日,父親“該想的辦法都想了,怪只怪自己沒有本事”,擬放棄病重兒子的治療(2010年11月19日《江門日報》A11版)。
(2)《病重籌不到錢只好出院》:新會區睦洲鎮一女子出院第二天晚上便去世(2010年4月9日《江門日報》A8版)。
筆者展示的《江門日報》有關報道內容是本地發生的事情,文章中的“新會小姐妹”甚至是學生的鄰居,是學生熟悉的人與事,貼近生活實際。因此,學生閱讀的興趣非常高,并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在此基礎上,筆者及時給出以下內容要求學生思考:(1)你對“新會小姐妹”的幸運與“無奈父親”、“睦洲一女子”的不幸有什么感想?(2)“無奈父親”、“睦洲一女子”為什么沒有“新會小姐妹”類似的幸運降臨?(3)有哪些措施可解決“無奈父親”、“睦洲一女子”的不幸?
筆者根據學生的討論,結合課本內容逐步引導學生掌握以下的知識點。
(1)道德蘊含在我們做的每一件小事之中,它實實在在地呼喚著我們做高尚的人。(2)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3)養成良好的道德有助于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初步使學生理解道德對于成就事業、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意義,了解并認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以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掌握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樹立以遵守道德為榮、以違背道德為恥的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在生活和工作中身體力行,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德育課教學為什么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德育課教學如何遵循“三貼近”原則?在開展德育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德育課教學遵循“三貼近”原則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教育教學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加強和改進德育課教學。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突出育人特色,進一步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三貼近”原則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落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具體行動。
(2)德育課教學遵循“三貼近”原則是適應中職學生成長特點的需要。中職學生與普通中學生在知識水平與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是全體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如何在中職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是中職學校開展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三貼近”原則,能較好地適應中職學生成長的規律,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
(3)德育課教學遵循“三貼近”原則是適應中職學生培養目標的需要。中職生不同于普通中學生的地方在于他們的職業性,他們在校學習的過程也是為將來走上職業崗位做準備的過程。筆者認為,德育課教學中遵循“三貼近”原則,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紀律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創業意識,使學生掌握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學會正確處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激發就業、創業的勇氣和信心,樹立正確的市場意識、成才意識、競爭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4)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作為教學內容,有利于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貼近學生”的原則。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授“社會和諧,從德開始”內容時,筆者沒有選用課本中“2004年底印度洋突發海嘯;青島微塵夫婦捐款”的閱讀材料,而是向學生提供了“新會小姐妹”的閱讀材料,很明顯,由于選用的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的效果也明顯增強。
(5)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貼近生活”的原則。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指出:德育課教學應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實踐教育、體驗教育的一種好的形式,是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貼近生活”原則的較好途徑。社會實踐的內容豐富多彩、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德育課的內容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講授“維護憲法權威,當好國家公民”內容前,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區依法管理情況調查活動。教師強調調查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并要求每一位學生向教師提交一份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要體現以下四方面的內容:①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自己居住的社區或學校所在社區依法管理的情況。②設計針對社區依法治理情況和治理效果的調查問卷,小組匯總調查問卷的反饋結果并進行分析。③針對該社區治理中存在的一個最主要問題,討論如何從制度著手加以解決,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④將小組的調查過程和調查結果制作成PPT,分組在班內展示。
(6)選擇關系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教學,有利于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貼近實際”原則。在德育課程中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其目的是幫助中職學生認識職業、了解職業生涯的基本知識。制訂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中職生實現職業理想、達到人生目標的有力保障,但這些大道理對于剛告別初中生活、踏進中職學校大門的中職生來說,顯然是不能引起共鳴的。如何在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何引導學生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筆者有意識地搜集了本校部分畢業生的成功事例,通過這些事例,對于學生選擇職業道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起到了較好的啟發作用。
根據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現行德育課教材內容的開放性與實踐性、呈現方式的靈活性與創新性、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等體現了新一輪中職教學改革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要求,對教師在德育課教學中遵循“三貼近”原則提供了標準和依據。但是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與德育課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如何適應?學校的教學設備設施與德育課教材呈現方式的靈活性如何銜接?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與教學活動時間有限的矛盾如何化解?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不斷實踐與探索。
G40-03
A
1671-1246(2016)10-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