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瀅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語言與文化】
論“大+ 時間名詞的”結構
吳子瀅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大+時間名詞的”結構是漢語常用的一種表達格式,本文從進入結構中時間名詞的種類及結構的語義、語用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時間名詞的數量逐漸增加,結構通常表示應該做某事或不該做某事,反映了人們的普遍認知,同時受個體因素影響。
時間名詞;語義;語用
“大+時間名詞的”結構是漢語中一種常見的結構形式,“大半夜的”“大過年的”都屬于這種結構形式,最先關注這種用法的是宋玉柱先生,在《“大”的區別詞用法》中指出與“大”搭配的時間詞都是特殊的時間,其后沈陽先生在《關于“大+時間名詞(的)”》文中認為時間名詞表示特殊重要的日子,往往與工作或不工作有關,如果不是這樣的時間就不能進入格式。本文主要參考沈陽先生一文,以現今語料庫為語料來源,根據進入“大+時間名詞的”結構中的時間名詞的特點,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展開探討,分析這個結構的一些規律。
沈陽最早將能進入“大+時間名詞的”結構中的時間詞分為四種[1]:
第一種是表示節日的時間名詞。那些表示中國的傳統節日、公休的節日詞都可以進入到格式中,其他的則不可以,如人們說“大過年的、大中秋的、大過節的”,不說“大復活節的”“大感恩節的”“大婦女節的”“大平安夜的”。
第二種是表示年、月、日、星期的時間名詞。那些表示順序的時間詞不能進入結構中,表示基數的時間詞有些能說,有些不可以,如說“大正月的”“大周末的”“大十五的”,不說“大今年的”“大下個月的”“大四月的”“大初六的”“大星期二的”。
第三種是表示一年中的季節類、氣候類時間詞,其中有的能進入格式中,有的不能進入,如說“大夏天的”“大冷天的”“大雨天的”,不說“大溫暖天的”“大秋天的”“大寒冷天的”。
第四種是表示一天中某個時間點或某個時間階段的詞,那些表示時間點的詞都不能說,時間段的有的可說,有的不可說,如說“大清早的”“大晚上的”“大中午的”,不說“大上午的”“大下午的”“大傍晚的”。
而我們對現今語料分析后發現,能進入結構中的時間詞遠多于沈先生所列,并且很多曾經被認定不能說的形式現在也可以說了,如
“大感恩節的,買點什么回家好呢?
“大圣誕節的,還沒發祝福呢!”
“大八點的,還在睡覺?”
“大八點的,不睡覺瞎折騰什么?”
“大六月的,還能下雪?”
“大上午的,路上就一個勁的堵。”
“大下午的,還在吃呢。”
“這大春天的,夜里冷著呢!”
“這雨下的,大秋天的,比夏天還兇。”
“大暖和天的,還開暖氣,我們家的冰糖橘都上火腐爛了”
由此可見,隨著語言的發展和人們的使用,如今能進入這一結構中的時間名詞數量逐漸增多,范圍在擴大,人們不僅在口語中使用,在網絡語言中也多有使用,如“大圣誕節的”“大感恩節的”等一些詞都是在網絡聊天或微博中常見的形式。但仍舊有一些詞我們沒有找到相應的語料,或者可以說至今沒有使用,如“大涼快天的”“大暖和天的”之類,我們認為這與語言使用的經濟性有關。不論是在口語,網絡語言還是文學作品中,“大+時間名詞的”結構都以對話的形式出現,[2]對話雙方在語義表達中都希望用簡潔明了的詞傳遞信息,相對于“大暖和天的”和“大涼快天的”,有同樣語義的“大熱天的”“大冷天的”無疑更簡單明確,另外與結構中表示強調的“大”組合后,更能突出其語義色彩。
在討論“大+時間名詞的”的結構問題時,沈陽認為結構中的時間詞是重要的或者特殊的節日或時間,[3]通過分析結構的后續句認為,這些詞總是與不工作或不應該工作(反之為休息或應該去休息)有關,并且指出這些時間詞反映了一種社會心理,即大致上可以認為是跟中國傳統上對勞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認識聯系在一起的,[4]如今看來這個概括并不全面,如
“大情人節的,送女朋友支花吧!”
“大元宵節的不回家,在這里游什么泳?”
“大中秋的,快買點月餅去!”
“大陰天的,還帶著個墨鏡。”
“大冬天的,穿的也太涼快了吧!”
這些句子中有的時間詞是特殊的節日,但與工作休息無關,有的時間詞看起來既不特殊也不重要,更不表示工作休息方面的意思,我們通過分析發現這些時間詞除了表示時間之外還被人們賦予了某種含義,后續句的表達則于這一意義相關,整個句子表示說話人認為某時間應該怎樣或不該怎樣,應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大”的強調作用使得時間名詞這種含義更加突出,如“大春天的,開什么空調?”“春天”除了表示一年中的一個季節,還被人們看作是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溫度正好,空氣也不錯的時候,“大春天的”更是強調了這層意思,而這樣的季節里根本不需要開空調。再如“大夏天的,多喝點水吧!”“夏天”除了表示季節外,還是干燥炎熱的,“大夏天的”強調很熱,人們在這個時候通常會有一些防暑降溫的措施,如喝水,吃西瓜等,整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夏天很熱所以應該多喝點水。此外,像“大冬天的”“大過年的”“大雨天的”等結構與后續句連接都有應該或不應該怎樣之意。
從認知角度講人們對于某些時間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有一個普遍的認知[5],即這些時間與人們的工作休閑等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長此以往,人們便形成了比較穩固的看法或一致的感受,于是便總會把這些時間與是否該做什么聯系到一起,這也是社會心理及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
通過對結構的分析,我們得出結論,進入“大+時間名詞的”結構中的時間名詞數量逐漸增多,格式整體表示應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一般來說是人們認知心理的反映,同時也與個體因素及使用語境有關。
[1][3]沈陽.關于“大+時間名詞(的)”[J].中國語文,1996,(4).
[2]張慧芳.也說“大+時間名詞(的)”[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
[4]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陳永婳.淺析“大+時間名詞(的)”結構[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2).
【責任編輯:王 崇】
2015-12-28
吳子瀅(1993-),女,吉林長春人,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學研究。
H109.4
A
1673-7725(2016)02-0173-02